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社會的當代幻想:海淘大軍的逆襲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1698737
今年4月,中國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早前推出的「跨境電商新稅收政策」開
始正式實施,對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的行郵稅結構進行調整。新制上路後,雖然單
筆消費免徵關稅的額度由500元人民幣(約2,500元台幣)提高至2,000元人民幣(約9,900
元台幣),但不論單筆價格多少,所有通過跨境電子商務入境中國的貨品,都需要另外按
貨物的實際價格徵收「進口環節增值稅」及「消費稅」。
新稅制首要衝擊的對象自然是通過淘寶、亞馬遜、天貓國際等海外購物網站直購/委託代
購(簡稱「海淘」)的消費者,特別是購買奶粉、母嬰產品、食品、保健藥品等個人生活
用品的消費者。這些單價較低的商品,過去只要在500元的免稅額度內,就可以大量包裹
不必交稅就入境中國,但新制實施之後,即使單筆消費的價格仍在免稅額度內,仍然必須
繳交約11.9%的增值稅。以台灣某藥店在淘寶上販售的S26金幼兒樂奶粉為例,單罐價格為
250元人民幣(約1,225元台幣),過去可以一次購買兩罐不必負擔行郵稅,但新制實施後
,消費者必須另行支付59.5元人民幣(約290元台幣)的增值稅;如若一次買四罐,過去
必須繳交100元人民幣的行郵稅,而新制實施後,雖然價格在關稅免稅的額度內,但消費
者仍必須繳納119元人民幣(約580元台幣)的增值稅。
值得深究的是,在新制的規範下,書籍雜誌、刊物、教育影片/DVD等文化產品和奶粉、食
品、飲料等民生用品屬於同一類的課稅級距。過去只要在500元以內就不必交稅,但新制
實施後,不論價格多少,消費者都必須另行承擔11.9%的增值稅。一般認為,此舉將降低
中國國內的知識份子上海外的亞馬遜網站購買國外書籍的意願,避免難以查禁的違禁書籍
在中國流通。
表面上看來,新的關稅政策提高了海外購物的成本,以高價削弱中國消費者對國際產品激
增的需求,來刺激國內產品(包含國產商品及進口至中國市場的國外商品)的消費、減緩
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同時,也得以遏止高收入所得的消費者因拆單和分包造成避稅現象
,以更公平的稅負制度緩解國內的貧富差距。
然而,這個制度卻忽略了趨動中國消費者「海淘」的動力,並不單單只是國外商品和國內
商品的價格差,對國外產品正宗性的信任以及對國內產品安全及品質的不信任,才是召喚
中國海淘大軍集結的原動力。
如曾長期在中國底層社會生活過,就能體會中國是個信任感極低的社會,即使撇開2008年
的毒奶粉事件、2016年3月的假疫苗事件、近來魏則西事件所引發對百度、莆田系醫院的
疑慮,以及雷洋案所帶出來的對警方執法過程的懷疑不談,在日常生活許多經驗中,仍然
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相互不信任的人心對社會體制造成的負面影響。舉例來說,在中國生活
不會每個月收到水電費、電話費、網路費等各種帳單,使用者必須先預繳/充值一定的費
用後才能使用相關的服務;而在醫院,即使是一個簡單而平價的清洗、包紥傷口,也必須
先到櫃檯將相關費用結清之後才能得到相對應的醫療處置。
正是在這個社會背景下,對奶粉、母嬰產品、食品、保健藥品等個人生活用品的消費才會
成為「海淘」的主力商品。
對一般中國消費者而言,「海淘」並非全然消費高端奢侈品,更多的反而是日常生活必要
用品的民生消費。因此,新稅收政策上路之後,對金字塔頂層的高所得收入者並無影響,
他們仍然有充裕的資金可以繼續海淘,甚至因競爭者減少,讓他們所能「淘」到的海外商
品資源更加充裕;但相對而言,卻反而提高了「小康社會」的中產階級或下層階級的消費
門檻,迫使一部分的人必須在無信任感的前提下轉而消費「國產」商品,或是付出更多超
過他們消費能力所能負擔的薪水購買一份無形的信任。
諷刺的是,在新關稅制度下,「海淘」民生物資的成本上升了,但購買奢侈品的成本卻降
低了。過去海淘1,000元的化妝品、香水,或電子產品需繳交500元人民幣(約2,500元台
幣)的行郵稅,但在新制的課稅級距下,因為價格在2,000元的免稅額度內,所以僅需繳
交329元人民幣(約1,610元台幣)的增值稅和消費稅。
因此,如若細究新關稅政策的課稅結構,就會發現相關政策打擊的主要對象並不是「先富
起來」那些金字塔頂端的上層階級,反而是中共政權念茲在茲的,生活在「小康社會」裡
芸芸眾生。
「小康社會」這個詞向來在中共統治的策略中佔有十分重要的象徵地位。早在1979年鄧小
平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就提出相關的概念,當時,鄧認為中國的經濟成長要在20世紀
末之前翻兩番,讓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八百美元,以建立小康社會,而這個小康社會就
是中國式的現代化內涵之一。
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
們(日本)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總產值也還是很低的。
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準,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
付出很大的努力。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會見大平正芳語
