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可再生能源革命挑戰行業舊秩序

作者: kyrc (橘子)   2014-10-22 15:19:38
可再生能源革命挑戰行業舊秩序
http://cn.nytimes.com/business/20141022/c22renewables/
JUSTIN GILLIS 2014年10月22日
德國黑爾戈蘭島——幾乎沒有哪個發達國家會像德國這般賣力地尋求全球變暖的解決之道
。現在,一些高聳的大傢伙作為這項努力的象徵,出現在了北海中。
它們是風力渦輪機,屹立在距內陸60英里的地方,足有60層樓那麼高,每台耗資達3000萬
美元。這些機器都是龐然大物,有的光是上邊的一個葉片,大小就和天空中最大的客機—
—空客A380——差不多了。今年年底前,數十台新安裝的渦輪機會給向南數百英里處的德
國城市供應清潔電能。
這將是德國耗資巨大的電力系統改造工程的又一個里程碑。此項宏大的工程已經取得了驚
人的成效:可再生能源對該國電力供應的貢獻率很快就能達到30%。這對很多小國而言可
能不在話下,但迄今為止,德國是近現代達到這一水平的工業國中最大的一個。30%的比
例較美國高出一倍多。
德國在不斷地推進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其影響遠遠超出了它的國界。通過催生出對風
力渦輪機和太陽能板(尤其是後者)的巨大需求,它在將中國大型製造企業吸引到這個市
場的過程中發揮了作用,由此產生的合力正讓成本飛速下降——幾年前根本沒人料到會降
得如此之快。
全球的電力公司高管們,眼睜睜看著一度被自己視作無關緊要的技術開始威脅到自家公司
長期以來的經營方略,無不如坐針氈。美國各地都爆發了有關可再生能源電力未來規則的
討論。許多曾打算通過建造燃煤發電廠來為國民供電的窮國,眼下正探討是否可以跳過化
石燃料時代,從一開始就構建清潔能源網絡。
清算的時刻到了,而德國的情況可能比任何地方都要明了。幾乎每個月,德國都會刷新可
再生能源電力的生產紀錄,但與此同時,這些變化讓該國的公用事業公司損失慘重,來自
電力生產的利潤一路狂跌。
類似的情況很可能出現在其他那些正推行宏大的可再生能源規劃的國家。美國的一些州對
華盛頓的立法僵局失去了耐心,已經自行設立了雄心勃勃的目標:在2020年之前就要讓可
再生能源對電力供應的貢獻率達到20%至30%。
德國人把自己的方案叫「能源轉型」(energiewende),這個詞已經開始被其他國家和地區
的一些人掛在嘴邊。德國被全世界奉為楷模,環保人士常常以它為例來證明,全球能源系
統的轉型是可以實現的。
但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這種轉型即便可行,也會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一些業內人士稱
,電力產業進入了它130年的歷史上最激烈的動盪期,它正迎來一場裂變,其影響可能堪
比航空、音樂以及電話產業曾經發生的那些重塑產業格局的大裂變。
行業觀察人士表示,要充分利用這種可能性,也許就得拋開電力市場的舊有規則,重新規
劃——大概還得作一些安排,比如向公用事業公司額外付費,讓其保留傳統發電廠備用,
以應付風力和日照不足的情況。德國政府已經認識到了啟用新規則的必要性,儘管它還沒
弄清新規則該是什麼樣。美國的少數幾個州同樣在重新思考本州電力系統的運行方式。
「正在發生的一切真的十分驚人,」在柏林做德國能源項目的愛爾蘭投資人傑拉德‧裡德
(Gerard Reid)說,「德國人稱之為轉型,但在我看來這是一場革命。」
如果能正確地創建新規則,就有機會獲得巨大的回報:有一個更為環保的、不再向大氣中
排放那麼多溫室氣體以及其他污染物的電力系統。不過德國的經驗表明,轉型的困難同樣
是巨大的;而且目前還遠遠不能確定該系統的轉型速度是否能快到足以防止全球變暖達到
危險的程度。
「我相信,風和陽光將會成為主要的能量來源,不光在德國,在全世界都是如此。」致力
於能源轉型研究的柏林智庫阿哥拉能源轉型(Agora Energiewende)的負責人帕特里克‧格
