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紀的都更:便民、美觀集於一身的羅馬城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1708238
16世紀羅馬城絕對是歐洲的重要大城。人口規模在16世紀大抵呈現不斷往上攀升的趨勢;
以1560年代為基數,直到世紀末時,人口成長將近一倍達到十萬人,絲毫不下於其他大城
。這個數字只統計城內居民而已,還不包括每年到羅馬參加慶典、參訪古蹟,或是做生意
的流動人口。最可怕的是,羅馬城的人口分布極不平均,因為水源問題,大多數的居住人
口集中在以台伯河沿岸為主的西半部。
教宗身為羅馬的統治者,也意識到解決城市發展困境的必要性。自15世紀中葉起,他們用
盡一切手段重振教宗暨教會的聲望地位,改造羅馬即為其中之一。從現實面來看,教宗既
然自詡為教會領袖,照顧眾人的信仰與生活便是不可忽略的責任,改善羅馬的公共設施同
時也是評價教宗的重要指標。這股趨勢在16 世紀初就已相當顯著,以道路為中心,搭配
各式大型建設,在台伯河沿岸創造南北向的城市軸線。新道路系統不僅改善交通,更美化
城市景觀,是兼具實用性與美感 的大型公共建設,對城市發展有莫大貢獻。
攤開16世紀的羅馬城地圖可清楚看到,與人口擁擠的西半部相比,缺乏水源的東半部顯得
荒涼許多。因為急迫性較低,都市計畫較晚才開始。當地道路系統 多半承襲古典時代的
成果,沿東西向的山脈或山谷延伸,缺乏南北向道路協助行人跨越各山丘,以參拜散落於
各處的教堂。為了拓展生活圈、提升交通的便利性,東 半部羅馬城的開發大約在16世紀
中葉逐步開始,並在教宗西斯圖斯五世時期達到高峰。
▎都更者:教宗西斯圖斯五世
西斯圖斯五世俗名為菲利切‧佩瑞提(Felice Peretti),生於1521 年, 九歲時進入修
道院學習,31 歲以神父的身份到羅馬講道,結識不少教會高層。他在 49 歲時由庇護五
世拔擢為樞機主教,進入教會最核心的決策圈。但在1572 年,樞機主教彭科帕尼(Ugo
Boncompagni)被選為教宗葛雷高里十三世(Gregory XIII),刻意冷落素來與他關係惡
劣的佩瑞提。接下來十幾年間,佩瑞提遠離各項教會事務,並在此時結識石匠出身,日後
相當倚重的建築師豐塔納 (Domenico Fontana)。
1585年西斯圖斯五世當選為教宗隨即推動東半部羅馬的都市計畫。備受教宗重用的豐塔那
主導相關工程,成為全羅馬,甚至是全歐洲最著名的建築師,並在羅馬留下不可抹滅的偉
大成就。
▎都更檔案一號:星芒的道路網絡
根據豐塔那的著作《梵蒂岡方尖碑搬移工程》(Della transportatione dell’
obelisco Vaticano e delle fabriche di Sisto V, 以下簡稱《梵蒂岡方尖碑搬移工程
》)記載,教宗決定在多山丘的東半部地區,鋪設寬敞筆直的新道路系統,打造出無論步
行、騎馬,或乘坐馬車都能輕鬆通行的朝聖路徑。新道路以聖馬利亞大教堂(Basilica
Sanctae Mariae Maioris)為中心向外四散,整體看來宛如不規則星狀,不僅有效串聯當
地各重要教堂及城門,還與既有道路連結,改善羅馬城的整體交通效能。
教宗也知道開發東半部不能只靠道路系統,還必須解決最根本的用水問題,當選的第一天
就開始興建菲利切水道(Acqua Felice),1587年完成,供水範圍遍即東半部,使當地享
受充足水資源,曾是一片荒野的山丘如今種滿各種植物,教宗也得以在山丘上建設美麗的
花園別 墅。一旦基本的公共建設完成,原先人口稀少、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的東半部,
馬上吸引大批居民、商人甚至是社會上層人士前來置產定居,使羅馬的發展邁入新階段。
如星芒般的道路系統不僅有實用性,西斯圖斯五世還將宗教意涵鑲嵌其中,使羅馬更顯神
聖崇高。他曾這麼形容其所創設的道路系統:
以多條筆直道路通往聖殿,西斯圖斯五世開創通往星體的道路。
這句話援引自拉丁文詩句「歷經艱苦道路終達繁星」,以基督宗教的精神來看,所謂的「
星體」意味人類經過努力與試 煉後,最終得到的救贖。教宗便以道路形狀,將此意涵在
一個明確的空間內加以具像化。
位於星芒狀道路網正中央的聖瑪利亞大教堂,即為獻給聖母瑪利亞的教堂,她扮演著人類
