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搶氣、搶油、搶地盤:一帶一路與歐美霸權的「裡海爭奪戰」
新聞來源: https://is.gd/GjrKoD
裡海(Caspian Sea)位於俄羅斯、哈薩克、土庫曼、亞塞拜然及伊朗所圍繞的海域,此
地區是原油的主要蘊藏地區之一。因為裡海是世界上唯一封閉的海洋,所以也可被視為湖
泊。古時居住在亞塞拜疆首都巴庫(Baku)的居民,發現裡海上常有不明的火焰在晚間時
刻熊熊燃燒,在馬可波羅遊記裡也記載了巴庫的裡海火水(fire water)的景象,原因來
自海底冒出的油氣自燃現象。
19世紀末汽油引擎尚未使用前,石油主要的用途在煤油燈照明,當時最大的煤油使用市場
之一,便是日照時間不長的俄羅斯帝國。而煤油的主要生產者,第一名則為美國的洛克斐
勒創立的標準石油(Standard Oil),其次便是諾貝爾兄弟在巴庫設立的石油生產基地。
20世紀汽車工業迅速發展後,石油的使用需求大幅增加,勘查技術的提升,也使得各國對
石油開採的興趣大增。中東石油的蘊藏量於20世紀初相繼被發現後,石油公司也排除地形
和天候的不利因素,在阿拉斯加及北海石油也相繼發現石油。除石油生產外,用於供暖、
發電的天然氣也和石油蘊藏與生產息息相關,並與石油同時歸為21世紀的能源戰略要素。
目前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及外銷金額,除了位於波斯灣中東地區的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
拉克等國為主外,還有位於裡海沿岸的俄羅斯、亞塞拜然、哈薩克及土庫曼為主的前蘇聯
國家,也是獨立國協的會員國(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CIS)。一般而
言,能源產業便將裡海這四個前蘇聯國家歸類為獨立國家國協地區。
根據2018年英國石油(BP)的研究統計,以全球石油儲存量為標準,中東地區佔了47.6%
、獨立國家國協區佔27.8%、美洲佔13.3%、亞太地區佔2.8%、歐洲佔0.8%。以石油生
產量而言,中東地區還是佔據第一名(34.1%),獨立國家國協區第二(15.4%)。美洲
第三(21.7%),亞洲第四(8.5%),歐洲第五(3.8%)。但以全球石油消費,亞太地
區卻是第一名(34.2%),美洲地區第二名(24.7%),歐洲第三名(15.3%),中東地
區第四名(9.5%),獨立國家國協區第五名(4.4%)。至於石油出口量,中東佔35%,
獨立國家國協佔15%。
這些統計數據顯示,除中東外,以俄羅斯為首的裡海獨立國家國協區的石油出口,對石油
價格及產量有重要的影響。
全球天然氣儲存量的前三名分別是中東地區(40.8%)、獨立國家國協(30.6%)與美洲
(5.6%)。而天然氣生產量則是中東地區佔(17.9%)、獨立國家國協(22.2)與美洲
(25.9%)為大宗。但天然氣出口量卻是裡海獨立國家國協以天然氣輸送管線為主佔(
26.3%),中東以液態天然氣為主佔(13.5%)。
以上統計數據皆顯示,裡海的獨立國家國協區在天然氣的儲存、生產及外銷上舉足輕重的
位子。歐洲更是天然氣最大的輸入國,主要天然氣來源是依賴俄羅斯為首的天然氣管線。
此外,中國也依賴來自土庫曼的天然氣管線的輸入。週邊國家對天然氣的強大需求,同時
也決定了裡海在歐亞大陸能源戰略的重要地位。
除俄羅斯外,接下來將描述裡海獨立國家國協三國的石油歷史。
亞塞拜然
亞塞拜然位於高加索地區,東臨裡海、北抵俄羅斯、南界伊朗,原來是波斯古國的一省。
19世紀初,波斯帝國與俄羅斯帝國數次發生戰爭,最終於1828年簽訂《土庫曼恰伊條約》
(Treaty of Turkmenchay),將現在的亞塞拜然領土及其他高加索地區,交由俄羅斯帝
國統領,而裡海大部分的水域,也由俄羅斯所擁有。亞塞拜然在19世紀後期石油工業的興
起,是俄羅斯石油工業的發源地,其石油產量也多供俄羅斯帝國使用。
20世紀初,俄羅斯帝國崩潰後,亞塞拜然短暫成立獨立國家。但於1920年被俄羅斯紅軍再
