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永遠:中國對中東歐外交之基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仲夏季節對塞爾維亞和波蘭的國事訪問,乃中國外交推出的新作
。習主席在塞媒署名撰文:“真誠的伙伴、永遠的朋友”,凝聚著對雙方關係的誠摯願望
:境界入情、意味深遠;文章闡述的思想方針,勢將轉化為新時期中國對中東歐國家外交
的紮實成就。
沒有國際關係格局既有之“勢”,就無中塞、中波高層密集互動之“形”。長期以來
,中東歐是中國外交地圖的空白。而今,習主席四個月之內二訪東歐,北京牽挽貝爾格萊
德與華沙,攜手共進、合作共贏,應歸功於國際政治早行人的敏銳性與先謀後動的戰略修
為。
冷戰結束後,中東歐國家一度面臨“西靠東望”的戰略抉擇。塞、波兩國的外交經實
踐、調整,再實踐、再調整,幾番風雨,幾度春秋,憑藉對時代感、格局觀、利益點、方
向性的準確把握,毅然將束之廟堂的“向東看”政策變為“向東幹”的實踐,欲緊緊攥住
這把能打開經濟銹鎖的金鑰匙,平衡對歐盟經濟的過度依賴。
緣於此,塞、波在發展對華關係,密切人文交流、推進經貿合作、拓展戰略夥伴維度
、提升政治定位方面,不斷豎起新路標。欲以萬事俱備之勢,扮演中國最重要夥伴。兩國
此番將對華關係定位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實乃權衡戰略利弊之後的持久之計。兩國深信
,此舉符合本國最佳安全及經濟利益,勢將使“未來變得與今天大不相同”。
習主席對塞、波的訪問,是在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漸入佳境的背景下展開的。2015
年,中國與中東歐16國的貿易額高達550億美元。這一貿易規模的形成,是中國牽挽16國
開展多邊合作產生的集群、集約效應使然。換言之,“16+1”的大平台效益,遠遠大於分
散、單幹的“1+1”小作坊,極大地促進了要素流動、統籌資源配置及深化市場融合。
更重要的是,此訪推進了中國“ 一帶一路 ”倡議與中東歐國家發展戰略的對接,包
括塞、波兩國在內,中東歐國家將因其重要的地緣經濟優勢而大有早期收穫。據世貿組織
統計,2015年中國出口總額為2.27萬億美元,其中30%的對歐出口靠海上運輸,如借助“
一帶一路”打通經濟走廊,其中一半貨物經鐵路抵運西歐,將為沿路國家經濟注入動力。
無獨有偶,2015年12月,中國加入“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該行以幫扶中東歐國家經
濟轉型為主業,其業務覆蓋地區與“一帶一路”重點區域基本重疊。商海無邊,善遊者勝
。中東歐16國自然視中國資本為融資新來源及提高經濟安全係數的砝碼。
以全球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應該說,中歐關係好,中國與中東歐關係才好。此乃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深化合作的大邏輯。中塞、中波關係步入歷史最佳時期的背景即在於此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6月11日刊文指出,“在中東歐地區,歐盟與中國的發展政策及目標
是一致的,二者並非競爭關係”。日本媒體作為“第三隻眼”,其觀點不失客觀公正。
要言之,中東歐16國是中國和平崛起、經濟合作的重要倚重和對象。該區域面積約為
歐盟的十分之三,其體量之大、潛力之深、分量之重,已是歐洲重要戰略方陣。塞爾維亞
和波蘭分別是中東歐地區重要國家;由波匈斯捷四國組成的“維謝格拉德集團”日漸崛起
,是歐洲經濟增長“蓄水池”。中國與之攜手前行,亦是歷史機遇。
中、塞、波三國高層謀“勢”運“形”,對國際戰略態勢及世界經濟潮流有著準確的
把握。習主席此訪實乃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關係中的“歷史性大事”,塞爾維亞總統尼科利
奇高度評價為“漫長冬天之後的春天來臨”,亦即中國與塞、波關係新時代的到來。
(陸忠偉作者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原院長)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6/22/c_1290805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