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花蓮市觀光指南郊外篇:新城鄉

作者: k4851118 (高望)   2022-10-30 15:50:14
花蓮市歷史人文觀光指南郊外篇:新城鄉(新城老街.七星柴魚博物館)
巴哈姆特小屋圖文版
https://home.gamer.com.tw/artwork.php?sn=5590204
本系列是介紹花蓮市的歷史與人文相關景點,但如果觀察花蓮市的歷史發展,就會發現花
蓮市身為花蓮平原的中心,與周圍鄉鎮的歷史不但有密切關聯,甚至是不可分的。另外即
使是花蓮市以外的人文景點,實際上也有與花蓮市歷史密切相關的內容,最典型的便是
2018年成立的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本系列接下來會以郊外篇的方式,介紹新城鄉、吉安鄉、壽豐鄉的相關人文景點。不過要
先說明的是,這不代表其他鄉鎮與花蓮市的歷史發展無關,只是首先介紹這三鄉鎮而已,
日後有時間再補充其他相關景點。郊外篇首先從新城鄉開始,相關景點為新城老街與七星
柴魚博物館。
新城鄉簡史
新城鄉位於花蓮市的北方,至於「新城」地名的由來至今仍未有定論,但早在清朝末期便
有此地名。19世紀中期隨者漢人的開墾腳步已到今宜蘭縣,便開始也有漢人前來花蓮平原
開墾,除了在今花蓮市外,另外有李阿香、李阿隆父子從宜蘭前來花蓮平原,之後便在現
在的新城鄉居住,「新城」可能便來自於這兩位開墾時出現的地名。
新城是花蓮與宜蘭往來公路、鐵路進入花蓮平原的首要之地,在交通上有重要地位。新城
鄉在漢人尚未前來時,主要是太魯閣族的勢力範圍,之後噶瑪蘭族從宜蘭前來花蓮平原移
居時,便在現在的嘉里村周邊成立加禮宛社。
清末羅大春由開山撫番後山北路從宜蘭進入花蓮時,曾在新城設有軍營,但不久因疏於統
治而荒廢。1878年加禮宛社對清朝駐兵的統治不滿,與撒奇萊雅族一同反抗,但被清兵打
敗,史稱「加禮宛事件」。該事件後加禮宛社受到重創,加上清朝對後山的統治始終力有
未逮,因此直到日治前太魯閣族依然是新城最大的勢力。
1895年日本統治臺灣開始,隔年日軍便前進花蓮平原開始正式統治,並在新城設有守備隊
。同年由於日軍對當地太魯閣族婦女非禮,引起族民反抗殺害日本官兵,日軍便進攻太魯
閣族,但被族民打敗,史稱「新城事件」。該事件後日軍暫時退出新城,但太魯閣族依然
持續殺害前來族人勢力範圍的日人,例如1906年的「威里事件」,日軍只好設立隘勇線,
防止太魯閣族南下。
1910-1915年時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推行「五年理番計畫」,對太魯閣族轉守為攻,
在1914年太魯閣之役中,太魯閣族不敵日本軍力投降,自此花蓮平原全境都在日本統治之
下。太魯閣之役後便在新城設立花蓮港廳新城支廳,1920年為紀念佐久間左馬太改稱研海
支廳。1925年當時稱為「臨海道路」的蘇花公路通車後,新城再度成為花蓮平原的交通要
地。1937年花蓮港廳改成街庄制後,改為研海庄。
1945年臺灣為國民政府統治後,將研海庄改為新城鄉,鄉公所設於新城村,之後為方便居
民洽公而遷往現在的大漢村內。早在日治時期日本便在現在的新城鄉內設置機場,之後中
華民國政府統治後更擴大機場規模,除了成為軍民合用機場外,還在佳林村設立空軍佳山
基地,新城鄉內南部便因此大多為飛航或軍事管制區。有趣的是新城鄉南部發展並未受到
管制區的影響,反而因為花蓮都會區的擴大而成為衛星都市,而使人口保持穩定,但原本
北部被稱為「新城」的新城村則逐漸沒落。
另外新城鄉也是慈濟的發源地,創辦人證嚴法師早期在花蓮修行,後來在當地開辦慈善事
