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帝國前途宣傳戰:英國脫歐公投的紙上對決

作者: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6-06-21 11:07:22
帝國前途宣傳戰:英國脫歐公投的紙上對決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1773909
英國脫歐公投前一週,工黨國會議員寇克斯(Joe Cox)遭槍擊身亡,讓留歐與脫歐兩陣
營原本尖銳對立、互不相讓的爭辯急踩煞車;公投激辯獲得短暫休息的空間,新聞媒體標
題轉向肅穆的哀悼:
她到了一個更好的世界,希望我們能團結一致,消弭仇恨
英國最後一次發生國會議員被殺身亡的政治悲劇距今已26年。1990年7月,保守黨國會議
員伊恩高(Ian Gow)因座車被愛爾蘭共和軍放置炸彈而身亡。然而,彼時肅殺的政治氣
氛與今日截然不同,難道今日的英國還有這麼大的仇恨,要置人於死地?寇克斯事件裡,
警方初步調查指向與極右翼團體有關;不過,這種激化對立與仇恨的威力,媒體報導與政
治人物的口水戰, 恐怕也脫不了關係。
脫歐公投是個老掉牙的議題,但近幾個月來主要的爭辯都集中在經濟、移民跟公投宣傳的
策略;公投效應也帶動了三位重量級政治人物的高曝光量——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財長奧斯本(George Osborn),以及前倫敦市長強森(Boris Johnson)。
前面兩位力主留歐,聲稱留歐才能讓英國的經濟持續發展,否則將陷入衰退、英鎊貶值、
房地產崩盤、倫敦金融中心地位不保等等;強森則主張脫歐且善用淺顯易懂的庶民語言,
像是:
在英國製造的法國襯褲(French Knickers),就算脫歐,難道法國要跟我們課法國襯褲
的關稅嗎?當然不會!
歐盟根本是垃圾(pants),不合身的內褲(badly-designed undergarment),唯有脫歐
才能重獲自由!英國才能真正獨立!
另一位力挺脫歐的英國獨立黨(UKIP)黨魁法拉吉(Nigel Farage)則常站在一大群長長
的排隊人籠前,呼籲斷絕大批歐洲人與難民所帶來的衝擊;慣於使用極具爭議、被批評為
種族歧視的反移民海報的法拉吉,將整場公投的焦點都環繞在移民爭議上。
但除了表面上這些宣傳戰術,各式的陰謀論也接踵而來——有一說是因為卡麥隆政府大刪
社福預算,引發民怨,所以投票脫歐是為了懲罰他;也有一說是,如果脫歐成功,支持留
歐的首相卡麥隆將會在30秒內宣布辭官,外傳覬覦首相大位已久的強森是否會想取而代之

英國羅浮堡大學從5月23日投票前一個月開始到投票這一週,針對平面與電子媒體的脫歐
公投報導,進行了一系列的內容分析,總共發表四次的分析報告。報告中採樣的電子媒體
為五家電視台的新聞台(BBC1、 ITV、C4、 C5、 Sky),平面媒體則是全國性發行的十
家報紙;主要測量的指標是議題平衡、曝光量平衡、以及報導方向平衡。
第一階段的報導分析顯示,曝光量最大的是焦點人物是強森,其次是卡麥隆;報導大量集
中在保守黨,其他政黨(包括工黨)皆被邊緣化,而女性的聲音幾乎全無。該報告顯示,
公投辯論所觸及的議題非常狹窄,集中在公投的宣傳策略與過程,鮮少觸及環境、旅行、
社會權利與憲政等更廣泛的面向 。換言之,脫歐公投好像變成保守黨內三個大男孩的口
角與家務事。
第二階段的報告時間已落在六月的公投月,但此時媒體所專注的仍集中在宣傳策略,公投
辯論也還是經濟與移民的老調重彈。在人物曝光量上,雖然漸漸有公民的聲音進入、首相
卡麥隆進一步取代強森成為曝光最多的政治人物,但整題而言,脫歐陣營博得更多的媒體
版面。支持脫歐的《太陽報》以發行量計算,聲稱超過八成主張脫歐,只有兩成支持留歐
。總體而言,在報導平衡方面,脫歐與留歐的主張呈現五五波。此時,工黨持續被邊緣化
,幾乎成為隱形人;也由於保守黨掌握公投議題風向的主導權,讓脫歐公投儼然成為該黨
爭奪首相寶座的前哨戰。
第三階段的報告來到公投的前兩週,儘管郵遞投票已經開始,議題火力繼續集中在宣傳策
略、移民與經濟上。三個保守黨大男孩依舊贏得最多媒體曝光量,但英國獨立黨的法拉吉
終於爬到第四名的位置。以平面媒體的報導數量來看,脫歐與留歐的新聞數量是六比四,
若以報紙發行量來看,脫歐與留歐的閱聽人比率則是八比二。就報導平衡的指標而言,強
烈主張脫歐的《每日快報》,《每日郵報》與《每日電訊報》,毫不意外地,是最未呈現
