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伊拉克總理阿卜杜─馬赫迪宣佈辭職

作者: laptic (無明)   2019-11-30 18:16:11
標題: 終於殺好殺滿?血腥屠殺近400名示威者之後,伊拉克總理阿卜杜─馬赫迪:我辭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www.storm.mg/article/2009391
閻紀宇 2019-11-30 17:36
https://i.imgur.com/sUYb9xN.jpg
從2019年10月初開始,伊拉克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總理阿卜杜─馬赫迪(Adel Abdul-
Mahdi)下令安全部隊血腥鎮壓(AP)
中東重要國家伊拉克因為經濟衰敗、政府無能、貪腐猖獗,10月初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
巴格達當局出動安全部隊強硬鎮壓,迄今造成近400人死亡;光是28日一天,就屠殺了至
少45人。雙手沾滿人民鮮血的總理阿卜杜─馬赫迪,29日終於宣布辭職。分析家普遍認為
,伊拉克政局原本就很不穩定,未來恐將持續陷入混亂。
28日當天,伊拉克安全部隊就在納希利亞(Nasiriya)、巴格達(Baghdad)、納傑夫(
Najaf)對民眾開火。伊拉克伊斯蘭教什葉派最高領袖、大阿亞圖拉(Grand Ayatollah)
西斯塔尼希(Ali al-Sistani)忍無可忍,下令麾下國會議員不再支持阿卜杜─馬赫迪(
Adel Abdul-Mahdi),讓後者面臨不信任投票倒閣的威脅。
https://i.imgur.com/vHmsrg8.jpg
從2019年10月初開始,伊拉克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安全部隊血腥鎮壓(AP)
哈珊政權垮台16年,伊拉克仍是一個動亂國家
反政府民眾聚集在巴格達的「解放廣場」(Tahrir Square)慶祝總理下台,但阿卜杜─
馬赫迪向國會遞出辭呈之後,至少又有4名示威者遭到安全部隊殺害。此外,自2003年美
軍大舉入侵、推翻哈珊(Saddam Hussein)政權以來,伊拉克政壇長期陷入混亂,阿卜杜
─馬赫迪已是第5名總理,上任才1年多,他的繼任者恐怕也無法撥亂反正。
而且弔詭的是,阿卜杜─馬赫迪如果是向總統表明辭意,總統可以直接批准;但他卻選擇
向國會遞辭呈,由議員投票決定是否接受,因此增添許多變數,甚至可能導致政局癱瘓。
此外,一旦國會准辭,阿卜杜─馬赫迪將轉為「看守總理」,但伊拉克憲法並未明文規定
總統要在多久的時間內提名新總理,或者讓國會重新改選。
https://i.imgur.com/QsdmOev.jpg
從2019年10月開始,伊拉克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安全部隊血腥鎮壓,總理阿卜杜─馬赫
迪(Adel Abdul-Mahdi)成為眾矢之的(AP)
「在摧毀這個病態的體制之前,我們不會離開」
伊拉克這場社會運動類似香港、黎巴嫩、智利、玻利維亞的「無大台」(leaderless)示
威抗議,沒有領導人或領導組織,民眾自動自發走上街頭,要求終結貪腐、要求改善經濟
、要求像樣的基礎設族與公共服務、要求終結政黨「坐地分贓」、要求重新選舉國會、要
求鄰國伊朗縮回干預的黑手。
39歲的示威者泰伊夫(Taif)對《美聯社》(AP)表示:「伊拉克的政治體制會換上另一
個阿卜杜─馬赫迪。但是,在摧毀這個病態的體制之前,我們不會離開。」巴格達的反政
府民眾已在解放廣場安營寨近2個月。
https://i.imgur.com/DOK86I7.jpg
從2019年10月初開始,伊拉克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安全部隊血腥鎮壓(AP)
什葉派、庫德族、遜尼派分享權力
另一名廣場上的示威青年莫塔達(Mortada)也說:「我們要求選舉制度改革,我們要求
真正的變革。該辭職的不只是一個人,整個體制都應該打掉重練。」
10月1日迄今的鎮壓犧牲者,大部分都是像泰伊夫、莫塔達這樣的示威者,死在安全部隊
槍下,或者因催淚瓦斯爆裂而身亡。
2003年之後,伊拉克由總統制改為內閣制,單院制國會329席,總理掌握實權,總統由國
會推選。為顧及族群勢力均衡,總理一定來自什葉派(最大族群),總統出身庫德族(
