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中美貿易談判:美國助推的結構性改革會給中國帶來什麼
新聞來源: https://is.gd/67J7gv
3月1日本是中美貿易戰的大限——特朗普和習近平在阿根廷會談時同意休戰90天、以3月1
日為談判最後期限。如果屆時未達成協議,美國則要把對中國2000億美元商品的關稅稅率
從10%提升到25%。
不過,離這個日子不到一週時,特朗普宣佈,推遲上調關稅的計畫,因為雙方談判已有實
質性進展,但還需要一些時間完成最終的協議。
面對這個消息,中文輿論產生分野。一部分人認為,中美此前多次試圖談判未果,而現在
中國正在做出重大讓步,但代價可能是中國經濟進一步放緩。
另一些人認為,中美將解決貿易爭端,為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確定性,這種樂觀情緒反應在
中國股市上,帶來一輪暴漲。甚至有專家稱,美國的訴求幫助中國推動停滯不前的改革,
在長期將會使中國受益。
美國訴求 VS 中國改革
特朗普在推特上表示,美國已於中國在重要的結構性問題上取得實質性進展,包括知識產
權保護、技術轉移、農業、服務業、匯率及其他許多問題。
如何看待特朗普特意點出的「結構性問題」?這與中美間此前的協議有何不同?
凱源資本董事總經理陸修泉(Brock Silvers)分析,中國起初希望花錢來使美國人放棄
自己的要求。長期以來,這一策略一直挺成功,因為北京方面很樂意通過購買更多的農產
品和能源產品來減少甚至消除目前與美國的貿易順差,但特朗普政府堅持要求中國的經濟
模式甚至發展模式發生結構性變化。出於對更大經濟損失的擔心,中國的抵抗力度很小。
「此前,中國提出幅度相對較小的市場開放措施,美國認為力度不夠。於是在本輪談判中
,中國終於開始討論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
其實,特朗普所說的「結構性」,對很多中國人而言並不陌生,中國從2015年底就提出對
經濟進行結構性改革,但相比於疾風驟雨的反腐運動,經濟領域的改革步伐出現了停滯。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的歐緯倫(William Overholt)表示,如果用企業來類比中國,一個
企業家白手起家,善於營銷,企業迅速發展,快速崛起,然而當企業做大,希望能夠上市
,那麼他必須使自己的公司組織方式轉型,比如配備專業會計,專業人力資源管理,以及
董事會等等,如果組織架構轉型成功,那麼此前取得的成功將繼續,否則,它就會停滯或
者失敗。
歐緯倫在他的書中表示,這種轉變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中國也意識到了,並制定出詳盡的
改革計畫,但實施起來會使各個既得利益集團受損,比如金融、軍隊、能源等等利益集團
,甚至牽涉到政府,因此改革變得艱難。
一顆苦藥
在不少專家看來,中國停滯的經濟改革恰恰可能被美國帶來的外力打破。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副教授金刻羽將貿易戰稱為一個給中國的「戰略性禮物」。在接受香港
《南華早報》採訪時,她解釋,美國要求中國做的事情,包括更好的知識產權保護、更公
平的貿易,這些對於中國而言在長期來看都是好事,有時當改革難以推進時,需要外部挑
戰來加速這一過程。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就出現這一情況,當時很多中國國有企業
的改革一直被推遲,但因為要滿足WTO的要求而突然順利推行。
然而對中國而言,這可能是一顆苦澀的良藥。
陸修泉(Brock Silvers)也同意金刻羽的看法。他向BBC中文表示,從長遠來看,美國所
要求的結構性改革幾乎肯定會在更大維度上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利益,並且會打破中國經
濟模式中顯而易見的僵化部分。
不過他也提醒,「但這些好處不是免費的。從短期來看,中國要承受一些痛苦,經歷一段
時間的創造性破壞,會打破既有利益格局。而對於優先考慮穩定性的中國政府來說,這顯
得沒有吸引力。而這種根本性的經濟規劃決策,需要採取更寬廣的視角,包括考慮那些非
經濟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