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艷青.習近平政府的外交戰略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550023
“戰略”是指一個行為體從全局考慮出發以實現自身整體目標的長遠規劃。“外交戰略”
則是指一個國家為了維護和實現本國利益,從全局出發所製定的在對外交往過程中的長期
總體方略。一個國家政府所製定的外交戰略首先基於它對世界總體局勢的判斷以及對自身
在國際格局中的定位。這種認識和定位加上一段較長時期的總外交行動方略,就構成了“
外交戰略”的有機整體。
2012年11月習近平主政以來,從發出“中國夢”的號召到提出“一帶一路”的發展倡議,
新一屆中國政府的外交戰略逐漸成型。2012年11月29日,中共十八大閉幕後不久,習近平
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大型展覽《復興之路》時提出“中國夢”,其核心內容是“國家富強、
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不久之後,習近平在訪問美國、俄羅斯、澳洲等國家時不斷強調
這一理念,逐漸為國際社會所了解和熟知。在中國政府和眾多學者不斷對“中國夢”內涵
的闡述和解讀中,該名詞已經成為十八大之後中國發展的總體指導思想,在中國的對外交
往方面,“中國夢”成為中國政府新時期的外交新理念——“中國夢”是堅持和平發展、
堅持合作共贏、參與全球治理的夢想,是推動建設公正、民主、和諧的世界秩序的夢想。
然而,“夢想”並不能作為實踐的方略,最多只是一個外交方面的指導思想或者是努力方
向。習近平政府在外交戰略方面的新的突破,直到“一帶一路”倡議提出,才開始逐漸成
型。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
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此後中國政府不斷強調和拓展解讀,逐漸引起國
際社會關注。
之所以說“一帶一路”是習近平政府的總體外交戰略,是因為:首先,“一帶一路”建立
對世界局勢是總體“和平和發展”的判斷上;其次,該倡議的提出隱含了中國對自身的一
個戰略地位——中國是一個謀求繼續發展的發展中大國;第三,“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
有著明確的戰略目標——在歐亞大陸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
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實現中國自身和其他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第四,在對外交
往方式方面,該倡議強調經濟發展為主導,同其他國家積極開展雙邊外交,也主張強化多
邊合作機製作用。總而言之,“一帶一路”雖然是中國政府作為一種國際合作發展倡議提
出,但是已經包含其新的外交戰略——在較長時期內,以經濟外交為突破,堅持“和平崛
起,有所作為”總體外交方略。
其實,習近平時期的外交戰略同鄧小平時代開始的和平發展外交戰略並沒有發生本質的變
化。首先,對時代主題的總體判斷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從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到2015
年9月習近平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的發言,都一再表明其對於國際環境的判斷——“環顧世
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兩大主題。”其次,對於中國的定位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
。中國經濟總量雖然龐大,但是中國政府清醒的認識到自己國家無論人均GDP還是地區經
濟的平衡狀態以及社會福利水平都與發達國家無法相比,因此在國際社會中堅持自己是發
展中國家。這其實表明中國政府在國際交往中擺脫了革命時期的意識形態影響,而以發展
作為主要任務,為自身發展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為主要外交目標。第三,主要的外交方式
沒有根本的變化。
中國仍然堅持不結盟的外交原則。在2015年9月的聯合國會議期間,習近平表示中國要“
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
不過,習近平政府的外交戰略根據中國所面臨的國內國際局勢變化,增添了新的內涵。
首先,對於時代主題和國際局勢的判斷增加了新的內容。雖然中國領導人堅持“和平與發
展”的時代主題判斷,對世界局勢保持樂觀態度,但是也更加強調“要充份估計國際矛盾
和鬥爭的尖銳性”,日益關注到對國際和平的諸多挑戰— —局部動盪、恐怖主義、重大
傳染性疾病、南北差距、難民問題等等,充滿強烈的憂患意識。其次,根據中國自身實力
的變化主動提出承擔更多地國際義務,對於營造和平國際環境開始更多地引導,“一帶一
路”倡議的提出以及亞投行的成立,明顯是對鄧小平時期“韜光養晦,決不當頭”的戰略
有所調整。第三,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中國國家利益的多元化不斷增強,中國外
交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承受壓力和化解壓力逐漸成為新時期中國外交的一個重要特徵
。中共十八大召開以來,中國政府多次強調守底線原則——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
決不放棄正當權益,決不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不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這種強調,
是外交方式趨於強硬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