Kurds),國會議長則由遜尼派出任。伊拉克國會不曾出現單一政黨過半,每次大選過後
,往往要為協調總理與內閣人事大費周張。
https://i.imgur.com/Dyvxp7u.jpg
從2019年10月初開始,伊拉克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伊朗也成為被抗議對象,群眾焚毀其
國旗(AP)
伊朗也成為被抗議對象
阿卜杜─馬赫迪現年67歲,經濟學者出身,曾任財政部長、副總統與石油部長,2018年10
月24日當選總理之後,雖然推動一些小幅度的改革,但對於伊拉克的經濟與貪腐危機而言
,只是杯水車薪。阿卜杜─馬赫迪還有另一點「顧人怨」:他與伊朗的關係。阿卜杜─馬
赫迪原本就與伊朗淵源甚深,上台後更是越走越近,也讓許多國民不滿。27日,納傑夫的
示威者焚毀當地的伊朗領事館。伊朗雖然是什葉派大國,但主要民族是波斯人(Persians
),與阿拉伯人佔多數的伊拉克有複雜的歷史恩怨,還曾經打過8年戰爭。近來,伊朗也
因為調漲油價而引爆大規模示威。
「我們的石油收入流到哪裡去了?」
對於阿卜杜─馬赫迪及其前任政府,許多伊拉克人有一個共同疑問:我們的石油收入流到
哪裡去了?伊拉克是中東產油大國之一(台灣也是它的客戶),日產量約388 萬桶,今年
可望進帳790億美元(新台幣2.43兆元),佔政府歲收8成5以上;此外,伊拉克今年GDP成
長可望達到 4.6%。儘管如此,伊拉克失業率高達11%,1/3年輕人沒有工作,22%民眾生活
在貧窮線之下。
https://i.imgur.com/VAjOnST.jpg
從2019年10月初開始,伊拉克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安全部隊血腥鎮壓(AP)
特有的「分配」體制讓政治菁英瓜分國家資源
除了金融政策失當、官僚效率低落、貪腐現象猖獗、長期積欠外債之外,伊拉克特有的「
分配」(muhasasa)制度也是一大病因。這個制度讓政治菁英階層瓜分國家資源,也讓公
部門過度膨脹──因為政治領導人要以公家職位來犒賞、籠絡追隨者。2003年哈珊政權垮
台迄今的16年,伊拉克公部門員額膨脹了3倍,其結果就是政府預算高達40%要支應公部門
人事費用,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的投資則嚴重不足,讓伊拉克人民不斷追問:我們的石油
收入流到哪裡去了?
───────────────────────────────────────
伊拉克總理宣布請辭 打破兩伊聯盟恐促中東政治洗牌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11300018.aspx
(中央社記者何宏儒安卡拉29日專電)
伊拉克長達8週反政府示威造成逾400人喪生,大部分是手無寸鐵抗議人士,總理馬帝決定
請辭。分析認為,這將打破伊朗和伊拉克聯盟,可能使中東政治形勢重新洗牌。
伊拉克安全部隊28日在南部納西里耶市(Nasiriyah)鎮壓反政府示威活動,於29日又有
人傷重不治,使得這場鎮壓造成的死亡人數來到46人,是延燒伊拉克全境的抗議潮自10月
1日爆發以來最血腥的一天。
路透社根據警方和醫務消息管道統計指出,示威爆發以來已有至少408人喪生。根據法新
社報導,另有逾1萬5000人受傷。
獨立新聞媒體「中東之眼」(Middle East Eye)報導,馬帝(Adel Abdul Mahdi)辦公
室29日發布聲明,他將向國會提出辭呈,好讓國會議員選出新政府。聲明指出,在伊拉克
最高什葉派宗教領袖大阿亞圖拉(Grand Ayatollah)希斯塔尼(Ali al-Sistani)呼籲
更換政府後,馬帝作出請辭決定予以回應。
馬帝說:「我將正式致函尊敬的國會,提出辭去總理職務。」在巴格達具象徵意義的集會
場所解放廣場(Tahrir Square)上,抗議群眾為此一決定而歡聲雷動。
土耳其廣播電視公司國際頻道(TRT World)報導,希斯塔尼29日在透過電視轉播的主麻
日宣教中針對可能發生內戰一事提出警告。他要求選出馬帝的國會「從這方面去重新考慮
」。國會訂於30日集會。
伊拉克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第2大產油國,但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每5
名伊拉克人中就有一名窮人,年輕人失業率高達25%。
伊拉克經歷數十年衝突與暴力,高失業率和貪腐橫行,讓年輕人忍無可忍。民眾要求改善
