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中國企業成為全球資產淨賣家
新聞來源: https://is.gd/1UZ6nb
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至30年來低點且中美貿易緊張之際,中國企業大量出售海外資產,首
次成為全球資產的淨賣家。
自十年前成為國際併購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以來,中國企業今年首次成為全球資產的淨賣家
。
近年來,中國企業一直大量買入全球各地的資產。中國企業的買家地位發生轉變之時,正
值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至30年來低點、且中美貿易緊張開始拖累製造商之際。
Dealogic數據顯示,今年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已同意出售約400億美元海外資產,高於去
年全年的320億美元。同時,中國企業今年僅購買了350億美元海外資產,這使中國成為了
全球淨賣家。
今年,中國企業出售美國資產的規模已飆升至260億美元以上,而2018年全年的這個數字
僅為80億美元。中國企業買家目前在美國正受到越來越嚴格的審查。
Dealogic記錄的數據可以追溯到2015年,當時中國企業購買的海外資產價值約1000億美
元,但出售的僅100億美元。然而,英國《金融時報》對Dealogic數據的分析顯示,至少
自2009年開始,中國就一直是海外資產的淨買家。
就在兩年前,許多企業還在美國和歐洲達成了十億美元級別的交易,如今它們面臨的商業
環境已經惡化。信貸渠道也有所收緊,這使得一些直到最近還在收購資產的企業出現違約
。由中國企業所有、目前待價而沽的的資產,許多是在2016年購入的。2016年是中國企
業的投資高峰年,那一年中企達成逾2000億美元海外交易、同時借入高額債務。
“中國的海外交易出現了一輪增多,其中一些交易從行業角度缺乏邏輯。”法國外貿銀行
(Natixis)亞太區投行業務主管拉古‧納拉因(Raghu Narain)表示,“那些要麼通過借入
過多債務購入、要麼缺乏邏輯或後續未實際產生協同效應的資產,現在正在重新出售。”
今年許多待價而沽、屬於中國企業的資產,來自少數幾家一度非常積極、但隨後與中國政
府的關係出現問題的中國買家。
例如,航空及金融集團海航集團(HNA)曾在2016和2017年分別收購了希爾頓(Hilton)和德
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數十億美元的股份。由於在中國面臨流動性緊縮,海航集團自
2017年末以來已出售了至少200億美元資產。今年早些時候,海航以14億美元的價格將瑞
士航空服務公司佳美集團(Gategroup)出售給RRJ Capital。
有些情況下,中國政府直接參與了此類資產處置。
2017年政府派出工作組進駐安邦保險(Anbang Insurance)。如今這家曾連續收購海外資產
的公司已出售了其大部分海外資產,包括上週以58億美元出售給韓國未來資產集團
(Mirae Asset)的一批酒店。
保守派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的常駐學者史劍道(Derek Scissors)表示,今年的併購
減少以及拋售飛快增加,是“外匯短缺的副產品,而出現外匯短缺的部分原因是因擔心失
去美國市場造成的國際收支疲軟”。
近年來,中國外匯監管機構的導向一直是抑制海外收購,原因是擔心這些交易消耗中國的
美元儲備。美中之間的貿易爭端,以及來自對美出口的美元收入減少,已致使中國政府進
一步收緊對中國企業海外併購交易的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