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台灣東北角拾掇│張健豐

作者: talin5814 (重現江湖)   2024-08-30 20:38:12
台灣東北角拾掇│張健豐
位於台灣極東的卯澳,由於沒有海流問題的優勢等,不僅是基隆到宜蘭重要轉航地,也和
對岸中國大陸建立了密切的通航關係。從台北到宜蘭的交通,從嶐嶺、草嶺古道到鐵路隧
道的開闢。宜蘭頭城沿海的石城、大溪、外澳也因鐵路受惠,更增添了當地人文風貌。
台灣東北角海岸,除了今基隆、新北市的瑞芳、貢寮,還包括宜蘭縣大里、大溪海岸及頭
城濱海。從清嘉慶17年(1812)噶瑪蘭廳成立,到升格後的宜蘭縣,其範圍一度涵蓋了貢
寮的福隆、卯澳一帶。日據後,該兩地從宜蘭縣劃出,造成今宜蘭縣頭城鎮石城里接壤新
北市貢寮區的福連里。1984年,東北角海岸成立了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
東北角上的秘境─卯澳
今貢寮福連里的「卯澳社區」,離宜蘭線鐵路福隆車站約20分鐘公車車程,距宜蘭市約30
公里;位在日據後所稱洋寮鼻西側,東側是台灣極東之點的三貂角。由於該社區的卯澳灣
沒有海流問題,周遭又有漂亮的岩石景觀與珊瑚生態,除了能玩「獨木舟」,也能浮潛、
釣魚,感受漁村風貌,是許多人心目中的秘境。2012年卯澳灣設立貢寮水產動植物繁殖保
育區,管制九孔、海膽、龍蝦、石花菜的採捕,並在灣旁設海洋資源復育園區,提供小學
至大學各階段的校外觀摩與教學,以讓莘莘學子感受人與自然的距離,思考環境與個人的
關係。
2017年當局原要在此設立遊艇港專用區,後因當地民意反彈喊卡,百年石頭屋、捕魚文化
獲得保留;而近年獲得生態保育,提供村落飲水、灌溉的三條溪流也逃過「地下涵洞化」
的命運。
卯澳地名的源起和開發
卯澳地名的由來,有一說是從高處俯視灣澳,形似中國字「卯」,故而得名。此外,還有
其他未經證實的說法。但從清代文獻可發現東北角海岸有「泖鼻」、「泖鼻山、「泖鼻頭
山」等地名,有人解讀為瑞芳的「鼻頭角」。其實,從光緒6年(1880)《台灣輿圖並說
》〈台北府宜蘭縣分圖〉裡檢視它在福隆的三貂溪(今雙溪河)東側的位置,可判斷出此
為「洋寮鼻」。按,泖鼻的泖音同卯,意為「水面平靜的小湖」;加上清代文獻記載泖鼻
山:「石齒嶙峋,形如象鼻;長約十餘丈,直生入海。『使槎錄』謂台郡祖山。舟行至此
,南北異風、潮汐反(信)。有小澳,底皆礁石;潮漲時水深七、八尺,可治三、四百石
小船。蘭舟往雞籠(今基隆)者,必至此處停寄,候東北風轉駛而行;渡五虎門者,必對
準泖鼻放洋。」
上列文獻指的「小澳」,即卯澳灣。由於沒有海流問題的優勢,不只從東北角往對岸福建
省福州的五虎門之船舶出海必對準此地;宜蘭的舟船要到基隆,也必到此等候東北風「轉
駛而行」,此即卯澳地名源起於「泖鼻」的最佳解釋。另外,卯澳的利洋宮為全台唯一主
祀「提籃觀音」的觀音廟。廟裡有光緒18年(1892)五品軍功吳藏亨叩謝之石柱。對聯是
:「利涉大川觀我蒼黎無咎,洋溢中國保爾舟楫遙歸。」也可見卯澳和大陸建立了密切的
通航關係。
草嶺古道到隧道的開闢
嶐嶺古道跨越的嶐嶐嶺,據清代文獻紀載:「石磴如梯,險逾草嶺;為入蘭初闢孔道,
今路改由草嶺。」可見該古道為18世紀末福建漳州人吳沙率眾開墾蘭陽平原,以及台灣
知府楊廷理數度入蘭的路線。每當夕陽返照,煙靄瀰漫,宛如仙境;東望太平洋,則波光
嵐影,盡入眼中,所謂「嶐嶺夕煙」,是道光5年(1825)噶瑪蘭通判烏竹芳選定的蘭陽
八景之一。該古道因為山徑崎嶇,陡峭難行、且離蘭陽平原仍有一段距離等原因而被草
嶺古道取代。
