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是大蘭教
進入了十月的連續假期,大多數人可以輕鬆的放個假
也有些人因為進入連假而特別繁忙
希望大家在生活中的勤勉付出都能得到想要的報償
本周的題目是 31. 百果樹紅磚屋之謎
也許您在閱讀這樣的文章後,會對存在生活當中的街景更感受到親切感
也請不吝繼續關注 大蘭陽文教謎題推理考究社 持續會試圖解答的謎題
本文開始:
(文串連結 https://goo.gl/gsGpD8 接著看ptt版的也懇請幫忙點擊一次,好掌握統計)
31. 百果樹紅磚屋之謎 (撰文:蘭鴻版主)
談米的宜蘭史(宜蘭米穀檢查所)
原本,我以為百果樹紅磚屋,是用黃春明的作品所堆砌出來的,後來調查研究了一番
才知道-日治時期米榖檢查的養分-紅磚屋的前身,竟然意外地孕育出黃聲遠的丟丟銅森
林,而鐵樹也庇蔭著這間1930年就興建的日式建築;現在-黃春明的百果樹紅磚屋、媒介
-黃聲遠的丟丟銅森林、過去-日治時期的米榖檢查所,三者形成了一個相生的環,緊扣
著宜蘭火車站這個門戶,往光復路扣住了宜蘭舊城的東門,橫更的宜興路上一邊扣住鐵路
行口,一邊扣住幾米廣場。
漢人開墾的習慣,喜歡種植兩種植物,一是竹子,它是自然的防禦工事,也是蓋房子
的好材料;二是稻子,以食為天,也是重要的經濟作物。因為後者的原因,所以漢人幾乎
是順著水源或湧泉帶一路開墾下來。日治時期,喊出「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口號,加
上日俄戰爭(1904~1905年)中資源的耗損,稻米不足的問題浮上檯面,當時總督兒玉源
太郎認為殖民地台灣的稻米不應再往中國輸出,而應該轉向內地(日本)輸入,並將台灣
納入日本糧食供需體制的一環。
1900年總督府創建農事試驗所,宜蘭市光復國小即為宜蘭農事試驗所的舊址;1920年
初期磯永吉跟末永仁成功栽培出形狀較為飽滿口感軟黏,適合日本人口味的「蓬萊米」,
之前台灣人大都種植也習慣食用,口感較硬顆粒分明的「在來米」。1904年頒布了「米穀
檢查規則」規定生產之米穀一律由官方依其米粒形狀、色澤、米質及碾米技術調配之良窳
概分三級,一級直銷內地(日本),二級內銷北台灣,三級僅能在宜蘭廳內買賣。而現存
的宜蘭米穀檢查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興建的,戰後撥給糧食局當做宿舍使用,2012年黃
大魚兒童劇團進駐,2017年黃大魚文化基金會接手,做為親子互動的公共空間,假日也不
定期舉辦講座,並提供簡單的咖啡甜點,部分空間也展示了黃春明的作品集。
當晚參加活動的聽眾之一陳木連先生,曾任宜蘭糧食局的職員,在他結婚以前,一直
都住在紅磚屋裡面,聽著他訴說這個空間曾經發生過的故事,背景突然整個鮮明的浮現起
來,像是走在時間與時間的狹縫中,觀看著異度空間裡不斷展演的「曾經」;大時代下小
人物的庶民記憶,永遠都是最真實與我們貼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