公共服務、增加就業機會、根除無所不在的貪腐。
抗議風潮籠罩巴格達和南部數城,安全部隊發射實彈、催淚彈、閃光彈激烈回應,造成嚴
重死傷。日前伊朗駐納加夫(Najaf)領事館遭抗議人士放火後,有為數眾多民眾遭射殺
致死。
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報導,這波抗議潮是自從美國為首盟軍於2003年入侵並推翻遜
尼派獨裁者海珊(Saddam Hussein)以來,掌握國家機器的什葉派統治階層面臨的最錯綜
複雜挑戰。
當訴求政治體系全面改革的反政府示威潮從巴格達延燒到以什葉派穆斯林為主的南部地區
後,終於激盪出這波自示威潮爆發以來最強烈的反伊朗情緒,抗議民眾27日深夜攻擊伊朗
駐納加夫領事館,扯下伊朗國旗並對領事館縱火。伊朗外交官和僱員從後門逃離。
示威潮10月初在巴格達引爆後,抗議人士就曾試圖向連接巿中心與「綠區」(Green Zone
)的主要橋梁挺進,與安全部隊發生衝突。綠區是政府大樓和使館區所在,伊朗大使館也
位在區域內。不到一個月前,11月4日則有抗議人士爬上伊朗駐納加夫領事館外的混凝土
路障示威。
上傳社群媒體的影片可以看到,本月稍早曾有示威群眾朝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
Ayatollah Ali Khamenei)和聖城部隊(Al-Quds force)指揮官蘇雷曼尼(Qassem
Soleimani)的肖像進行攻擊。
聖城部隊是伊朗革命衛隊(Revolution- ary Guards)負責國外行動的特種部隊,被視為
伊朗干預伊拉克的推手。蘇雷曼尼曾多次在巴格達和納加夫召集會議,藉以勸服伊拉克政
治派系對馬帝團結相挺。就連善於煽動且一度要求馬帝下台的伊拉克什葉派教士薩德(
Moqtada al-Sadr),都因此「回頭是岸」。
薩德28日曾表示,若政府不下台,「那將是伊拉克走向盡頭的開端」。報導指出,伊朗曾
致力避免馬帝下台。倫敦政經學院(LSE)中東研究中心(Middle East Center)資深客
座研究員賈瓦德(Saad Jawad)指出,馬帝原已作好下台準備,但是伊朗無視於抗議民眾
訴求,發揮影響力強行介入,讓他得以繼續執政。
賈瓦德說:「自從2003年以來,伊朗持續支持貪腐、偏狹、無效率、衰敗的政治人物統治
伊拉克。這17年來反復地在利用他們,讓他們掌握權柄。」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18日報導伊朗情報和安全部(Ministry of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於2014至2015年間的700頁電文,「鉅細靡遺描繪伊朗一直
如何野心勃勃地致力介入伊拉克事務」、「一直在努力滲透進入伊拉克經濟、政治和宗教
生活」。
巴格達大學(University of Baghdad)政治學教授希馬利(Ihsan al-Shimmary)表示:
「發生在什葉派聖城的事件反映伊拉克什葉派對伊朗看法轉變和支持暴跌。抗議人士試圖
跟德黑蘭保持距離。」
兩伊關係緊密卻又錯綜複雜,伊朗對當前伊拉克政治和軍事領導人擁有深遠影響力。不過
希馬利認為,納加夫事件對政府傳達訊息,反映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對伊朗的看法已從情
感的層面上生變。
自2003年遜尼派暴君海珊垮台以來,什葉派掌控的巴格達政府經常跟德黑蘭一個鼻孔出氣
。伊拉克3800萬人口其中2/3屬什葉派,加上兩國邊界長達900英里,都凸顯出兩伊結盟的
重要性。
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資深中東特派員柯布恩(Patrick Cockburn)認為
,伊拉克境內的親伊朗勢力未竟其功,此一結果可能牽動中東政治巨變。
柯布恩指出:「讓美國及其盟友閃邊站的伊朗和伊拉克什葉派勝利聯盟,恐將難以挽救地
破局。華府和利雅德嘗試多年想要打破兩伊之間的連結,結果伊朗與盟友伊拉克於過去8
週在這方面的所作所為反而更勝一籌。」
伊朗這次為何反應過度?柯布恩認為,美國總統川普對伊朗「最大施壓」策略經證明不是
很成功,卻讓德黑蘭領導當局總是疑神疑鬼地傾向將事情歸結於陰謀論,任何疑似的威脅
都可能遭到誇大,「區域代理人戰爭一再致勝讓伊朗狂妄自大,和這種易受攻擊的感覺不
可同日而語」。
(編輯:林憬屏)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