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靜:發揮外交影響力靠什麼
澳大利亞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不久前發布的2019年“全球外交指數”項目報告顯示,中國2019全球外交網絡排名首次超過美國而位居第一。該報告發表後,迅速被一些西方媒體渲染成“中國外交野心”的最新例證。然而,這個“第一”真的代表中國外交影響力超越了美國?
從報告內容來看,相關指數是按照大使館、領事館、常駐使團和其他駐外機構,對包括所有的G20國家和經合組織成員以及大多數亞洲國家在內的全球61個(國家和地區)外交網絡的規模和覆蓋範圍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中國的駐外機構總數已經達到276個,比美國多3個。連該項目首席研究人員邦尼·布雷都承認,外交影響力不單單是由某個國家的駐外機構的數量決定的。
當然,該指數也客觀顯示出,中國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增長的外交實力和地位。筆者認為,大使館、領事館及其他駐外機構作為一國外交的硬件建設,的確是其發揮外交影響力的基礎,這一點我們無需避諱。但其駐外機構數量的增減卻並不能真正反映外交影響力的變化,尤其對於領事館來說更是如此。
我們都清楚,領事館最主要的職責是領事工作,比如:維護本國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向本國公民頒發或延期護照、向外國公民頒發簽證等。中國的領事館數量遠超美國,既是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和長期實施對外開放政策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的明證,中國不但鼓勵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去,而且也敞開懷抱歡迎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因為中國堅信,增進人民間的溝通和交流是國家間關係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動力。
而近年來美國駐外機構數量減少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美國與他國關係出現惡化,比如2018年美國因與俄羅斯關係緊張而關閉了駐聖彼得堡領事館;另一方面也是特朗普政府大力削減政府開支的結果,它使美國國務院呈現“空心化”。
那麼,外交影響力到底體現在哪裡?一般而言,影響力指的是具有改變他人的認知、態度和行為的能力。“外交”作為一國用和平手段對外行使主權的活動,其影響力主要體現在外國的政府、機構和個人等對該國外交的理念、戰略和政策的熟識度、認同度和影響度等方面。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外交工作的開拓奮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取得了積極成果,中國外交的指導理念、目標、方式和風格被國際社會越來越熟識,並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國際認同。尤其是,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但被寫入聯合國有關決議,而且在多個全球性論壇上得到重申;中國的“一帶一路ꄊ身痁酗]吸引著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參與,一大批國際合作項目得以落地生根。這些無疑體現出中國外交的影響力。
但與美國相比,我們不得不承認客觀上還存在差距,尤其是在世界主要國際組織、機構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方面,中國與美國的差距是明顯的。此外,雖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中國仍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大貢獻者,但從世界經濟領導力方面看,中國仍然不及美國,民眾的認知也反映了這一點。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19年初公佈的一項民調顯示,雖然有70%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現在扮演著比10年前更重要的角色,但是當被問到哪個國家是當今世界經濟領導強國時,39%的人認為是美國,34%的人認為是中國。
可以說,外交影響力既是實現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也事實上成為國家利益的構成要素。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毫無疑問,國家利益始終是其行為的根本出發點與最終歸宿。然而,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已經空前加深了全球性相互依存,同時一系列全球性挑戰的日益嚴峻更凸顯出強化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
這種形勢要求我們不能再以傳統思維和博弈觀念,去看待並施展外交影響力,而是要從全球整體主義思維出發,尋求在相互聯繫和合作共贏中發揮各自的外交影響力。爭取實現國家利益與世界整體利益的協調統一,將推動實現全人類共同福祉作為衡量外交影響力的重要方面。這也正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要義所在。(作者是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教授)
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9CaKrnKo7g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