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我是地方賊,歡迎大家,喜歡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圖文網誌版:http://t.cn/R16hKws
可以順便偷走賊的臉書按讚追蹤,支持我的文字:http://t.cn/RmPbrSh
因為最近在做樹林和新莊地區文化襲產的調查,覺得後村圳的事情比較急迫
所以特別寫了這篇文章,希望大家能夠給予意見,我也滿想得知大家對於
後村圳或是新莊水源地的記憶,更希望未來有機會能重現水歷史,謝謝
[水道襲產 #樹林後村圳、新莊水道記 ] 偷走新北市,那些被覆蓋的水歷史 #樹林 Shuli
n
、新莊 Xinzhuang / 新北市 New Taipei
有看過賊文章的應該都知道,我通常都以一個「地方」來講故事。但這次賊想要以一條
橫跨多個地方的水圳來說故事,除了突破我們一般對地方的概念外,也要再次強調文化
襲產「跨地域」的可能性,而這時常被文化資產委員會所忽略。會想寫這個主題其實是在
一次,探訪樹林和新莊這兩個相連接行政區的文化襲產時,發現我一直碰到「水」這個
主題。經過了解後,才知道「後村圳」這條水道,對樹林、新莊的發展極為重要,但在
現代化建設下,它卻幾乎被隱藏至我們看不見的地底下。
相較於後村圳,瑠公圳應該是大台北地區最知名的水圳,還記得高中課本會提到瑠公圳
,
但卻沒有提到後村圳。最近文山地區還有「尋找河神」的活動,讓參加者尋找那些平常
時不被注意的水道。事實上,若檢視1935年日治時期的官方統計資料,瑠公水利組合的
灌溉面積有2,825甲,在淡水河對面的後村水利組合,灌溉面積則高達3,554甲,比瑠公圳
還多了700多甲。後村圳的灌溉也促使新莊平原的發展,助益了樹林、新莊、三重、五股
、
泰山等地的開發。
在清領前期,台灣水田的收益較其他作物為高,農民們便將開闢水田作為經營農地的
優先選擇。「水田化運動」便是清領前期的一個興築水利設施的運動,從康熙年間構築
八堡圳灌溉彰化平原開始,貓霧圳、瑠公圳,以及曹公圳等小時候讀過的圳道一一建設
完成。這些稻米不只供應島內所用,甚至可外銷中國,有些港口也隨之興起,像是彰化
平原稻米興盛,進而鹿港成為輸出稻米的重要港口。
新莊的發展與鹿港也是相同概念,差別在於新莊是大漢溪的河港,而非海港。過去有
一府、二鹿、三新莊的俗諺,雖然大家可能都只知道三艋岬。其實新莊在港口尚未淤積
而被艋岬搶走其地位前,是整個北台灣最繁榮的地方。而這也要歸功於後村圳的完工,
使得新莊平原稻米盛產,能作為轉運港。後村圳其實是日治時期官方的水利建設,它整併
了清代的三個圳道,,包括永安圳、萬安圳,以及草埤。新莊平原在乾隆28年(1763)
劉厝圳完工通水前,沒有大規模的水圳可使用,墾戶們需使用埤塘耕種收穫量有限且
不穩定的旱作。
南部當時盛行的水田化運動,隨著原居雲林的張士箱家族北上開拓大漢溪西岸平原,
促使北台灣也開始一波水田化運動。畢竟移民日漸增多,需尋找穩定充足的水源,以及
良好順暢的排水系統。然而,張士箱家族開圳的工程一開始並不順利,不只受限於當地
環境,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更有洪水沖毀張家的墾區,致使工程停頓。此時,墾區
位在加里珍庄(今五股區)的墾戶劉和林家族,趁張家工程停頓,便前往先前受洪水肆虐
的張家墾區,新生的洪水沖積埔地開設圳頭及圳道,並搶先張家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
完成劉厝圳,張家則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才完成張厝圳。
可以看上面那張後村圳的水道圖,藍色的是張厝圳、紅色的是劉厝圳,兩家其實是共用
位於樹林的水源,就連水道也都重疊交錯。事實上,兩家的灌溉範圍並不相同,張厝圳的
範圍包括了現今樹林及新莊西盛、桕仔林、新莊頭、二、三重埔等田。而劉厝圳則是灌溉
了現今新莊的中港厝、頭重埔,與現今三重的二重埔以及五股的加里珍、古屋庄、樹林頭
、新舊塭、更寮庄等地農田。不過「共用」涉及到利益,當利益無法共享,或有人認為
自己獲益不足時,便會產生問題。除了在水圳興建之時,兩家有經過幾年的衝突,最後在
官方調停下和解外,往後的一、兩百年兩邊也常為了用水問題起衝突。
在新莊老街頭的永元宮前,便有一塊額刻「淡分憲示禁」的石碑,台灣記憶網站稱之為
