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孫恪勤:德國是歐洲抗疫一面鏡子

作者: YusaAoi (YusaAoi)   2020-04-08 09:15:19
孫恪勤:德國是歐洲抗疫一面鏡子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德國最初被稱為歐洲抗疫的“優等生”——感染病例相對較少,而且死亡率控制在1%以下。然而,3月初以來德國疫情快速增長。到4月7日,德國確診人數已破10萬例,成為歐盟第三、世界第四大感染國。而德國在抗疫中展現了自己的優勢,也凸顯了歐洲國家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
德國疫情快速增長,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因素。從客觀上講新冠病毒傳染性極強,存在許多特性和不確定性,防疫難度極大。與亞洲和美國不同,歐盟成員國防疫存在許多局限:
首先,在歐洲一體化已經推進多年的背景下,開展有效的邊界和人員流動管控面臨許多實際困難。其次,面對如此凶悍的大規模傳染,歐盟公共衛生應急體制無法有效應對:歐盟權力有限,僅有建議權和協調權,應對全歐疫情蔓延所需的統一指揮、協調力度遠遠不夠;疫情暴發初期,各國各自為政、自保第一,甚至相互封鎖、截留物資;在歐盟框架下,各國主權不再完整,綜合能力包括防疫能力受到很大限制等等。這些因素對德國疫情防控都產生一定影響。
從主觀看,在防疫準備方面德國是歐洲開展最早的國家。1月6日德國就成立了一個監測委員會,後來又開始加大儲備呼吸機等醫療物資。但此後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依據“非典”經驗,更多把它看成是中國的疫情,只是採取了一般性防疫,準備明顯不足。2月下旬疫情在意大利暴發後,德國防疫專家對新冠病毒特性和防疫建議存在偏差,沒有給聯邦政府提供足以抑制疫情快速擴散的有效建議。默克爾總理受到醫學專家類似“群體免疫”意見的影響,提出德國民眾可能會有60%到70%感染新冠病毒。
在政策層面,德國政府也過多考慮隔離與自由、經濟與防疫、中央與地方、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平衡,過於相信自己的專家和衛生系統,防疫政策的力度、強度、速度都未能抑制疫情快速發展。
3月18日,德國確診病例破萬,政府在防控疫情上的立場趨於強硬,默克爾發表講話,強調疫情已成為二戰後德國面臨的最大挑戰。自3月23日起,原則上禁止兩人及以上人員在公共場所聚集;建議民眾最大限度減少與家庭成員以外人員接觸;要求民眾在公共場所應與他人至少保持1.5米距離;禁止在公共和私人場所舉行聚會,美髮店、按摩店等產生近距離肢體接觸的店鋪必須關閉等等。這些措施接近隔離,目的是減少人員接觸,延緩疫情傳播速度。德國各界也都行動起來,總統號召全國團結抗疫,議會通過《感染保護法》,軍隊派出15000名士兵支持抗疫,政府通過了一項總金쌊B高達7560億歐元的一攬子援助計劃,支持疫苗研製、增加醫療措施、扶持企業、幫助失業者。德國還密切了與歐盟及其成員國的合作,加強了國際合作。
德國採取的一系列舉措,無疑有利於抑制疫情。目前德國疫情發展有三個特點:增長速度快,病例基數高,死亡率低。
速度快與前期和中期防疫措施不到位有關,如把3月23日之後限制性措施實施到位,速度應可得到延緩。基數高與德國強有力的檢疫能力相連,德國擁有歐洲最強的檢疫能力,每週檢疫能力可達35萬人次,4月底前可將檢測能力提升至每天20萬份。死亡率低與德國檢疫能力強、醫療條件好、病人年齡相對年輕有關。德國擁有歐洲最好的醫療資源,包括2.8萬張重症監護床位,遠比其他歐洲國家醫療條件要好。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目前德國確診病例基數很大,在疫情全球快速擴散的背景下,在歐洲鄰國無一倖免的環境中,有效抑制疫情仍是艱鉅的任務。如果確診病例繼續大幅攀升,醫療資源出現短缺,死亡率也會相對提高。因此,德國防疫萬不可掉以輕心,加強隔離、早發現早治療是當務之急。補齊短板,包括採取進一步有效隔離舉措,嚴格執法,強化戴口罩建議,加快疫苗、藥物開發等也非常重要。
疫情是對全人類的挑戰,加強國際合作對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要。在疫情發生後中德不僅相互援助而且也展開合作。中德兩國專家就新冠肺炎的臨床治療、藥物和疫苗研發等議題進行了遠程交流;德中先後向對方捐助了所需醫療物資;兩國科研衛生機構保持著密切聯繫,推動雙方務實合作;兩國在WHO、G20等國際組織也進行了良好合作,共同抗擊新冠病毒,踐行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作者是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歐洲學會德國分會副會長)
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9CaKrnKqkLA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