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印尼電商看漲,然業績成長背後卻隱藏巨大危機
文:Edison Chen(印尼電商Dable任銷售經理)
在世界因新冠肺炎肆虐而一片蕭條黯淡之際,網購經濟卻是異軍突起,成為表現最為亮眼的產業,在萬島之國的印尼也是如此。
隨著保持社交疏離(social distancing)與在家工作逐漸成為近期社會常態,網購需求自然隨之增高,印尼各大電商發展也普遍被看好,是在疫情發展的當下,為印尼整體社會帶來的正面訊息。
然而,當進一步分析其背後隱藏的危機,仍不禁令人膽戰心驚。
電商物流的耐受程度受質疑
蓬勃發展的電商需堅韌的物流體系支持,儘管印尼電商多數受惠於疫情而業績增長,物流體系卻可能因印尼人的樂觀天性而一夕崩盤。
尚未發展健全的印尼物流體系是否能夠禁得起考驗仍是未知數,疫情肆虐使得潛在網購需求大幅度提升,然而,物流供給同時,卻可能因群聚感染而無法提供足夠的運送服務。
印尼人對公衛概念普遍偏低,基礎建設持續落後,再加上口罩等個人防護用品短缺,讓物流體系的運送人員暴露在潛在感染風險,而隨著疫情逐漸升高,印尼人群聚習慣一點也沒有減少,路邊小吃攤販依舊可看到摩托車司機大哥們相談甚歡,有說有笑吃著手裡的肉丸麵,輪流喝著同一杯特調飲品。
目前,各大外送龍頭已提出相關配套措施,但是執行力不足的背後多半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而防疫措施不夠徹底的代價,便是物流體系終究會受到強烈襲擊。
實體店面仍是主要營收來源
近期印尼電商像火箭一樣成長快速,政府機關也將電商視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推動目標。只是儘管多數人對印尼電商發展抱持樂觀心態,至今實體店面銷售依舊是主要營收來源。
印尼電商零售佔所有零售的比例仍有相當的成長空間,2017年為3.1%(同年度中國則為23.8%),就算網路滲透率逐年上升,民眾仍習慣在實體店面採購。
以雅加達為例,目前幾近所有商場與百貨公司都已被政府勒令關閉,只允許藥局和超市等民生必需品店營業,而眾多品牌商所仰賴的實體銷售,已直接面臨業績腰斬命運。
事實上,網購習慣並非一朝ㄧ夕形成,產品品質、店家商譽、交易信任都是促進網購成長的因素,印尼電商仍需好長一段路才能達到先進電商國家的水準。
目前印尼電商適逢大紅大紫,但當實體零售停擺,勢必將帶來前所未有的經濟衝擊,並會在近期延伸至電商,在此連鎖效應下。眾品牌有可能在商電商平台上陸續退出或停滯。
近期電商業績來自商品拋售
防疫政策無法徹底執行、印尼醫療資源無法支援、進出口貿易難以執行等因素,在在突顯當前印尼商業營運的不安定性。而在風險極高的狀況之下,提高現金持有的比例成為許多店家的首要選擇。
為此,在印尼電商平台上的眾多貿易商,為盡快將現有商品庫存出清,開始以低價兜售商品,藉以降低潛在營運風險,減少持續高漲的庫存壓力與成本。
舉例來說:在印尼本土最大電商平台Tokopedia上,可看到眾多商品正在折價出清,折扣幅度高達50%,優惠商品涵蓋多元,包含手錶、3C周邊等非印尼本土製造的進口商品。
在近乎拋售的狀況下,自然引發一波電商業績激增的現象。只是現行商品庫存終究有賣完的一天,這個成長動力是否能夠持續保持依舊是個大哉問。
有鑒於現行疫情控制依舊不明朗,甚至無法粗略預測疫情的結束時間,這一波印尼電商成長可能就像迴光返照般,賣力做出最後一搏。
公司減薪裁員導致社會不安定
相較於社會福利完整的國家,受到減薪裁員的受薪階級至少還能獲得一定社會救助,幫忙度過經濟低迷的非常時期,居住於萬島之國的印尼人似乎就沒有這麼幸運。
因實體店面關閉而受到解雇的印尼人不在少數,而幸運一點沒有被辭職的印尼人其實也沒有好過到哪裡,減薪幅度從25%起跳,甚至高達75%。
試想,在雅加達具有大學學歷的受薪印尼人,一個月薪水換算成台幣約一萬初,倘若薪水調降幅度達到75%,一個月薪水就只剩下台幣3千元。如何用這微薄的薪資,在消費水準逼近台北的雅加達生活是個相當嚴峻的身體與心理挑戰。
儘管印尼電商銷售看似逆勢成長,主要消費族群不外乎是具有一定財力背景的中產階級。至於為數眾多的基層印尼人,並未實質獲得電商成長所帶來的好處,光是商品運費就可能是筆極大的負擔。
因減薪裁員所導致的社會不安定性,甚至可能加劇仇富、強盜、偷竊等事件發生,對於所有在印尼營運的商家來說,都是非常不樂見的夢魘。
印尼的社會秩序正因疫情肆虐而走向混沌,政府努力挽救,人人自顧不暇,這時也只能努力祈禱了。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