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退歐之後,英國能否抓住中國機遇?

作者: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6-08-08 20:12:22
退歐之後,英國能否抓住中國機遇?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68763?full=y
中國英國商會會長 畢欣 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我在中國生活了12年,已經習慣了低調回國。今年有所不同。隨著英國燒掉與歐洲的“橋
梁”,它不得不加強與北京的聯系。在不確定的時期需要加強對中英雙邊關系的支持——
中英關系將在中國世紀成就或者葬送英國。作為中國英國商會(British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會長,公眾對我回國之行的反應一夜之間從漠不關心變得熱情高漲。
如果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在一年前制定英中經濟融合戰略,他不會想到比下面
更好的政策了:在去年秋季精心接待習近平對英國國事訪問之後,在今年夏季進行減價大
甩賣。如果說習近平主席訪英使雙邊關系變為黃金級,英國退歐則使之變成白金級。關鍵
是我們能否抓住機遇與中國合作。
我最近與中國朋友王立偉在英國游覽了兩個星期。我們在倫敦市中心的Burger & Lobster
餐廳幾乎找不到座位,而在塞爾福里奇(Selfridges)百貨為我提供服務的導購員有兩個說
中文的同事,她上月90%的收入是中國人貢獻的。
盡管倫敦金融城因英國退歐感到沮喪,但中國人正利用英鎊疲弱之際,大舉投資於從房地
產到足球俱樂部和影院等諸多領域。
退歐讓英國陷入動盪,但還有中國可以幫其穩固基礎。為了瞭解英國商界受到的震顫,我
與最先感受到沖擊波的商店導購員、出租車司機、發型師、投資者、中小企業主和建築商
進行了交談。為了思考我們如何才能加強中英雙邊關系,我傾聽了中國投資者、外交官、
英國上議院和上海銀行家的聲音。
1.退歐之後的英國
1.1 政治上的疑慮
7月14日,在筷子俱樂部(Chopsticks Club)於中國工商銀行(ICBC)倫敦金融城辦公室舉辦
的研討會上發表演講時,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公使銜參贊金旭詼諧地說,“我今天早上離家
的時候,我的妻子不知道是遞給我太陽鏡還是雨傘”。
他的話很溫和,直至他將這種比喻延伸至英國的政治氣候。金旭非常幽默,他不是在批評
我們。他只是感到奇怪,在其他國家競相走向全球之際,有國家卻試圖拉起弔橋,自我孤
立。
1.2 中國(更快地)走向全球
我對英國在全球事務上踩剎車感到尷尬,於是在研討會的茶歇期間和一個顯然是英國人的
賓客聊天以尋求安慰。令人意外的是,他似乎對英國退歐和世界經濟的未來感到樂觀;倫
敦金融城中的大多數英國人現在都感到沮喪。在聊天的最後,他給了我名片,我這才明白
他為何如此樂觀;他是華為(Huawei)的公關經理。
你的老闆離北京越近,你就越不可能因英國退歐而煩擾;中國不需要英國,而英國需要中
國。
對中國來說,英國退歐意味著英國現在非常便宜。華為、工行以及其他跨國企業將會加大
全球化的勢頭。我在倫敦的時候遇到好幾家中資銀行在英國夏季甩賣季中“採購”一切投
資回報率超過5%的資產。
1.3 英國(廉價)出售傳家寶
在英國退歐的第二天,王立偉和我受邀在人民大學(Renmin University)的一個投資者俱
樂部發表演講。他們給了王立偉一份從謝菲爾德星期三足球俱樂部(Sheffield
Wednesday)到莎士比亞環球劇院(Shakespeare's Globe)等各類他們感興趣的資產購買清
單。我們與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副總裁馬丁‧阿什(Martin Ash)聊天的時候,他列
出了許多文化資產供王立偉考慮。隨著英國經濟變得更加不穩定,中英關系的基礎變得更
為廣泛。
1.4 教育領域的樂觀
我在從曼徹斯特到切斯特的火車上遇到了廈門大學(Xiamen University)管理學院教授翁
君奕和他的3位同事。他們正在英國考察大學。在曼徹斯特和劍橋,我們看到了同樣的情
況。劍橋到處是中國游客,曼徹斯特到處是中國學生。
曼徹斯特是個中國人喜愛的城市,因為距曼徹斯特大學十分鐘路程內就有一個規模龐大的
中國城,英國廣播公司(BBC)創意中心坐落於此,並且海南航空(Hainan Airlines)新開闢
了北京直飛航線。再加上英鎊貶值,空氣清新以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的背書,你可
以看到這座城市越來越繁榮。
1.5 建設性合作
我不能說我很自豪將王立偉帶上英國列車。中國列車天生就是方便你做生意或者在快速趕
往目的地的同時補覺。英國列車是賺錢的阻礙。中國真的需要教會英國如何創造一個四通
八達的交通體系,這是商業效率的生命線。
中國正在通過建設來擺脫經濟放緩,而英國正在取消建設項目。我會晤了“新泰晤士河下
游交通隧道項目”(New Lower Thames Transport Tunnel,簡稱NLTTT)的約翰‧林奇
(John Lynch)和彼得‧麥克貝思(Peter McBeath),這兩人與中國企業創建了一家合資企
業。他們計劃在泰晤士河下游建造一個雙孔隧道,以緩解達特福德的交通擁堵問題,並提
供集裝箱GPS定位服務,讓英國能夠與鹿特丹競爭。
來自中國的財務和隧道專家是NLTTT財團的一部分。他們唯一需要的是英國政府的批準。
英國交通部回復了一個全新計劃。該項目目前陷入停滯。英國合作夥伴感到沮喪。
2. 英國退歐後的出路是什麽?