草嶺,據清代文獻紀載:「自大三貂溪而來;閣道蠶叢,草樹陰翳,險滑處肩輿幾不能進
。又有下頂雙溪、遠望坑、牡丹坑諸險。入蘭要隘,此為第一。」因其地勢險要,日人於
1920年初開闢宜蘭線鐵路時,其中澳底(今福隆)至大里簡(今大里)的路線,原預定往
三貂角的海邊迂迴,但沿途山壁上有危險的岩石,所以變更路線,將路線拉直,開鑿草嶺
隧道。
1921年11月28日自計畫隧道的北口開工、同年12月16日自附近為嶺古道入口的隧道南口動
工。1924年2月21日凌晨,草嶺隧道爆破貫通,成為日據時期台灣最長的火車山洞。台灣
總督府鐵道部新元鹿之助部長在隧道南口外舉行貫通典禮致辭時表示:「夫隧道之長,未
必足誇,然而依是所生之意義頗大。即不獨貢獻於蘭陽三郡(宜蘭、羅東、蘇澳)之產業
界,於東部台灣之開發亦有多大貢獻。」直到1986年才被新草嶺隧道替代,而這條單軌路
線的舊草嶺隧道,近年轉型為自行車隧道,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
宜蘭頭城沿海人文豐富
筆者在宜蘭縣的離島─龜山島服役一年多的期間,每當要收假時,清晨需從台北搭上宜蘭
線的藍皮火車,到龜山站轉往梗枋漁港。火車過福隆站至石城站間長2.1公里的草嶺隧道
後,視野豁然開朗,正如黃春明小說和電影《看海的日子》所呈現。
石城是火車出草嶺隧道的第一站,舊稱石城子(仔),因清代時期在此有駐軍築城的遺跡
故名。後因開挖草嶺隧道,將此舊跡埋沒。日據時,石城子有4千餘名居民,以漁業為正
業,搬入搬出物資甚多,居民乃向當局請願特設火車站,但直到光復後的1953 年才設立

火車過了草嶺古道的終點─慶雲宮(俗稱大里天公廟,主祀玉皇大帝)所在的大里後,來
到大溪。大溪漁港以當日漁獲「現流仔」聞名,被稱為「大海到胃袋最近的距離。」從日
據時期開始,龜山島海域就是台灣三大漁場之一。中秋時節,每當宜蘭頭城沿海一帶海魚
大獲,漁民藉由宜蘭線鐵路將漁獲載往宜蘭市區的市場。華燈初上時,則在昭應宮廟口「
夜間發賣」,並「沿街叫賣不絕」。
龜山島,據清代文獻紀載:「天然作廳治門戶。山週一百餘里,高一百餘丈;中匯一潭,
水極深甘。有漁人一、二百戶,結網其間。」「龜山朝日」也被列為「蘭陽八景」之首。
1977年龜山島住民全部遷村移居台灣本島,遷村到今大溪漁港附近的根據地,暫名仁澤新
村,後應村民要求改回龜山島社區;加上大溪漁港船隻懸掛的拱蘭宮廟旗,除了保留原祖
地的記憶,也展現出龜山島人的凝聚力。
原隸屬梗枋(庄)、祭拜無主孤魂的外澳金斗公廟,是廟中廟。整座廟依著頭城北海岩岸
依岩而建。由於位於淡蘭古道一帶,從日據初的陸軍路及後來宜蘭線鐵路,1970年代興建
台2線濱海公路時,該廟都未受波及。廟內有一清代「有求必應」之匾額。右題字:「光
緒六年歲次寅辰嘉平月吉旦立」;左題字:「二品頂戴統帶福靖新右營留閩儘先副將傅德
柯敬酬」。光緒16年(1890),傅德柯以官職副將之姿勦討蘇澳番社,陣亡後入祀淡水(
今台北市)昭忠祠、又入祀大嵙崁(今桃園大溪)昭忠祠。
遊客除了在東北角走訪漁港吃吃喝喝、採買鮮貨,還可搭配生動的本地漁村歷史故事,更
能疊加且保存漁鄉的歷史印記。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相關圖文
http://www.observer-taipei.com/book2021/item/3775
作者: steake (奇蹟)   2024-08-31 00:45:00
好文
作者: amabetter (我最愛小寶貝)   2024-09-01 10:29:00
謝謝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