業,並在1969年在新城鄉內成立「靜思精舍」,自此成為證嚴法師與弟子最重要的修行場
所,現在也是慈濟實質的總部。靜思精舍平常不開放外人參觀,但花蓮市中心「慈濟園區
」的靜思堂中,有非常豐富的慈濟歷史與相關事業的展示。
新城老街(新城神社舊址)
新城老街位於新城村內,是「新城」地名的由來。該地早期是太魯閣族的勢力範圍,清末
羅大春便在此地設立軍營,但不久便荒廢,直到1914年太魯閣之役前,從清政府到臺灣總
督府都無法統治該地。太魯閣之役結束後,日本便在此地設立新城支廳,作為統治當地原
住民的「番政」機關。
新城位於花蓮平原、太魯閣山區的交界,也是連接蘇花公路的交通要地,因此日本政府在
此設立辦公室便是作為「番政」需要,到此任職的日人漸多,便成為棋盤式形狀的日式聚
落。戰後國民政府統治後雖然改制為新城鄉,但被稱為「新城」的此地卻因為離花蓮市區
較遠而沒落,直到近年在宣傳下,開始受到觀光客的注意。
新城老街由於曾是日式聚落,因此留下不少日本建築的遺跡,被認定為文化資產的有新城
神社舊址、原研海庄役場與信義路1棟舊日治宿舍,其中又以新城神社舊址保存最好且最
有名,也是這三者唯一被認定為古蹟者。
新城神社的建立可回朔至日治初期太魯閣戰役後,為了紀念殉職的日本軍警而建造的納骨
堂,之後在1937年在現址建造神社。戰後日人離開後,部分神社建築受到破壞,之後天主
教神父到新城傳教,首先在原神社旁建立幼兒園,之後再興建以「諾亞方舟」為主題的禮
拜堂,原神社周邊就成為天主教堂的腹地。該教會保存了原神社的許多遺跡,是認定古蹟
的最大功臣,成為尊重歷史與宗教寬容的佳話。
從天主堂的門口可看到原本的鳥居,但改成「天主教會」的門牌,進入之後可看到原本的
參道與兩旁的石燈籠,之後可看到完整留下的鳥居與兩旁的狛犬,之後就是原本的拜殿,
不過現在已經被教會的「聖母亭」取代。
禮拜堂前的草地保留1920年日本為了紀念殉職的軍警而建造的石碑,石碑上刻有殉職軍警
的名單。教會的公佈欄上敘述日治時期建立神社的始末與戰後教會在此的發展,並祈求族
群和平共處,這樣維護歷史建築的精神值得感佩。相較近年假日老街周邊的喧鬧,原神社
遺跡環境清幽,十分值得參觀。
七星柴魚博物館
七星柴魚博物館位於花蓮非常有名的觀光勝地七星潭旁,隨者觀光客的湧入,博物館旁也
形成一個有商店、飲食店與民宿的小商圈。七星潭的地名早自晚清就已存在,指的是這裡
海岸許多湖泊的沼澤地帶,但日治時期為了建設花蓮機場便將湖泊大多填平,現在湖泊早
已乾涸。日治時期七星潭海邊便有漁村,後來成立柴魚加工廠,曾是本地最重要的產業。
該館是改裝柴魚工廠而來,於2003年開放,但在2017年因為大火而燒毀,2年後的2019年
重新整修開放。該館共有4層樓,各分為「海海人生」、「黑潮賜禮」、「好好吃魚」、
「手作體驗」等4個主題。在「海海人生」展示區中,介紹臺灣與海洋的關係、包含黑潮
的臺灣洋流與七星潭的歷史,接下來介紹柴魚的主要原料鰹魚及捕撈技術,包含現在具有
生態保育概念的定置漁法。
2樓的「黑潮賜禮」主要是柴魚生產過程的展示,最具吸引的便是介紹這博物館的前身,
也就是柴魚工廠的生產設備展示,包含一樓的木材燃燒區,以及上面三層的低溫烘培室,
由於烘培室高度限於180公分,這也是博物館內空間感覺低矮的理由,另外也有將柴魚切
成柴魚片的刨片機的展示。
館內除了靜態展示外,也有提供親子的互動性導覽,及手作體驗課程。另外這博物館在工
廠時期被燒過多次,開放之後又曾在2017年燒毀,因此館內還有展示過去被燒毀的牆壁痕
跡。該博物館展示十分用心,而且是免費入館,因此十分推薦前往七星潭時也到此參觀,
並且到門口對面的「黑潮曼波商店」購買該館限定商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