退歐的確使英國的商業活動放緩。除了擱置的隧道工程以外,我還和一家剛剛失去兩筆訂
單的創意公司談過。一筆訂單來自一位壁爐生產商,這個生產商無法繼續與一家新公司的
合資關系,因為他依賴來自波蘭的熟練工人。第二筆訂單來自一家煮湯機經銷商,該公司
取消了中國的訂單,因為合同不是以英國退歐前的匯率簽署的。
在英國退歐繼續為英國“剎車”的同時,其他的大陸上正在出現新機會。本世紀歐洲最成
功的國家,將是能夠建立起通往中國的最堅固和快捷的橋梁的國家。英國應該開始打造自
己通往中國的“一帶一路”,或許能夠和中國的“一帶一路”在半路上相會。
英國歷史未來給2016年夏天的評價,要麽是英國從“大”國淪落為二流國家的時點,要麽
是中國從英國的泛泛之交轉為親密盟友並拯救我們疲弱的經濟的轉折點。
這是反向的馬戛爾尼勛爵(Lord McCartney)中國之旅。現在中國是全球範圍內的超級大國
,我們需要中國的產品。我們能夠用英國文化產業的軟件來交換中國基礎設施的硬件,以
實現雙贏。
前進的道路是:咨詢、創新和創建。
2.1 咨詢:“北京-倫敦對話”(Beijing -London Dialogue)
訪華的馬戛爾尼使團未能完成使命,原因並非是他不能提供一筆好交易,而是因為他過於
固執(或者更準確地說是過於傲慢)地執行交易。
在和中國打交道的時候,英國需要收斂自己的傲慢自大,更加主動和靈活。我推薦一年進
行兩次“北京-倫敦對話”。學習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路上學(或者更有可能是在高鐵上學
)。大陸游學原本是在歐洲對英國很重要的時候,讓英國紳士熟悉歐洲做事之道的途徑。
既然現在中國成為了焦點,我推薦人們到中國進行一次游學。
“北京-倫敦對話”可以以在人民大學舉行一次為期兩天的投資研討會開始。在研討會上
,中國投資者會向英國人傳授如何在中國做生意的經驗。然後應該安排一次為期10天到20
天,探索中國商業和文化“美麗新世界”的旅行。
在英國代表團參觀了敦煌石窟、懸空寺、三峽大壩、重慶公路隧道、阿裡巴巴(Alibaba)
杭州總部、浦東天際線以後,他們就不會像今天這樣思考中國。在他們乘坐高鐵去往不同
地點的途中,應該由中國的專家對他們做講座。
返回英國的旅行可以先在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舉行為期兩天的投資研討
會,之後可以在唐頓莊園(Downton Abbey)體味鄉村閑情,參觀莎士比亞環球劇院,進行
一次中英商業之旅,在英國上議院喝下午茶,以及和曼聯(Manchester United)進行一場
足球賽。
其實中英雙方的代表團訪問何處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參與者在活動之餘進行的對話,雙方
可以學會欣賞彼此的國家。
英國人在前往中國前往往都有預先想好的計劃。當我來到大英圖書館(British Library)
的時候,他們對王立偉和我談了中國十城之旅的構想。王立偉聽了他們的話後提醒他們,
應該以建議者、而不是管理者的身份去中國。管理者的角色應該留給舉辦活動的當地市長
。這會提高活動的時機和氣氛取得成功的機會,減少給人一種文化帝國主義印象的風險。
“北京-倫敦對話”能讓人們在犯下代價高昂的錯誤前適應環境。
2.2 創新:大學創新中心
在“北京-倫敦對話”期間,會出現一些共同話題,比如如何建立一個包容的政府(未能
做到這一點正是英國退歐的主要原因),應對氣候變化,或者管理移民。“北京-倫敦對
話”可以給“中國-英國創新中心”(China-UK Innovation hubs)提供一份報告。
“中國-英國創新中心”可以設立在大學的科技園中,承擔三種職能。首先,中國的畢業
生可以聚集在這里孵化自己的企業。他們在英國學習的時候,往往會發現商業缺口,“中
國-英國創新中心”能夠提供一個實踐想法的啟動平臺。
第二,“中國-英國創新中心”可以作為研究中英政策的智庫,向政府獻策。告訴英國政
府中國需要什麽的最佳人選是在英國的中國人。中國的變化如此迅速,你需要定期回國的
人來讓你瞭解最新的時事。