賴興(Patrick Graichen)說,「問題是:我們怎樣才能讓這場能源轉型成為成功的範例。

暴跌的價格
不久前的一天,在加利福尼亞州明媚的陽光下,工人們手拿嗡嗡作響的電鋸,給寬敞的新
房加上最後的點綴。這些新房坐落在洛杉磯以南的奧蘭治縣,看起來跟當地的其他房屋沒
有太大差別,但它們都有一個附加特性:萊納公司(Lennar Corporation)給自己蓋的每一
棟房子都安裝了太陽能面板。
過去五年,太陽能板的價格大跌了70%。這種暴跌意味著用太陽能供電開始變得更加經濟
了,尤其是在美國一部分電價較高的地區。
在加利福尼亞州約100個由萊納公司興建的住宅小區裡,買家搬進新房時,就自動獲得了
屋頂的太陽能板。作為美國第二大住宅建築商的萊納公司,最近決定從科羅拉多州開始,
在其他幾個州推廣這種做法。該公司通常會保留這些組件的所有權,並和房主簽定為期20
年的合同,讓他們買下產自自家屋頂的電力,價格比當地公用事業公司的報價低20%。
這個太陽能計畫由萊納事業部(Lennar Ventures)負責,其總裁大衛‧J‧凱澤曼(David
J. Kaiserman)說,「當我們告訴客戶『包你省錢』時,事情就變得非常簡單了。」
在很大程度上,這種經濟性變化是中國——在德國帶動之下——發揮作用的結果。過去10
年間,德國人讓一度不成規模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市場實現了快速增長,從而降低了走綠色
之路的成本。
德國已經在其能源轉型方案上投入了1400多億美元,並以固定收益誘惑有意安裝太陽能板
、風力渦輪機、沼氣池等可再生能源設備的農民、屋主、企業以及當地的合作社。該方案
的成本要通過徵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費來彌補,一個普通德國家庭每年大約要繳納280
美元,不過,由於可再生能源拉低了躉售電價,此項開支被抵消了一部分。
德國的這一方案幫助擴大了可再生能源市場的規模,帶來了巨大的規模效應——過去10年
,太陽能板的全球銷量每隔21個月就會翻倍,而銷量每翻倍一次,價格就會降低20%左右
。「德國人投入重金,買的不是電,而是價格的下降。」舊金山一家能源智庫的負責人哈
爾‧哈維(Hal Harvey)說。
在這種連鎖反應下,美國的一些生產商被迫關門歇業,中國政府向佔據了很大一部分市場
份額的本國廠商發放補貼之舉,引人抱怨。不過,價格的下降也為美國的屋主以及萊納這
樣的公司帶來了機會。
近年來,風電價格也大幅下降。目前,風電在成本上可以和美國部分地區新建的燃煤電廠
匹敵。
企業面臨的威脅
可再生電力成本的下降,對電力生產企業構成了威脅。讓這些企業大賺特賺的,是一天當
中電力需求大、電價也隨之升高的時段。而太陽能就算規模不大,也有可能給市場帶來極
大的衝擊,把用電高峰期的躉售電價拉下來。
儘管光電產業發展得很快,但光電產量在美國電力總產量中所佔的比重還不到1%,因此美
國市場尚未受到大規模的衝擊。不過,有的公用事業公司擔心自己因電源結構的變化而遭
受損失,已經開始攻擊那些鼓勵使用太陽能面板的規則了。另外一些公司則採取了相反的
策略,乾脆投身到了光電市場之中。
緊隨這些公用事業公司之後的,是高速成長的初創公司,它們正把數以萬計的太陽能板安
在人們的屋頂上,並和屋主簽下無需付押金的租約,為其提供資金支持的是華爾街的銀行
機構。加利福尼亞州被捲入了這股熱潮之中,該州計畫在2020年之前把可再生能源電力上
網比重提高到33%,現在看來,實現這一目標的可能性正逐步加大。
在德國,太陽能面板和風力渦輪機的發電量分別佔總發電量的7%和10%,一度最有利可圖
的用電高峰期的躉售電價已經大幅下降。公用事業巨頭萊茵集團(RWE)的首席執行官彼得
˙特裡烏姆(Peter Terium)於今年春天宣佈該集團虧損了38億美元時承認:「我們進入可
再生能源市場的時間有些晚——也許是太晚了。」
德國的這些大型公用事業公司提醒說——也許可以稱之為懇求——這場革命要想進行下去
,就得帶上它們。外部專家稱,他們的話或許有點道理。
可再生能源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供電的間歇性。因此,德國的公用事業公司不得不通過
