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02180218 (不惑)》之銘言:
: ※ 引述《jj89066 (就很 Pao.)》之銘言:
(略)
用市區熱鬧程度來評斷市長夠格程度,可能會犯了一個時代演進需求轉變的迷思,
好比拿MJ來比LBJ(這個例子不是太完美,但是比較好說明)
這近二十年來因為數位化改變生活的進程,已經是不歸路,
這個各位都有自身經驗不再贅述。
直接看百貨公司就好了,新竹最盛時期有新光三越、SOGO、大遠百、巨城,
難道這些有商業頭腦的集團,判斷能力會比較差嗎?
巨城的業績仍是名列前茅,但怎麼會流傳的一句話,
"不是在巨城,就是在往巨城的路上"。but其他百貨陸續收掉了呢
並不是百貨衰退了,而是人們在百貨裡消費的型態改變了,
百貨公司只是因應做出改變。
另外一點對市區比較大的影響,就是轉運站搬到東邊去了,
這個政策到底好或壞,留待後人去評價,
明顯的結果是,以往鐵、公路、高速公路匯集的人潮因此打散了,
同時間公路運輸也消退(新竹客運路線裁撤)
竹南、頭份及鄰近區域;
竹北、新豐、竹東、橫山、關西、湖口等,以往以新竹市區為集散的情形不在,
各個地區因為就業、就學,交通發展,在各自的城鎮都有了新的核心,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交通路線的新闢,科學園區的擴大,加速了這個過程,
高鐵創造了一個新的商業空間,連帶竹北整個東區急速發展,
也稀釋了原有鐵公路的需求,
原有的竹科、擴大到竹北腹地、竹南基地、以及其他周邊園區的擴大,
就業、通勤,連帶影響就學、生活需求及消費等等。
不再以新竹市區為核心;
為因應這些改變,連帶開車的需求也大增,
新竹有兩條國道交會、高鐵、台鐵等等,諸如此類的趨勢,
是把人潮分散到區域裡各點,而不是更集中,
這發展是各方面,隨時間交錯,而相互影響的,
簡單來說,新竹市區究竟是否還存在以往的需求性,可以好好研究。
新竹本身人口雖然在成長,但市區本身的腹地狹小,
同時鐵路將市中心切成兩半(相對於就業快速成長的園區而言),
預算提升也有限,加上本身整體地形及產業結構,
(這個我在之前的文章有提過,新竹市跟竹北合起來約略被頭前溪切成一半,
又剛好被台北再切一半)
新任市長如果不是大刀闊斧,能改變的都有限,
關於討論市區該怎麼復興
但更重要的問題是,
怎麼順應時代去改變,
因為人們的生活型態已然改變了。
如果市府砸大錢去把市區改造,好讓市區恢復以往的繁榮,
我只能說這充其量是把錢砸給房東而已,也只是短期效果,
如果各位有租店面的經驗,或者耳聞中正路店租的故事,
店租僵固影響整體商業發展,不是只有娛樂消費而已,
從銀行據點的分布也可窺見,
相信會比較理解,這邊就不再贅述。
即使人潮最多的大台北地區,台北車站周邊,或是台北市傳統的商圈,
都存在相類似的問題,熱鬧程度呈現分散,
近二十年的發展就不再是集中於某一處某一點,
而是區域化各自發展,單一核心的需求性已逐漸下降。
最後稍微講一下個人意見,
1.市區很多道路現在開始改畫左彎專用車道,這個我覺得是該推崇的,
可能是交通部的政策吧,其他縣市也有陸續看到,
一開始會覺得不便或是混亂,但政策推行需要時間熟悉與遵守才看得出效果,
當然還是有很多該搭配的要做,例如,機車到底要不要待轉,路邊違停怎麼抑制等等
我提這個也只是拋磚引玉,路是大家在走,秩序也要大家遵守才能顯現。
2.城隍廟假日會封圓環,其實我覺得這個只做了一半,
理想的假日市集應該從火車站沿圓環到城隍廟到北門街,北大路口,
然後把整個市區交通框起來管理,但這個太龐大,
區域內也不盡然都是店家,也有平日營業假日休息的商家,居民等,
這是我對市區的看法。
3.因疫情沒有辦成的燈節,我覺得相當的可惜,
儘管容易被批評為曇花一現的短效藝文活動,沒錯。
林智堅任內辦了很多活動與市集,這個比起常態性的定點夜市,
也許比較符合時代,
夜市裡的玩意也受到時代改變很大,現在的小孩可能也沒興趣了。
走向不定期的藝文觀光是可以把握的趨勢,假以時日規劃的方式成熟了,
管理方式成熟了,
也可以創造新的契機。
生活、工作、休閒,在不同時段發揮不同功能,就需要更多動態的管理方式。
總之願意接納不同的想法或新意,
透過市府的力量去促成,我覺得比起非從硬體上搞出個甚麼,結果被永遠埋怨
好上太多了,(我沒有特別指稱蚊子館或XX館喔)
熱見競逐下一屆市長的候選人和團隊們,
好好的把握時間去展現自己的理念與政見,比較實在,
選舉也選很多屆了,換些新玩意爭取支持,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