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建:歐洲再不覺醒將錯失機遇
當前不久馬克龍借“北約腦死亡”向美國發洩不滿時,德國政府還不惜以公開德法“戰略分歧”為代價來討好美方,這其中就有要藉此換取美方放行德俄“北溪-2 ”輸氣管道項目的苦衷。但特朗普並不領情,美國對參與項目相關企業和個人的製裁法案如期而至。眼看兩千多公里跨度的輸氣管道還剩下最後不到200公里就要竣工了,美國的製裁讓德國感到痛并憤怒。
美國傷及歐洲“心腹之患”
毫無疑問,正如美國所擔心的那樣,造價超過百億美元、運營後將使俄羅斯輸德天然氣量成倍增加的“北溪-2”項目,將使歐洲更難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和隨之而來的戰略影響。因此,美國實施制裁的公開理由是“維護美國和盟友安全”。但德國和歐洲對美國的“關懷”並不買賬,它們不僅批評美國手伸得太長、搞“治外法權”,還不無揶揄地指責美國政府是想利用國家力量和政治手段,來為美國天然氣進入歐洲市場開路。
圍繞“北溪-2”項目的博弈只是歐美這對舊盟友之間的新齟齬。從“赫爾姆斯-伯頓法案”到伊核協議,美國通過長臂管轄乾了不少損害歐洲利益的事,但此前這種損害還多是涉及貿易和金融領域的“癬疥之疾”。而製裁北溪-2項目則事關能源安全,已經是歐洲的“心腹之患”了。
當然,究竟是“癬疥”還是“心腹”,還是要取決於歐美彼此的互信程度。在雙方卿卿我我的時期,“心腹之患”也可以被淡化為“癬疥之疾”,美國會有所克制,歐洲也可以將忍氣吞聲理解為維繫“盟友關係”的必然代價。但反之亦然,在雙方已裂隙叢生的背景下,美國不再有所收斂,歐洲也難以再含蓄隱忍。
早在2016年提出其“全球外交安全戰略”時,歐洲就以“建設戰略自主”為名,試圖實現“戰略覺醒”。但這個覺醒的過程一直缺乏明確的目標和足夠刺激的外部動力,直到特朗普政府把曾經“牢不可破”的歐美同盟關係弄得千瘡百孔。拋開經濟理由和能源依賴問題,德國和歐洲對“北溪-2”項目從猶豫到堅持的轉變,恰好與它們對美國逐漸失去信心是同步的。
與俄羅斯建立更密切的能源關係,未嘗不是出於歐洲戰略的考慮:在美俄之間製造出戰略平衡,有利於歐洲維持甚至拓展自己的戰略空間,“腳踩兩隻船”總好過“吊死在一棵樹上”。從背靠背相託的盟友,到面對面互懟的“損友”,歐美關係正在發生的變化將是歐洲戰略環境中最大的變量。能否建立起相對於昔日盟友的獨立性,也因此成為歐洲能否實現戰略覺醒的最重要指標。在特朗普將大概率連任美國總統的情況下,這一前景對於歐洲來說就更為真切和現實。
戰略覺醒之路面臨坎坷
但歐洲的“戰略覺醒”仍將是一個緩慢複雜,並且有可能出現反复的過程。
首先,歐洲還缺乏足夠的整體意識,所以還遠談不上整體戰略。歐盟內部的裂隙不比歐美之間小,尤其是西歐大國的內部麻煩都不小,相互間的利益糾葛也不少,越來越難通過集中資源和手段來駕馭全局。即便在西歐國家內部,面對美國的壓力和重擊,也仍有綏靖和苟安的想法。何況這種內部裂隙正被美國加以利用:無論是伊核問題還是能源問題,美國都在中東歐國家積極活動,拉自己的人、拆歐盟的台,導致歐洲很難形成一致對外的立場。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歐洲還缺乏實現戰略覺醒的能力和手段。儘管歐盟機構已經開始用“練肌肉”來表達自己增強硬實力的決心,同時要努力“學習強權的語言”。但從防務自主到能源獨立,從歐元自強到產業整合,歐洲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打基礎、建機制和增能力。同時,還得不斷地克服對美國的貿易、投資和心理依賴,不斷地應對來自單邊主義訛詐的各種明槍暗箭,不斷地在強硬以對還是息事寧人之間糾結。
應對如此復雜的盟友關係和戰略環境,對歐洲來說沒有經驗可循,因此歐洲似乎正在探索一條游移於大國之間、與各方進行菜單式合作的路子,比如安全靠美國、能源靠俄羅斯和經貿靠中國,在大國競爭之間扮演“超級平衡者”的角色。但美國的一系列做法正在對歐洲的努力形成打擊,並有可能讓歐洲失去這種平衡感。
通過交叉使用外交、法律和安全手段,美國在“北溪-2”項目與5G准入問題上向歐洲施壓的邏輯如出一轍。如果歐洲屈從於壓力,其結果將是在建立起戰略自主之前,先被迫在能源和電信領域淪為美國商品主導的市場。一旦這種手法奏效,也就很難阻止美國將其應用於其他領域。如此一來,歐洲在還未覺醒之前就會被重擊倒地,淪為美國的經濟附庸和戰略扈從。
“經貿相互依賴”在特朗普式外交中是可以用來打擊歐洲、確保“美國第一”的趁手兵器,因此歐洲難免有杯弓蛇影之惑,對於同樣有著密切經貿聯繫的中國有種種聯想和揣測,可以理解並值得同情。但歐洲更應該真切感受到的是,中美在對全球貿易分工、相互依存結構和多邊貿易規則上的認知和立場如此不同,中美在堅持開放還是走向封閉、維護道義還是鑽營利益、信守承諾還是出爾反爾上如此不同。在接下來或許更難熬的四年中,歐洲可以選擇繼續裝睡,可以繼續維持平衡感的幻覺,但這也會錯過找到定位、堅定立場並實現真正覺醒的機遇。(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뀊|歐洲所所長)
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9CaKrnKoyQ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