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低調哀悼 著眼長期利益
http://news.msn.com.tw/news3804878.aspx
(中央社記者廖漢原華盛頓25日專電)馬來西亞航空空難罹難者遺體運回荷蘭,官方與民
間沉靜肅穆,未見哀嚎控訴。學者指出,這是荷蘭著眼於長期利益的務實作為,不過歐洲
需學到教訓,分散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193名荷蘭乘客在馬航空難中喪生,荷蘭當局歷
經震驚憤怒後,規避大國外交衝突,私下連同馬來西亞政府和烏克蘭東境分離分子協商,
目的只為運回罹難者遺體與黑盒子,以還家屬公道。首批遺體運返後,荷蘭社會與媒體集
體沉默哀悼,避免喧擾浮躁,官方也未渲染外交斡旋成果,平日較少躍上全球新聞版面的
荷蘭,態度冷靜的讓國際社會動容印象深刻。
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荷蘭籍研究員波斯瑪(Tim Boersma)指出,
荷蘭與歐洲政策制定者必須著眼於未來,與俄羅斯中斷往來形同經濟自殺,主政者不可能
不顧民眾生計。波斯瑪認為,這與美國在911事件後立即反應的手法有極大差異,「震怒」
是最糟的政策。荷蘭與歐洲沒辦法像美國打趴敵人,「鞋子踩在人家屁股上」(Aboot in
the ass),但荷蘭人瞭解削足適履也不可行,只要俄羅斯總統蒲亭在位,雙方關係就無
法如常。
美國政界在馬航事件後抨擊歐洲聯盟對俄國依賴過深,不配合美國的制裁行動,美英兩國
仍低調與莫斯科進行軍火交易。國際間姑息主義蔓延,令人想起二次大戰前後的歐洲氣氛
。烏克蘭叛軍飛彈擊落馬航,也凸顯美國與歐洲的地緣戰略分歧,惡鄰在旁的歐盟28國利
益各異,難以一致行動,大規模經濟制裁俄羅斯。
限武資深研究員皮佛(Steven Pofer)指出,震怒當然不是政策,要求莫斯科當局認罪沒
有意義,但西方領導人可以藉時機迫使俄國停止對分離分子提供軍火,並推動停火協議。
二戰後的荷蘭歷史,未有牽扯國際糾紛的嚴重意外,荷蘭社會雖感震驚,但不忘務實精神
,實踐小國生存法則。
不過波斯瑪認為,荷蘭和歐洲還是得學到教訓,首先蒲亭不是歐洲的友人,各國應降低對
俄政治、經貿與文化關係;消除俄羅斯的影響力,開放與分散能源市場,並加速提高能源
效能。最後,歐洲應體認美國轉變中的角色,重新擬定防禦與合作政策,國際危機環繞歐
洲,極有可能擴散,歐洲必須在充滿不確定與不穩定的局勢中,重新定位。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