(原文恕刪...容小弟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
記得之前FB有一陣風潮,喜歡點名好友分享片單跟書單。
某天當我在重溫養鬼吃人第一集時,正好被同學tag在一篇PO文中,我也只好慷慨選了15
部我一看再看的Horror經典。之後一陣子每個人遇到我,當會問我原PO遇到的這個問題:
「為什麼喜歡看恐怖片阿?」
我記得論語一段故事,弟子問起孔子什麼是死?孔子憤怒的教訓他:「未知生,焉知死?]
對我而言,恐怖片並非告訴我何謂「死」的可怕,反而告訴了我何謂「生」的喜悅。片中
角色的死去,讓我了解自己仍具有生命。而片中人物對生的渴望,更反映出現實中自己擁
有多大的幸福。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幸運的,打從第一部恐怖片就是經典中的經典--「鬼影」。第一次看
時,這部片真的把我嚇死了,甚至晚上還因此失眠。所以我就決定把片看了十幾次,看到
把每一個嚇人的點都記住,恐懼感下降後,甚至開始研究起鬼身上的妝扮......這部片除
了反映了泰國鬼片重因果報應的概念,也是讓我第一次覺得或許鬼並不害人,其背後也許
也有可憐之處。又或者像聊齋一般,最可怕的往往是人心,而非鬼怪。
這或許也開啟我日後對於心理驚悚的熱愛大於嗜血的屠殺或鬼影幢幢類型的Horror,因為
雖然看了很多片子還是常被閃過的鬼影嚇到閃尿阿,膽子沒因用進廢退而比較肥大。
心理驚悚的Horror缺少了視覺上的刺激,所以電影必須以離奇的劇情、心情的鋪陳及觀眾
的共鳴的架構下才能成功營造心理上的壓力。這樣的驚悚就像是「房間裡的大象」,他並
非憑空貼造,反而真正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中,但我們卻害怕去面對。而在觀看這樣的片
時,我們被迫去看到這些現實中必然的醜惡,而感到心理上的害怕。對我來說,這或許就
像是均衡的攝食一般。當我們看過充斥著歌頌愛、信仰、勇氣等等正面情緒的電影時,也
需要去正視人性中所有不那麼美好的真相。
容我在這以<<失嬰記(Rosemary's Baby)>>作為這類片的舉例(又要暴雷了!!!)
小弟非具有子宮,自然無法切身體驗懷孕生產的恐懼及過程,但在看這部片時,還是感受
到瀰漫片中的不安情緒。這部片說穿了故事很簡單,如果不看結局,你可以說不過是個做
惡夢的孕婦有產前憂鬱,而懷疑身邊所有的人。但身為Horror的觀眾,我們會自然的去懷
疑Rosemary身邊的一切是否有鬼,此時我們就像她一樣陷入了恐懼。身為Rosemary,她的
心理糾結在於: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順利生產,一方面又懷疑孩子的來歷及身邊人
的作為是否會對她或肚裡的寶寶不利。作為觀眾,片中曖昧的提示無法得知女主身邊的所
有人究竟有何居心,又或者一切只是女主自己的疑心作祟?就這樣子,隨著預產期的逼近,
我們與女主一起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迎向最後的結局...(雷好像沒掃到?ㄏㄏ)
所以,如果你已經直接End了,就讓我總結一下:
恐怖片對我而言,就是現實的啟發,只是少了華麗美好的糖衣,
而將最醜惡的一面裸裎相待,當願意擁抱它時,
生命好像就更完整了些。
另外寫了那麼多,也只是想釣大家最愛的心理驚悚是哪部呢?
我的推薦:
1. 噩夢輓歌 Requiem for a Dream (2000) ←看完我超不舒服,看之前三思!
2. 失嬰記 Rosemary's Baby (1968)
3. 靈異入侵:鬼娃恰吉 Child's Play (1988) ←第一集的恰吉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阿!
藉此也感謝Horror前輩們充實了我的恐怖片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