度收歸為蘇聯領土,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後,亞塞拜然再度成為獨立國家,同時成為獨立
國家國協的成員國。
亞塞拜然雖然在俄羅斯帝國及蘇聯時期,屬於俄羅斯領土的時間約有150年之久,但其文
化、宗教及地理位置,皆不同於俄羅斯本土。尤其在蘇聯佔領初期,俄羅斯紅軍結合亞美
尼亞人清算了亞塞拜然本地石油商人的財產,這造成獨立後的亞塞拜然與俄羅斯保持一定
距離。在經濟上,不同於其他獨立國協國家多半依賴俄羅斯的經濟支持,亞塞拜然的最大
出口國卻是歐洲的義大利,主要原因是亞塞拜然為裡海油田輸送管線的起始點,其西向輸
送管線經由土耳其黑海港口轉運義大利。另外,亞塞拜然也經由北向輸送管線將石油運輸
至俄羅斯黑海港口。
哈薩克
哈薩克為中亞領土最大國家,人口約1800萬。經濟成長主要是依靠能源產品的輸出,人均
GDP約有1萬美金,是中亞國家中相對發達的國家。哈薩克西臨裡海,北界俄羅斯,東達中
國新疆,南與烏茲別克為鄰。哈薩克原與蒙古相似,原來是遊牧經濟,於19世紀時期受到
俄羅斯帝國的控制,但哈薩克至1920年俄國革命後,在紅軍國內戰爭勝利後併入蘇聯領土
。
蘇聯解體後,哈薩克於1990年正式獨立,1991年成為獨立國家國協會員國。在蘇聯統治初
期,哈薩克的經濟由遊牧轉變為集體農業,直到1960年代,哈薩克才逐漸將重心放在石油
開發於生產。現今的哈薩克外銷主要產品為石油,中國則是最大的進口國家。此外,哈薩
克與俄羅斯兩國也建立了石油輸送管線,將哈薩克西部油田的產量輸送至俄羅斯於黑海的
港口外銷歐洲。
土庫曼
曾經也是波斯帝國的管轄地的土庫曼,不同於哈薩克,土庫曼於18世紀後期便被俄羅斯帝
國統治,當時的土庫曼還包括了烏茲別克中西部。1918年後因為種族分割的因素,蘇聯政
府再將土庫曼領土重新與烏茲別克近行劃分。1991年蘇聯解體,土庫曼正式獨立,雖然為
前蘇聯成員國,但目前並未加入獨立國家國協,屬於聯繫國的身份,外交上是類似於瑞士
的中立國。
土庫曼領土西臨裡海,南與伊朗、阿富汗為鄰、北界哈薩克、東鄰烏茲別克。土庫曼的天
然氣存量居全球前位,也是土庫曼出口主要產業,絕大部分天然氣以東向管線輸往中國。
土庫曼希望將天然氣西送至歐洲,但需建設跨裡海輸送管線至巴庫,此基礎建設涉及裡海
五國對裡海領域管理的協議。裡海五國在2018年8月簽署了《裡海公約》,初步將裡海航
運(海水部分)視為公海共用,海底資源(海床部分)視為湖泊劃分各國領域。在此協議
下,土庫曼可望實現在裡海建設跨海輸送管線的計畫。但因利益的重疊,俄羅斯基本上不
太希望土庫曼的天然氣輸往歐洲,影響俄羅斯在歐洲能源外銷的經濟利益,所以土庫曼的
外銷歐洲前景,還是有待外交上進一步溝通。
目前裡海諸國與中國的經濟互動非常緊密,在能源出口上,土庫曼的天然氣出口幾乎全數
銷往中國,哈薩克的石油出口,也多數輸送中國。以俄羅斯而言,雖然出口地區還是以歐
洲為主,但最大出口單一國家仍然是中國市場。目前中國一帶一路計畫,主要重心在於將
中亞地區的石油及天然氣資源輸送中國,以保障中國經濟利益及國家安全。這不僅觸動了
俄羅斯與中國的地緣政治矛盾,同時讓歐洲的能源戰略也牽扯在其中。
因為裡海的獨立國家國協除了是歐洲最主要的天然氣輸送管線來源,也和亞洲最大的能源
消費市場的中國相接近。在歷史上,這些國家坐落於古絲路的重要交通樞紐,再加上期政
治體制與俄羅斯相通,使得裡海獨立國家國協在美國川普(Donald Trump)政權不友好政
策的推波助瀾下,不但在2018年8月與伊朗簽署了裡海五國共同協定,初步解決了裡海在
能源開採及軍事安全的紛爭,而且在中國一帶一路政策下,加強和中國在能源及軍事上的
合作。
未來美中的貿易戰爭、美俄的軍事競爭、美國對伊朗的經濟制裁的發展,都會對裡海獨立
國家國協區之間合作,及其與中國、伊朗的關係產生極大的地緣政治影響。雖然中國(重
要的消費與能源需求國)與裡海獨立國家國協各國及伊朗(能源供給國)的角色,讓兩者
之間形成互補的作用,但這四國與伊朗是否能形成利益一致的歐亞陸權合作國家,共同抗
衡以美國為首的西歐及日韓的海權,還是一個值得觀察的地緣政治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