迅速調高或調低傳統發電廠的發電量來保持供需平衡。以這種方式運營的傳統發電廠未必
有利可圖,公用事業公司一直揚言要關閉這些電廠,但有分析人士認為德國需要用它們來
應對不時之需。
由於德國政府決意放棄核能,情況變得越發複雜。2011年日本福島核洩漏事故發生後,在
德國存在已久的核電站存廢之爭終於有了結果:該國政府宣佈將用10年時間關閉國內的核
電站。隨著這一計畫的實施,清潔電能的一個來源將被切斷,德國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取
得的令人矚目的成績已經停滯不前。
事實上,能源轉型帶來的問題在過去幾年裡迅速增多,以致於德國政府正竭力放緩轉型的
腳步。「我認為我們還需要一點點時間,」德國環境部副部長約亨‧弗拉斯巴斯(Jochen
Flasbarth)說。
技術創新
可再生能源開始讓電力供給和價格產生波動之際,有專家認為,如果新建立的市場規則足
夠明智,應該可以把成本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他們所推薦的一些新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得到了應用——這些制度是由美國率先實施
的,德國正在積極研究。其中包括定期付費給公用事業公司,令其保留一些化石燃料發電
廠,在可再生能源短缺時作應急之用。
「就好比你向你的律師支付聘金,以確保她在你需要的時候一定會出現,」卡內基梅隆大
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電力專家傑伊‧阿普特(Jay Apt)說。
對德國人而言,由於內陸地區可再生能源電力的產量存在不可預測性,海風的吸引力便顯
現了出來。北海和波羅的海上空的風力強大而穩定,意味著安裝在那裡的渦輪機在發電量
上遠遠高於內陸地區的渦輪機。
正因為如此,三家公用事業公司差不多算是把黑爾戈蘭島給佔領了,直接與這個度假小島
上的一家酒店簽下了10年的租約。它們正按照長期規劃建設風電場,一直要建到距海岸
125英里遠的地方,而黑爾戈蘭島是最適合用來做行動基地的一片陸地。
小島的街道上擠滿了待遇優厚的工人。「真的,黑爾戈蘭島每個地塊都在獲益,」當地一
家兼售戶外用品的加油站的經理艾克瓦‧倫達(Eike Walenda)說。
當然了,海上風電場的建設費用遠高於陸地上的費用。每台渦輪機高達3000萬美元的身價
不僅僅是機器本身的價格,還包含了電纜費、安裝費等好多項費用。為了吸引公用事業公
司參與這樣的項目,德國政府不得不答應它們把電價提高到市價的好幾倍。
不過,德國人預計在未來10年裡,海風發電的成本可以隨著市場規模的增長而大幅下降—
—就像早期的那些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那樣。要是成本真降下來,美國也許會成為受益者
。有研究表明,海風發電可為東海岸城市供應其所需電量的15%至20%;而且美國的幾個項
目很快就要開工建設了。
德國消費者已經為太陽能板、內陸地區的風力渦輪機、沼氣池,以及向可再生能源時代過
渡所需的其他一切承擔了高昂的成本,現在,他們又要因海風電場而多承擔數十億美元。
民意調查顯示,他們樂意擔起這副擔子。
「事實上,德國民眾正付出高昂的代價,」能源智庫阿哥拉能源轉型的分析師馬庫斯‧施
泰根貝格爾(Markus Steigenberger)說,「但在德國,我們能夠承擔得起——我們是富裕
國家。這是我們給世界的禮物。」
Erik Olsen自柏林、Matthew L. Wald自紐約、Chris Cottrell自德國黑爾戈蘭對本文有
報導貢獻。
本文最初發表於2014年9月14日。
翻譯:李瓊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作者: wefun (TOEIC認證905分)   2014-10-22 18:53:00
最後一句話 真有志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