與上帝之間的中介角色,幫助人類取得救贖;教宗還在教堂東側增建西斯汀禮拜堂(
Capella Sistine di Santa Maria Maggiore),放置耶穌出生地的遺跡,使道路的形狀
也具備伯利恆之星(Star of Bethlehem)的意涵,強調耶穌作為救世主降臨人世;最後
,聖瑪利亞大教堂位在山丘上,比喻成人類必須要跨過的艱難,再次呼應「歷經艱苦道路
終達繁 星」的精神。簡言之,西斯圖斯五世創設的道路系統,可說是他為全人類所建通
往救贖之地的道路,藉此更加突顯羅馬無論是實質上或象徵上,都是全歐洲最重要的 朝
聖地。
▎都更檔案二號:遷移方尖碑的浩大工程
1585年,人們聚集在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 Sancti Petri)附近,甚至不惜花錢購買
視野良好的窗邊位置,只為了觀看一場千年首見的工程行動:搬遷方尖碑。
方尖碑的歷史相當久遠,最早由古埃及文明大量創造,基於宗教與政治上的目的,古羅馬
人花費不少力氣從埃及搬遷多座方尖碑安置在羅馬。中世紀時,唯一成功抵抗時間與人為
摧殘而屹立不搖的,僅剩聖彼得大教堂旁的梵帝岡方尖碑(Obelisco Vaticano)。
因為15、16世紀歐洲興起一股研究柏拉圖哲學與古埃及文明的熱潮,原本著名的梵帝岡方
尖碑更加受世人矚目。不少教宗開始計畫將梵蒂岡方尖碑遷移至聖彼得廣場,直接面對教
堂正門,配合教堂打造宏偉景象。但方尖碑碩大的尺寸與重量成為最難以克服的問題,像
是教宗保羅三世(Paul III)曾多次要求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執行遷移計畫,後
者對此表現卻相當消極,因為他擔心方尖碑會因此而斷裂。直到西斯圖斯五世時期,這項
曾擊敗多位建築師與教宗的工程才得以順利實現。
毫無疑問的,西斯圖斯五世相當積極地遷移梵蒂岡方尖碑,在當選的四個月後便下令召開
會議來決定遷移方尖碑的最佳人選。這場會議吸引歐洲各地的建築 師、工程師及數學家
,他們以模型或口頭報告的方式說明計畫。整個會議耗時約一個多月結束,決定指派豐塔
納,教宗在不久後也給予他眾多特權,全力協助相關工程的進行。
為了搬運方尖碑,豐塔納利用巨大木條、滑輪、掛勾等工具,組建名為「城堡」的巨大三
角形鷹架。以繩索穿過「城堡」與額外安裝在方尖碑上的滑輪後,再動用數百人力或馬匹
便能移動方尖碑。準備動工的早晨,教宗為這次工程舉行了祈福彌撒,豐塔納接著下達執
行命令。當負責傳遞訊號的吹奏手發出聲響,所有人員 同步開始行動。雖然「城堡」因
承受巨大重量而發出聲響,但透過繩索與滑輪的牽引,總算將方尖碑抬起,水平放置在已
鋪好圓木的地面上,米開朗基羅的顧慮並未成真。接著拆除「城堡」,移至新地點重組,
等待方尖碑從舊址拖運過來。
下一步的相關準備工作又耗時一年,1586年9月,眾人再次聚集在聖彼得大教堂前方,屏
息以待方尖碑重新豎立起來的那一刻。確認工程順利結束的那一刻,在場民眾莫不歡聲雷
動,就連教宗也急忙前去觀賞羅馬城內的新地標。
成功經驗鼓勵了教宗與豐塔納豎立更多方尖碑。他們挖出其他倒塌的方尖碑,並在接下來
的三年間,依序安置於聖瑪利亞大教堂北側、聖喬凡尼大教堂 (Archibasilica
Sanctissimi Salvatoris et Sanctorum Iohannes Baptistae et Evangelistae in
Laterano)北側,以及波波洛城門(Porta del Popolo)南側。這些地點都是羅馬城內最
重要、顯眼的位置,方尖碑的高大外觀充分融合精心設計的廣場、道路及建築,成為城內
最顯眼的地標,形塑美麗壯 觀的城市空間。
不可否認的是,西斯圖斯五世可能帶著考古般的好奇心看待這些方尖碑,但作為教宗,也
希望資源能用在有益於信仰與教會的工作上。當梵帝岡方尖碑的工程結束不久後,教宗隨
即舉辦宗教儀式以淨化「異教成分」,並在頂端放置十字架與山丘雕像,再次呼應「歷經
艱苦道路終達繁星」的概念,其它三座方尖碑也比照處 理。如此一來,西斯圖斯五世將
原本用來彰顯帝國威望的古蹟,轉化為基督宗教戰勝古代異端的戰利品與朝聖地點,搭配
星狀道路系統,更加突顯羅馬城的宗教性質。
▎參訪羅馬的新路線
新道路系統的實用性,反映在當時出版的羅馬城導覽手冊中,借由他們的描述,得以觀察
