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南歐視角:義大利斷橋慘案 反開發民眾也有責任
上報
https://goo.gl/zWzujF
我們的基礎建設安全嗎?義大利熱那亞(Genoa)莫蘭迪大橋(Morandi Bridge)斷裂後
,這個問題一直盤旋在大家心中。當然了,我們可以把這個事件看成是單一事件,也可以
相信這是義大利的特例—基礎建設計畫通常是孕育義大利貪腐的溫床。不過,我們或許是
愚弄了自己。
在西歐、美國,二次大戰後的1950、1960年代是經濟復甦時期,當時興建許多橋樑、道路
、鐵路,但現在都已經很老舊、過度使用了。有任何一個開發國家具有長期管理主要基礎
建設策略嗎?有正確評估、管控相關風險嗎?基礎建設若接近使用年限,什麼是保持、取
代的方案?民眾如何發揮影響力在基礎建設誰該付費、蓋在哪裡的相關議題上?
基礎設施應強調社會價值 而非財務回報
義大利與其他已開發國家需要的是具策略、可持續結合地方、中央政府多年來基礎建設計
畫的政策。他們必須要評估未來幾年所需要的資源、資產。他們應該強調基礎設施的基本
社會價值,而非直接的財務回報。
升級火車和鐵路系統可以提高通勤時間、環境影響的效率,並對許多社區產生積極影響。
為此,公眾辯論應該轉變:從短期到長期的影響,以及從個人到集體的價值。當莫蘭迪大
橋於1963年開始建設時,政府正積極參與基礎設施投資以及管理、擁有關鍵的公共事業。
稅收收入用於基礎建設、維護,民間部門則會在整個建設階段中的某階段參與。另外,還
有金融創新空間。
「義大利高速公路公司」(Autostrade per l'Italia)在1963年發行首個歐元債券,而
現在該公司被認定該為莫蘭迪大橋斷裂事件負責。這些年來,義大利經濟持續擴張,實質
年成長率平均達5.3%,基礎建設投資對經濟成長有很大的貢獻。熱那亞是主要工業城市,
鋼鐵、造船是主要產業,也是歐洲一個重要的港口。
基礎設施私有化 讓升級規劃更困難
當需求管理政策逐漸退流行後,政府在長期基礎建設計畫、市場協調上的角色也逐漸不再
重要。有鑑於1970年代財政過剩、需要控管公共支出,在分配納稅人資金上,很顯然的市
場中立機制優於政府干預作法。
隨著公共債務增加(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32%,義大利的主權債務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務之
一)導致新自由主義的擁抱,其結果是許多基礎設施項目的私有化。
雖然分配機制有改善,但將大多數基礎設施置於民間企業手中將使得規劃更困難—半個世
紀甚至更長時間—並承擔大型項目固有風險。私人投資者相對於公共部門,參與時間較短
卻導致「足夠好的詛咒」(curse of good enough),相關激勵措施傾向於維持而非取代
、升級基礎設施。
現代基礎設施政策必須解決兩個關鍵問題。首先是誰將為基礎設施建設付費。中央政府通
過稅收籌措資金可能對那些從未使用過相關基礎設施、或者因為生活在其他地區而沒有直
接受益的人不公平。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是否應該承擔相關成本,或者是否應透過政
府、民間合作方式進行籌資,或者向使用者收費?每個解決方案都需要仔細評估權衡公共
政策優先事項。
良好的基礎設施 有利經濟發展
第二個問題涉及建立新基礎設施的地理位置。過度使用莫蘭迪大橋的替代方案是在熱那亞
北部邊界建造一條新的公路。多年來,當地居民和政界人士—包括執政的五星運動成員—
都反對這個計劃。
莫蘭迪大橋於1967年落成時,被當時的義大利總統大舉稱頌。當時,政治資本依附在類似
的項目上—而非僅因為贊助、腐敗。如今,現代民主國家似乎陷入基礎設施、個人權利、
集體利益間的權衡,而大型項目往往是政治家職業生涯的死亡之吻。
「不要蓋在我家後院」是當地居民為避免受到相關項目干擾的訴求。但這些訴求導致許多
基礎設施項目—例如希思羅機場的第三條跑道,或都靈至里昂間的高速鐵路—被推遲了多
年。因此,對於公共部門,盡可能長時間地維護舊基礎建設是應對之道。
高質量的基礎設施對經濟可持續性和繁榮很重要。如果沒有關注項目成本、收益、集體責
任、個人權利的公共辯論,以及不同選擇所暗示權衡,基礎設施只有在災害發生時觸及標
題,引發一連串的指責,指責和政治機會主義。隨著現有基礎設施即將到期,可持續發展
,我們可以在不久的將來期待更多這樣的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