平衡報導的媒體;強烈主張留歐的《衛報》、《金融時報》保持著平衡報導原則,而此時
的《泰晤士報》未有明顯政治取向,維持微弱地留歐立場與分裂報導。
然而,隨著公投時程逼近,力主脫歐的大眾化小報開始大肆報導脫歐,脫歐的聲浪遠大於
留歐,未回應脫歐媒體製造的脫歐食帶,《衛報》與《金融時報》也跟進大篇幅地宣傳留
歐,媒體戰此時已進入白熱化階段。
投票前一週的第四階段,工黨及其黨魁柯賓(Jeremy Corbyn)終於獲得媒體的關注,成
為曝光量第三名的政治人物;儘管如此,英國獨立黨的法拉吉還是擠下工黨,成為保守黨
以外最主要的媒體消息來源。傳統平面媒體方面,支持脫歐者用大量的篇幅與分析,說明
脫歐的好處,而反之亦然,支持留歐的媒體也一樣;但電子媒體無論脫歐或留歐,兩陣營
的曝光量與論點都被赤裸裸地呈現,沒有偏袒的情況。在議題設定上,縱使脫歐辯論已進
入最後一周的決戰階段,但不管是平面或電子媒體在處理議題時,還是狹窄且破碎地集中
在經濟與移民兩個面向。
綜觀連續四周的媒體報導分析,無論消息來源與議題設定,都顯得片面且狹隘。雖然電子
媒體呈現了平衡報導,平面媒體卻激烈對立;尤其大眾化小報,不顧平衡,大量地報導脫
歐的必要性與好處,再加上其發行量與閱報率,影響大眾甚鉅。
除了媒體在公投之前扮演的宣傳與辯論的場域之外, 如何才能讓投票公眾獲得充分的資
訊,而不是被片斷與偏頗的資訊所誤導?政府中立的資訊政策,也是舉行公投前,很重要
的一環。英國上一次舉行的入歐公投(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是在1975年威爾森政府
(Harold Wilson)時期,有67%支持入歐。
當年政府的資訊政策是由內閣負責,準備了15頁的「英國新政」(Britain's New Deal
in Europe),說明政府主張入歐的理由,總共印製兩千一百六十五萬份。為避免政府不
被指責企圖引導公投結果,威爾森政府選擇低調不張揚,但事實上,政府的說明與溝通常
對民意影響甚鉅,威爾森政府雖然試圖低調處理,但文宣卻只強調不加入經濟共同體的風
險(如:失業率攀升跟通膨),也說不上入歐會帶來什麼好處;換言之,政府的資訊過於
簡化,並沒有將入歐的利弊與細節等資訊充分揭露,未盡充分告知責任。
此番脫歐公投,有所謂的「簾幕」(Purdah)時期,也就是從投票日(6月23日)往回推
四週(5月27日)的敏感時期。這段時間裡,中央與地方政府需遵行「政黨、選舉與公投
法」(the Political Parties, Elections and Referendums Act 2000),禁止印製宣
傳材料,避免影響民意;公務員也必須保持中立,不能參與宣傳。但從首相、財相到英格
蘭銀行總裁,每個人在這段時間裡積極地為留歐辯護,顯然沒人把該法條放在眼裡。
另一引發爭議的問題在於宣傳經費的支出。四月初,卡麥隆政府花費了九百卅萬英鎊的公
款,印製16頁的宣傳手冊,呼籲留歐。政府這樣的舉措自然會被疑歐派大做文章,逮到機
會的法拉吉就說,政府不顧人民感受,大手筆地花了納稅人近千萬英鎊,此番公投根本就
是一場人民對抗政治菁英的戰役!卡麥隆陣營的說詞則是,逾85%民眾要求政府提供更多
資訊以協助他們做決定,而依過往公投的慣例,政府都會印製說帖,這次也一樣,並無不
法。然而,反對陣營抨擊,這份說帖花費納稅人的錢,卻只強調留歐,並沒有把利弊得失
向大眾解釋清楚,也沒有留餘地給主張脫歐陣營申張的機會,完全是不公平競爭。
原本因為議員寇克斯槍殺悲劇而緊急暫停所有宣傳活動的留、脫歐兩陣營,在昨日(6月
20日)重返辯論舞台,繼續倒數一周的最後衝刺。面對一連串脫歐陣營的抨擊,BBC特別
在投票前最後一個週日,為首相制作「卡麥隆對歐盟的問答時間」(David Cameron EU
Question Time )的辯論特輯。
「問答時間」(Question Time)是BBC歷史悠久的招牌政論節目,每週四晚上輪流在英國
各地現場直播,邀約的來賓通常是不同黨派的政治人物、專欄作家或是記者,而現場觀眾
亦可提問;由於主題牽動時事跟社會議題,常常引發激烈的辯論。但這次的首相問答為卡
麥隆量身打造,選擇在周末開播,且未邀請脫歐陣營的人士與其辯論,只有卡麥隆站在台
上,面對數十名觀眾措詞尖銳的提問 。整晚的問答過程,幾度激烈交鋒,卡麥隆急切的
語氣似乎透露出其政治生涯的危機,或許從另一個層面來說,這場公投不單單只是場公投
而已,似乎也是對卡麥隆政府的不信任投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