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AI 視角:第四次工業革命 對東協極具破壞性
https://goo.gl/X1Scvd
上報
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是否擁有足夠適
應力,能夠在現有的區域、全球變革中繁榮發展?雖然全球經濟依然在進行廣泛性擴張,
但破壞性的經濟、地緣戰略和技術力量可能會威脅到東協近年來成長。為了生存,東協成
員國必須就該組織在區域事務中的作用做出重要決定。透過正確的選擇,該地區可以將破
壞因素轉化為有適應性的未來。
東協經濟受惠於全球架構、體制
過去50年,東協經歷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轉變。1960年代動盪、充滿衝突的不發達區域如今
已是政治和經濟上的成功範例之一。這大部分歸功於各國在東協這把大傘下的社區建設努
力。但該區域也從二戰後的全球架構和體制中受益匪淺,正是這兩者促進外來投資、對外
出口。
當前這樣的全球背景又進入即將改變的狀態。自由、開放貿易的好處遭到質疑,國際體制
備受挑戰,新的地緣政治力量冉冉升起,全球經濟會繼續向新興市場進一步傾斜(即便中
間總有波折)。這一切都為打造一個關於如何運行、管理世界的新競爭性願景創造機會。
在有增無減的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外,東協國家還必須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
)。人工智慧、先進機器人、精準醫學、自動駕駛汽車等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經濟、企業
和社會。
東協成員國將深刻感受到「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以就業的發展趨勢為例,東協每天
增加1.1萬適齡就業人口,於未來15年持續以這個速度成長。同時,人口擴張正在發生的
同時,許多現有工作正在被智慧自動化、人工智慧取代。以勞動收入為基礎的稅收制度將
面臨壓力。東協成員國必須增加投資在重新培訓勞工技能、為新時代增建基礎設施,這將
讓國家預算備受考驗。
消費力提高有利建立單一市場
製造業的未來也是如此,3D列印和廉價工業機器人等技術使產品能夠以小量、高度客製化
形式製造,而非透過大量、量化方式。對於東協而言,從集中化全球供應鏈轉變成在地化
生產,可能對其出口額、相關投資產生嚴重影響。
為了應對這些破壞性轉變,東協必須強化區域作用。在經濟上,透過建立一個真正的單一
市場可以加強區域適應力:東協擁有6.3億消費能力快速提高的民眾,這是東協經濟共同
體能被充分開發的關鍵。
憑藉強大的區域市場,東協可主宰自身經濟命運而不是依賴外部市場的需求,以更好的方
式阻隔潛在的保護主義衝擊。
東協必須成功應對「工業4.0」
創建一個服務類的單一市場至關重要。尤其在這方面東協成員國必須應對「第四次工業革
命」,解決諸如資料使用規則一致性等問題。新技術——包括數位平台、大資料分析、雲
端服務——無法識別國家邊界,只有在大規模應用時才能發揮最佳作用。通過單一的數位
市場,東協可以在金融、醫療、教育、電子商務方面開發廣泛區域服務。
當然,東協不應該建立一個將外界拒於門外的世界。事實上,長期以來,東協一直以「開
放的區域主義」備受讚譽,因為在成員國間追求經濟一體化的同時也不會歧視其他非東協
經濟體。這種行事方式從一開始就是東協經濟戰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將繼續延續下去
,與即將建立的區域綜合經濟夥伴關係框架下將東協與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洲、
紐西蘭連結起來。
加強政治、安全社區也同樣重要。隨著全球治理架構受到挑戰,東協成員如果想要一個支
持其利益的世界就必須發出自己的聲音。單個東南亞國家權重不大;但集合起來後它們幾
乎占了全球人口的1/10,占世界經濟規模近5%。
須保持團結才不會失去影響力
從歷史上看,東協在促進區域關係方面發揮關鍵作用,進而在亞洲產生「東協中心地位」
的概念。1993年東協地區論壇(現有27個成員)成立,旨在促進關於政治和安全問題的對
話;2005年建立了東亞峰會(East Asia Summit),目前有18個成員國。
然而,當前地緣政治環境正發生變化。隨著其他大國的崛起,東協可能失去對該區域共同
願景的共同承諾,以及地緣政治問題共同立場。許多觀察家認為,其他國家正透過在投資
、貿易、援助基礎建構與個別國家依賴性,來破壞東協的意見一致性。除非東協作為一個
集團能保持團結,否則它將失去召集區域行動、調解爭端、塑造國際行為和互動的能力。
所謂的東協道路——特點是以共識為基礎的決策,以及不互相干涉政策——為東協帶來了
極大的好處,放棄是不明智的。但是如果東協要在區域事務上擁有強有力的發言權,而非
坐視成員國間不同意見而阻止採取共同立場,則需要對此進行重新評估。鑒於現有全球體
制正在受到挑戰,而亞洲在全球事務中不斷崛起,東協必須加強其影響政策辯論的能力。
世界經濟論壇東協高峰會(World Economic Forum on ASEAN )將於9月11~13日在越南
河內舉行,也為這一重新評估提供了機會。在一個日益不確定的世界中,東協國家深化區
域建構,以及強化融合、協作承諾的必要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