「嚴禁截流塞狹圳道碑記」。此碑立於道光17年(1837年),主要是禁止當時農人不得對
張厝圳有截流或塞狹圳道的行為。不像清朝政府消極的立碑示警,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
)
,臺灣總督府頒佈了《臺灣公共埤圳規則》,就是要解決過去各地水利無秩序而造成的
紛爭,並充分使用水利。因此,凡是涉及公共利益的大型灌溉網,皆改為由政府直接進行
管理。
張厝圳在規則公佈那年便收歸為公共埤圳,並改名為「公共埤圳組合後村圳」,為
後村圳主幹,支線有溪洲、西盛、後港子等三條。劉厝圳則於明治三十七年(1904 年)
才被認定為公共埤圳。支線有第一劉厝、第二劉厝、二重支線三條。明治四十二年(1909
年
日本政府將這兩條引大嵙崁溪(今大漢溪)的圳道以及位於泰山的草埤合併為後村圳,並
於兩年後整修完成。當時的灌溉範圍涵蓋海山、擺接、興直和八里坌四堡,約三千四百餘
甲。 大正六年(1917年)當時的台北廳長於後村圳旁設立了「後村圳改修碑」。碑文是
由
當時鹿港名書法家鄭貽林所書,記載了後村圳的沿革。目前在樹林市區水源街還能看到
此改修碑。旁邊這張圖上的石碑則是民國43年的新莊後村圳灌溉改善工程紀念碑。
1921年,總督府公布「水利組合會令」,將公共埤圳及官設埤圳(1908 年公布)改為
水利組合,管理灌溉、排水、預防水患等事務,以土地生產物為原料的製造業者可以加入
水利組合的新規定,讓日本官商得以支配水利及農業生產。從此,水圳開發管理由清代
招佃拓墾,開圳收租」的私人自治進入公私合營的水力組合(今農田水利會前身)時代。
1923 年3 月,「後村圳水利組合」正式成立。據統計,1926 年(昭和元年)間後村
水利組合的流灌區域總共3,478.6359 甲。昭和十二年(1937年),後村水利組合改名為
新莊水利組合。國民黨政府來台後,改為新莊農田水利會。60、70年代,台灣經濟結構
開始轉變,原先新莊平原的灌溉水田,轉型為工商業發展。隨著大漢溪西岸平原工廠數量
增多,排放的廢水使後村圳的水質早已改變,農田面積也逐漸縮減。
現在在新莊老街可以看到挑水巷彩繪,其實說明了當時新莊街民眾使用後村圳的故事。
新莊於昭和九年(1934年)才有自來水可飲用之前,居民需要到後村圳取用大漢溪的水,
賣水的行業也因此而生。而這條278巷是當地居民比較常走的巷子,後來稱為「挑水巷」
。
居民所取用的後村圳,其實是現在的景德路。可惜它在1972年開始加蓋,並闢成道路,
以解決新莊地區土地與交通問題,現在只能從彩繪中想像當年的景況。
若新莊已經無法看到後村圳,那我們就回到源頭找找看。後村圳的源頭是在現今樹林區
彭福里旁的大漢溪汲取水源,目前在樹林市區還是能看到後村圳的蹤影。只不過後村圳
就像是都市中的廢棄河道,淤積且夾雜在民宅後方不被利用,即使圳道還在,也實在難以
想像後村圳過去的重要性。其對大漢溪西側一帶發展的功勞,也只能從改修碑及改善工程
紀念碑上的文字去了解了。即使後村圳現已失去灌溉的功能,但它對新莊、樹林一帶開發
的歷史意義,讓它仍具有襲產價值。早在2011年後村圳的「改修碑及水汴頭」就被列為
新北市市定古蹟。
但後村圳的相關襲產不只這樣,後村圳的沈沙池與紀念碑早在2015年就被文資局列冊
追蹤,卻沒有經過審議。就在去年(2017年)底,新北市政府發包的「大漢溪後村圳
水路改道暨沉砂池廢除工程」的廠商,進到後村圳開工,引起地方文史工作者的抗議後
,文資局才安排會勘。目前,改修碑與水汴頭以「樹林後村圳改修碑及水汴頭」登錄為
新北市歷史建築。可惜的是,新北市政府的登錄範圍局限於改修碑和水汴頭,作為主體
的後村圳水利設施,包括水圳和沈沙池卻不在登錄範圍內。 文資局認為,圳道長期淤積
,
沈沙池經過多次混凝土維修,原始構造已廢棄損壞,不具文化資產價值。賊賊不太想去
猜測為何只有一些國民黨大老題字的改修碑列入資產,卻放棄真正代表水道精神的水圳
和沈沙池。我還滿支持保存團體提出的「後村圳水圳文化園區」的概念,保存文化襲產
其實有良好的城市設計,絕對不會與市民利益產生衝突。重現後村圳的歷史場景,其實
可以讓樹林從工業城脫胎換骨。
其實新莊在後村圳被覆蓋後,也不是沒有水道襲產。在此,賊賊要離開圳道的故事,
將時間拉到日治時期,此時台灣即將接觸到另外一套供水系統,也就是自來水。相較於
清朝官方對「水」的輕忽,使得民間對用水分配的問題產生糾紛,日本政府則因環境衛生
與疾病防治等議題,對「水」極為重視。不只有前面提到的埤塘水利設施公共化,也包括
引進現代化的自然水系統。於是水從私人取用的自然資源成為現代國家集體化下的干預
