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大國視角:科技研發要想超越日韓 中國起碼得努力15年
https://goo.gl/9kjHLH
中國作為經濟成長最快的大國,科技進步速度也令人讚歎。著眼於中國巨大的經濟規模,
2.2%的國民收入用於科技研發當然是個不小的數字。短期內,中國要把研發密度提高至
日本、南韓、以色列等科技創新強國的水準是不真實的,這起碼需要15~20年的時間。
投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研發投入產出水準。在基礎研究、科技創新能力方面,中國跟
世界前端的距離可能比大多數西方人想像的大得多。
西方錯把中國當成科技強國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華為這樣的極少數具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公司似乎不足為
奇。但在很多西方人的眼裡,中國似乎已經在科技領域已經站上世界的前端。美國前財政
部長、經濟學家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2018年3月於北京舉行的某高端會議上曾
經說,「一個人均收入還只有美國22%的國家,可以擁有全球最尖端的技術、科技公司,
歷史上極為罕見。
薩默斯上述看法極具代表性,他們把中國已經想像成歐美主要科技強國面臨最可怕的競爭
對手。不僅如此,他們相信中國在科技領域會遵循跟西方世界大相徑庭的玩法,而且確信
中國政府有能力採用由上而下的產業政策,以確保科技創新成功。
我認為這些都是錯覺。基於這些錯覺,西方媒體神化中國的科技技術創新水準。來自網路
、數位科技的革命正在轉型中國經濟,這或許是真的。但是,應該說中國經濟的數位化進
程是移動互聯網驅動的新商業模式成功運用的結果,而非中國已擁有可與歐美比肩的尖端
科技的證明。
網路、大數據改變中國人消費模式
實際上,中國經濟這些年的最大變化並不在製造領域,而是在消費領域。網路、大數據正
在改變的是中國人消費模式、習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全球現象。中國不同之處在於
巨大的消費市場,以及金融監管的薄弱,恰巧使得行動支付和商業數位化在中國比世界其
他地區更快實現。
這種發生在B2C上的商業革命不僅跟中國硬科技領域的發展狀況不吻合,而且商業模式的
這些變化也非國家產業政策成功的證明。在很大程度上,中國網路經濟崛起是產業政策之
外的產物。阿里巴巴、騰訊不是國有企業,它們原本不在國家規劃內。
即使在製造業領域,國家的產業政策與私人企業之間的關係也相對鬆弛。如果說產業政策
存在,那也只是在幫助降低企業進入新領域的成本方面做到了。政策性質、執行效果遠遠
不是西方想像的那麼回事。
西方誤解中國產業政策、神化其成效
西方不僅誤解了中國政府產業政策的內容,而且嚴重高估了產業政策的作用。要知道,改
革開放以來,國家產業政策及其實施效果在中國一直受到質疑和批評。
中國經濟學家的研究發現,中國政府產業規劃政策──暫且認為這些政策確實在某一階段
存在──在阻止企業進入方面幾乎毫無作用,反而往往鼓勵了過度的企業進入。這是它在
中國廣受批評的原因之一,但令人驚訝的是,西方反而把中國政府的產業政策對產業發展
的規劃效果神化,尤其是針對「中國製造2025」。
以上這兩個錯覺主導了西方媒體,也在西方的知識界和政府中形成認知。這是不幸的。雖
然中國在網路經濟、分享經濟方面的發展成就可喜可賀,但中國要全面擁有硬科技方面的
強大競爭力並不容易。
硬科技水準的提升需要在基礎研究、研發週期比較長的領域(如醫藥)有足夠的時間和人
力、財力的投入才行。這跟消費領域的商業模式的革新不同。中國科技目前的狀況與其經
濟發展水準,和其占已開發國家人均收入的相對比重未偏離太多。但做為一個大國,中國
肯定會進步更快。
中國是一個學習能力極強的國家。在商業領域,中國企業在過去30年借助於與跨國公司的
合作機會獲得技術模仿、技術擴散的機會。但這還遠遠不夠。商業領域的技術進步僅僅發
生在微笑曲線的底部,擁有核心技術者在產業鏈中獲取來自中國企業多數附加值。
中國需把強大學習力轉成原創力
我最近在中國的眼鏡製造之都「江蘇丹陽」的訪問加深了這個判斷。一家加工製造最先進
漸進片的眼鏡工廠,需要為其生產的每副眼鏡向美國某公司支付一個固定比例的專利費,
因為江蘇這家企業不擁有生產漸進片的演算法軟體。
儘管這家工廠的生產技術非常先進,能製造出幾乎任何國際品牌的眼鏡,但它卻依然要從
美國購買作為核心技術的製造軟體。同樣道理,30年來中國已經擁有生產汽車的先進能力
,但中國廠商的生產線卻都來自歐美已開發國家。這些案例完美地展現了中國工業技術發
展的現狀。
即使我們對其持續的經濟發展的前景充滿樂觀,中國要在技術方面取得日本的成就,也還
是有較長的路要走,而在這方面,除了擁有充滿創造性的人才、制度上確保對基礎研究的
足夠長期激勵之外,捷徑似乎並不多。在科技方面,中國的學習能力要進一步轉化為原創
能力,對於保持技術領先,這是根本。
在這方面,大學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大學不僅培養科技人才,而且從事基礎研究。在產
出的這兩方面,中國的大學目前依然處在數量擴張的階段,何時轉入品質提升的新階段,
對於中國成功進入科技強國之列非常重要。但這需要時間、耐心。基於歷史教訓,我相信
中國會避免採取大躍進的激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