為了讓“中國-英國創新中心”可持續發展,英國政府應該重新引入研究生兩年簽證。中
國學生的確因為英國的語言、環境和開放而欣賞英國,但還有其他地方與英國競爭。去美
國留學在畢業後更容易留下來,德國和荷蘭的知名大學也提供英語課程。
大多數中國學生都希望在積累幾年的國外工作經驗後回國和家人團聚,但這幾年對於構建
英國和中國的商業橋梁而言可能非常寶貴。這些中國人回國以後,會與曾經歡迎過他們的
人和地方做生意。最近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在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受到友好的對待後,成都的劉先生(音譯)在畢業後幾年對謝菲爾德的基礎
設施投資了10億英鎊。
“中國-英國創新中心”還可以提供將中英企業匹配起來的絕佳的雙語環境。它們可以幫
助英國投資者調整對中國的預期。
比如,我會見了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院(RSC)的人,在最近成功地將《亨利五世》(
Henry V)譯成中文並在中國演出以後,他們正在計劃再一次訪華。他們詢問了一下王立
偉有關中國企業贊助的問題。王立偉解釋,中國人願意投資劇院的建設等,但文化贊助還
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如果要演一場悲劇,吸引投資很難。
中英合作失敗的主要原因並不是人們在商業的基本方面有分歧,而是對不同的法律框架和
文化細微差異存在誤解。連接學術界和商界的“中國-英國創新中心”能幫助彌合這條鴻
溝。
2.3 創造:盈利的項目
在“倫敦-北京對話”中提出、並在“中國-英國創新中心”成形的想法,可以由在雙邊空
間中運作的企業創建項目。不管是道路、鐵路,還是文化橋梁,他們都能受益於投入到學
習另一方文化中的時間。現在中國公司有很好的機會可以投資英國的藝術、體育和基礎設
施,英國也有很好的機會為中國的教育、醫療和創意行業做出貢獻。
我為何確信這種咨詢、創新、創建的模式能夠奏效?因為這就是我的兄弟過去10年在與中
國的雙邊業務中使用的變革性策略。2005年,他的品牌公司CIC(咨詢、創新、創建的英
文首字母縮寫)在斯托克城(Stoke-on-Trent)擁有5名員工。在咨詢了中國客戶後,2008
年他在杭州開設了第二個辦事處。他們與一名中國設計師合作,通過創新在寧波贏得了業
務,從而壯大了公司。
現在,羅伯特(Robert)在英國和中國雇著55人,60%的收入都來自與中國的業務關系。以
小見大,他在小規模上所實現的東西,正是我們這個國家要拯救衰退的經濟在大規模上需
要實現的東西。羅伯特建立起了一個取得了商業成功的和諧的中英生態系統——將英國的
創意與對中國市場的理解相結合。在今天取得這樣的協同效應將會打造出明天的跨國公司
。如果英國不這樣做,德國和美國會。中國的全球化進程只需要再推進5年。
英國必須反思從全球化中撤退導致的孤立的危險,意識到在海外建立外交橋梁的迫切需要
。用1966年的英國內政大臣羅伊‧詹金斯(Roy Jenkins)的話來說,“……這不僅僅是一
個商業問題。在世界上,如果轉為內向,只服務自己的腹地和種族群體,有哪一所大學能
夠保住自己的名聲,有哪一個文化中心能夠保持顯赫地位,有哪一個大都會能夠維持吸引
力呢?離群索居,對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而言,就是過上一種智力刺激逐漸降低
的生活”。
世界上大約有20%的人是中國人,6%的人是歐洲人,4%的人是美國人。就算只有1%的中國
人能夠進行國際投資,那也是1400萬人。英國不要被退歐一葉障目,而必須看到更大的格
局。
譯者/鄒策、徐行
作者: YusaAoi (YusaAoi)   2016-08-08 22:09:00
中英合作共創黃金時代
作者: twosingli (不看來路不明的信)   2016-08-09 07:17:00
支那人崩潰嗎? X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