與重分配。
從1898年淡水建立了台灣第一個自來水系統後,自來水系統的建立便成為台灣日治時期
的重要治理工作項目之一。日本人也開始在台北地區埋設自來水網,稱為台北水道,主要
集中在艋舺、大稻埕和臺北城周邊。此外,台北盆地周邊還有五個小型水道網,以供城外
的居民使用,包括淡水水道、北投水道、士林水道、新莊水道、板橋水道,這些小型水道
網多半取用附近山澗溪流水源。至1917年,全台共建立了16座包括過濾、消毒、儲水與
送水的現代自來水系統。許多次要城市,配合著都市改正計畫,也開始興建水道。至1945
年自來水系統覆蓋了全台18%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人口較集中的都市地區。
新莊水道其實相較於台北其他水道興建年份較晚,過去新莊居民都是引用新莊街後的
後村圳引用。為解決居民飲水品質和衛生水準,昭和七年(1932年)新莊街長陳九根向
台灣總督府建議興建新莊水道。而後便奉准溯塔寮坑溪至十八份坑溪上源,成立供水量
50萬噸的自來水廠,並於昭和9年(1934年)7月水廠完工,並立有「新莊水道記」碑。
民國53年,石門水庫建成後,卸下供給新莊地區自來水的重任,民國65年走入歷史;面積
1萬多平方公尺的水源地,則由區公所代管,並維護生態,要成為新莊區獨一無二的無污
染
景區。雖然新莊水道已不再使用,但它所乘載新莊地區水資源運用轉變的記憶,仍由一些
殘留的遺跡能夠述說。像記載新莊水道頭創設過程的石碑,於2006年被列為市定古蹟。
登錄理由也包括,整個新莊水源地不只自然生態良好,也完整保存其他水利設施,包括
分水井、濾水池、沉澱井、濾水池及濾過井等設施。 其實賊賊騎車跟著google map來
這裡,才發現新莊也有這種小山林,只不過已經快要到龜山和林口了,與山下的工業城
新莊印象截然不同。這裡的環境真的很可貴,賊賊也看到不少隻蜻蜓和蝴蝶在飛舞,若是
回到日治時期水源地的場景,蝶蟲飛揚的景象可能更可觀。只不過看別人之前來這裡寫的
文字,以前的新莊人好像經歷過河床邊尚未鋪上水泥,以及原本蓄水池處也尚未築成階梯
式堤壩的年代。不知道有沒有新莊人願意提供給賊賊老照片,讓大家比較一下呢?
另外,十八份坑溪沿線好像有不少工廠,之前還有林口A7合宜住宅廢水排放到十八份溪
的新聞。作為林口特定保護區所保護的淺山林區,政府是真的需要好好保護。雖然那些
水廠的設施還在,並有加裝護欄,但卻沒有任何解說牌誌,只能靠遊人想像沉澱井、濾水
池
可能的運作方式和作用。甚至這些設施可能很久沒整理,就像廢棄一樣。現在水源地可能
來烤肉的人比較多,生態或是水資產的保存和利用就沒人在關心。賊賊是覺得若將後村圳
、
新莊水道的沿線文化資產加以整理並發展,應該會很精彩,可惜這對我們的政府有點太難
了
透過後村圳與新莊水道兩個文化資產,稍微講到樹林、新莊地區開發的歷程。下一篇,
應該就會帶大家走入樹林和新莊市區老街,看看其他文化襲產了。此外,也希望這篇文章
能讓大家更注意自己家鄉被忽視的水道襲產。想到賊賊前幾天在貢寮的溝圳泡腳,而自己
平常生活的都市內明明就有水道,卻被掩蓋在地底下,實在很可惜。其實若開蓋後,配上
良好的綠地環境,也許可以解決台北近年的燥熱。若對後村圳保存有興趣,可以追蹤此
粉絲團「推動「後村圳水圳文化園區」再造歷史現場」,大家一起為更好的生活努力:
https://www.facebook.com/HouCunZun/
參考資料:
水利署電子報:http://epaper.wra.gov.tw/Article_Detail.aspx?s=9A258A147FABD5DA
周銘賢 新莊平原的生命線─後村圳 https://sites.google.com/a/encounter.org.tw/
ac
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420879
淡水河之歌:http://hopetree.yucc.org.tw/yucc/features01/tamsui/tamsui_2d.htm
台灣的供水管網:https://www.water.gov.taipei/cp.aspx?n=CE6CE11AF49D4662
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677
李進億 水利秩序之形成與挑戰— 以後村圳灌溉區為中心之考察(1763-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