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YusaAoi (YusaAoi)
2016-08-20 19:15:11習近平會見昂山素季:“胞波”情誼如何更堅固?
有“胞波”自南方來——8月19日下午,習近平主席在釣魚台國賓館會見了一位特殊
的客人:以緬甸國務資政身份來訪的昂山素季。
這是習近平和昂山素季的第二次見面。這次會面與上次有何不同?兩人談了些什麼?
傳遞出什麼新信號?
【兩年兩次會面的背後】
去年6月,應中國共產黨邀請,由主席昂山素季率領的緬甸全國民主聯盟(簡稱民盟
)代表團訪華。習近平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身份在北京會見了昂山素季一行。
那次訪華,是昂山素季個人的首次中國之旅。會見中,習近平對她說:希望通過這次
訪問,你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和中國共產黨,這有助於增進雙方相互理解和信任,為兩
黨兩國關係發展打下更好基礎。
昂山素季說,民盟重視緬中友好,欽佩中共領導中國取得的巨大發展成就,希望通過
此訪深化兩黨關係,推動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關係向前發展。
2015年11月,昂山素季率領民盟贏得大選。今年3月,緬甸新一屆政府成立,昂山素
季擔任外交部長兼總統府部長,4月又出任國務資政一職。這一新設職位在緬國家機構職
位禮賓排名中位列總統之後、其他官員之前,地位顯而易見。
昂山素季踐行當初的諾言。新政府成立剛剛一周,她就以外長身份接待了訪緬的中國
外長王毅。本月啟程訪華前,她會見了訪緬的中聯部部長宋濤。時隔一年多的這次訪華,
也使中國成為她擔任國務資政後到訪除東盟國家以外的首個大國。
在緬甸國內局勢和地區形勢雙重變化的背景下,中緬關係沒有受到干擾,反而繼往開
來、穩步前行,成為中國外交的一個亮點。
【習近平為何讚賞她“追循先輩足跡”?】
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一年多後再次見面,習近平和昂山素季談得更廣泛、
也更深入。
在新聞稿中,這句話值得關注:習近平歡迎昂山素季國務資政訪華,高度讚賞昂山素
季國務資政追循先輩足跡、致力於推進中緬友好事業。這背後,有一段佳話。
昂山素季出生於1945年。其父昂山將軍曾為尋求民族獨立於1940年到訪中國。母親杜
慶芝曾任國會議員和駐印度、尼泊爾大使,50年代訪問過中國,並經常到中國駐緬甸使館
做客。昂山素季年幼時也曾隨母親參加中國駐緬使館舉辦的活動。這裡還有一個細節:使
館贈送給昂山素季一件兒童旗袍,這件事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自幼耳濡目染,昂山素季對中國表現出濃厚興趣。她讀過許多有關中國的書籍,並曾
說:“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中國人民是一個偉大的民族。”
形容中緬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有一個專屬詞彙:“胞波”(緬語音譯,意為“同胞
兄弟”)。在習近平和昂山素季的交談中,中緬源遠流長、歷久彌堅的“胞波”友誼成為
一個關鍵詞。
山水相連、唇齒相依,民心相通、交往密切,遭遇相似、任務相近,合作廣泛、優勢
互補——習近平用這些詞對中緬友誼作了註解。他說,作為友好鄰邦,中國將繼續支持緬
甸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維護國家穩定,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和諧。
昂山素季也表示,緬中是友好鄰邦,緬甸人民珍視同中國人民之間質樸、深厚的“胞
波”情誼。感謝中方長期以來支持緬甸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建設,特別感謝中方為緬甸農
業、衛生、教育事業提供的寶貴幫助。
【新形勢下,“胞波”情誼如何更堅固?】
中緬之間這種特殊的“胞波”情誼,在新形勢下如何得到鞏固和深化?習近平主要講
了三個層面:
——加強政治引領。
中方願同緬方保持高層接觸和各層級人員往來,加強溝通,增進互信。
——對接發展戰略。
中方讚賞緬方支持“一帶一路”倡議,願同緬方一道推進有關互聯互通項目,保障現
有大項目安全運營,積極推進能源、金融等重要領域合作,推動兩國產業合作取得更大成
果。
——增進友好感情。
中緬合作今後要向農業、水利、教育、醫療等更直接惠及民生的領域傾斜,使更多民
眾獲益。中方也願擴大同緬方在文化、媒體、佛教等人文領域交流,進一步夯實中緬友好
的民意基礎。
對於各界都很關注的緬甸和平進程與中緬邊境形勢,習近平也明確表示:中方願繼續
為推動緬甸和平進程發揮建設性作用,為維護中緬邊境和平穩定共同作出努力。
從習近平的這些表態可以看出,中國對中緬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發展已經有了全面
而可行的規劃。政治引領、務實合作、人文相親……體現著將“胞波”情誼發揚光大的意
願和信心。
昂山素季對此高度贊同。她表示,緬方願同中方共同努力,密切兩國高層交往,增進
兩國人民友誼,加强两國各領域互利合作。她還明確表態:緬甸願與中方共同努力維護緬
中邊境地區穩定,也不會允許出現影響緬甸與鄰國友好關係的事情。
身兼民盟主席的昂山素季也對兩黨關係表達了期待:緬甸民盟和中國共產黨都是代表
廣大人民的執政黨,我贊同加强两黨交流。
中國有詩云:“今年花勝去年紅。”緬甸諺語說:“水漲荷花高”。相信,在藍天白
雲映襯下的北京進行的這次重要會晤,必將推動中緬關係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新華社
記者楊依軍、王卓倫;新華社客戶端報導)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8/20/c_1119425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