人們如何看待羅馬的轉變。由 16 世紀著名人文學者弗維歐(Andrea Fulvio, 1470-1527
)撰寫,並在 1588 年由羅馬居民增補出版的《羅馬古蹟》(L’Antichita’ di Roma)
,大篇幅介紹西斯圖斯五世時期的新道路,包括連接地點、沿路經過的教堂、古蹟等。《
羅馬古蹟》絲毫不吝讚美新道路的實用性,以最長的菲利切路為例,該書這麼形容:
教宗西斯圖斯五世在 1586 年開闢一條新道路,其直接從聖瑪利亞大教堂直達聖十字教堂
,可讓人便利舒適參訪上述教堂。
後續段落也強調,菲利切路對於想前往教堂的沿路居民之重要性:那條道路相當便利,為
提升大眾利益與公共便利性乃是必要設施。
16 世紀末的導覽手冊以更有系統的方式,指示讀者如何運用新道路往來各重要教堂,即
時透露更多元的交通路線。著名建築師帕拉迪歐(Andrea Palladio, 1508-1580)在
1544 年出版的《羅馬城內教堂、休息處、特赦儀式與聖人遺骸之描述》(Descritione
de le Chiese, Statione, Indulgenze & Reliquie de Corpi Santi, che sono in la
Città de Roma ,以下簡稱《羅馬城內教堂》),開宗明義表示要提供最便捷的參訪路
線。當提及參訪聖瑪利亞大教堂、聖喬凡尼大教堂、聖十字大教堂及其週遭教堂的路線時
,並未建議讀者從羅馬北端直接前往,反而是要先沿台伯河岸到達卡比托林廣場後,再從
廣場一帶尋路前往其所在位置。
1600 年出版的《高貴羅馬城之驚奇光輝事物、方尖碑的移動和水道。神聖教宗西斯圖斯
為公共利益而做,寬大方便的道路》(Le Cose Maravigliose dell’Alma Citta
di Roma, con movimento delle Guglie & gli Aquedotti. La ample, & Commode
Strade, Fatte à Benefice Publice dal Santissimo SISTO V. P. O. P., 1600,以下
簡稱《高貴羅馬城》),提及的參訪景點與《羅馬城內教堂》沒有太大差異,但建議路線
卻相當不同。
《高貴羅馬城》建議讀者從羅馬北端的波波洛廣場往南直達聖三一教堂(Chiesa della
Trinità dei Monti)後,繼續往南並沿路參觀重要景點,遇到庇亞路(Via Pia)時暫
時脫離原先路線,沿庇亞路往東參觀其他景點;從庇亞路折返後,建議讀者沿著先前道路
,也就是通往聖瑪利亞大教堂的道路繼續行程。在《高貴羅馬 城》另外一天的行程中,
建議讀者從聖喬凡尼大教堂開始,沿東南邊的城牆到達聖十字大教堂(Basilica
Sanctae Crucis in Hierusalem)後,直接往通往聖瑪利亞大教堂的道路前進。
《高貴羅馬城》的文句未直指菲利切路,但從當代地圖來看,唯一能符合建議路線的僅有
菲利切路。簡言之,這兩本導覽手冊的規畫路線,立基在截然不同的道路條件上;其中差
異再次反應出,當代人相當認同新道路系統的便利性,視之為往來重要教堂的另一選項。
▎16世紀末的羅馬:近現代歐洲都市計畫的重要先例
西斯圖斯五世的羅馬都市計畫是屬於教宗的文化傳統。眾多文字或圖像資料顯示,他的都
市計畫相當程度奠基於前人累積的經驗與成果上:早從16世紀初, 已有利用筆直道路解
決交通問題,並進一步美化城市景觀以提升教宗形象的先例。都市計畫除了道路系統,還
包括位在道路兩端的重要建設,如教堂、宮殿、廣場 等,以宏偉外觀或特殊象徵意義,
既強化道路系統的實用功能、美觀效果,也能宣傳教宗形象或宗教精神。
西斯圖斯五世對城市空間的重視不下於前幾任教宗,依自身所需重新詮釋前人經驗、成果
,建構以宗教建築為中心的東半部羅馬道路網;如同負責規畫的設計師豐塔那所言,先讓
觀者感受強烈視覺效果,進而讓世人更容易注意教宗的想法。
西斯圖斯五世的道路系統不僅規模更大,也更善用開闊空間及刻意創造的秩序感,積極整
合道路、廣場、教堂、方尖碑等城市元素。最特別之處莫過於利用巨 大方尖碑,在廣場
正中央建立萬眾矚目的顯眼地標。在此之前,羅馬都市計畫從未如此將眾多元素融為一體
。西斯圖斯五世不僅承襲前人,更為後來的都市計畫奠定 另一個重要先例,直到今日仍
處處可見,不斷提醒世人這段羅馬城市發展史上的重要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