也因此,中國共產黨從十二大正式引用鄧小平「小康社會」的概念作為二十世紀的戰略目
標起,這個名詞就成為日後每一次的全國黨代表大會不可或缺的元素。三十多年來,通過
引進外資擴大國內外市場,以及以黨領政的國家宏觀調控,中國試圖建立一個「堅持社會
主義道路」,在溫飽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水準的「中國式小康社會」。
我們社會主義制度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是共同富裕,那時候我們叫小康社會,是人民生
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會。
—鄧小平
然而,鄧小平口中的「中國式小康社會」在其繼承者的想像中並不單單指涉經濟層次上的
發展。江澤民在中共十五大報告中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與「加快推進社會主義
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連繫起來,而他在十六大報告中更進一步提出:「我們要在本世
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
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顯見所謂建設「中國式的小康社會」內涵,在近三十年來的中國社會發展中,除了指涉
經濟的進步之外,還代表了民主、科學、教育、文化,及社會文明的進步。
而習近平自2012年11月接任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之後,也在此脈絡下提出全面建成小康
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以及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在習
統治的戰略構想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處於統整地位的終極目標,而其他三個全面
僅是完成這個終極目標的手段及舉措。因此,習不但在2012年11月15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
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的見面會上就他想像的「小康社會」提出了具體的定義:「
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
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在中共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
(十八屆五中全會)討論和通過的第十三個五年計劃(十三五)中,將2016-2020這五年
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希望透過相關政策的規劃,在保持經濟成長的同
時,改善生態環境,健全就業、教育、文化體育、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
因此,自今年三月起,「小康社會」這個詞拜「十三五」的規劃所賜,在中國又再一次受
到了人們的關注,7月即將召開的2016年中國社會學年會便在此脈絡下將年會主題訂為「
新發展理念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然而,對照中共對「小康社會」的想像、關稅新制的課稅結構,以及新制所映射出來的「
海淘」大軍形影,便會發現,習近平所謂「全面小康社會」所追求的「更高水準的醫療衛
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理想,即使到了2016年的今天,也還是只一
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標。大批生活在「小康社會」裡的平民百姓,寧願花費更多金錢購買
國外的醫療保健品、母嬰商品、綠色食品,以尋求信任感的滿足,也不願意消費那些令人
充滿疑懼的國內產品(即使是通過合法管道進口的國外商品亦不例外),也才因此造就了
中國社會的「海淘大軍」。
諷刺的是,關稅新制卻無視此現實,通過提高民眾消費「信任」的成本,吸納更多中產階
級和下層階級「小康水準」的勞動所得,最終卻諷刺地在「負稅公平」的旗幟下僅僅滿足
了海淘電商經營者的利益,造就貧富更加不均的社會結構。
因此,大批的海淘大軍,透過他們的消費行為,不僅見證著「小康社會」目標的失敗,也
承擔著失敗政策所帶來的後果。
但國家有政策,人民就會有對策,為因應關稅新政對芸芸小康草民的攻擊,海淘大軍近來
也開始網路上籌劃著反擊行動。淘寶網站的商品推薦上,已經出現了「漲關稅不漲價」的
商品推薦專區,由賣家來承擔關稅,以刺激更多的「海淘」消費。眾多網友也開始分享「
新手海淘攻略」等相關文章,以中國各地海關關員的人數及貨流量分析被課稅的機率,試
圖降低被課稅的機會。這些行動不僅表現了人民對政府施政不信任的反擊,也突顯出「海
淘」消費在中國社會中的象徵地位——透過消費國外商品來尋求自救與慰藉的補償心理。
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只要中國繼續維持著不信任的社會結構,「海淘」就不會因為更
嚴苛的關稅稅率而消聲匿跡,正如小康社會也不會因為中共喊得漫天震響而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