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延視角:防疫產生「確認偏誤」 將重塑世界
羅德瑞克
? 哈佛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
世界上的危機分為兩種:一種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們完全無法提前準備,另一種則是我們已然預見,理應做好準備卻沒有如此--無論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如何為自己開脫,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迅速蔓延正是這樣的例子。
即便此冠狀病毒為新型病毒,我們亦無法準確預測它的爆發時間,許多專家卻早已認定,如此規模的大流行是可以預期的。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中東呼吸道症候群(MERS)、A型流感(H1N1)及伊波拉病毒(Ebola)的爆發就足以讓我們有所警惕。
15年前,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就曾制訂《國際衛生條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其中修訂並升級《全球疫情警報與反應架構》(A Framework for Global Outbreak Alert and Response),試圖修正2003年面對SARS時所出現的缺失。
2016年,世界銀行(World Bank)也以流行病緊急融資措施(Pandemic Emergency Financing Facility)資助面對跨國健康危機的低收入國家。
更為人所知的是,新冠病毒於中國武漢爆發的幾個月前,美國一份政府報告就已警告川普政府,必須提防一場流感大流行,其規模堪比百年前造成5000萬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
正如氣候變遷,新冠病毒遲早會爆發,美國的應對措施特別糟糕。
病毒爆發的前幾星期,川普錯看了這場危機的嚴重性,直到確診病例及住院人數開始飆升,該國才發現自己嚴重缺乏病毒檢測試劑、口罩、呼吸器其他醫療用品。
美國沒有要求世衛組織提供病毒檢測試劑,也未能在早期研發出可靠的試劑。此外,川普拒絕以個人權力要求私人企業提供醫療用品,也使得醫院和州政府陷入互相爭奪醫療用品的戰爭之中。
姍姍來遲的病毒檢測及隔離政策也使歐洲損失慘重,尤其是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及英國,更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反觀東亞,有些國家的防疫效果卻好得多--南韓、新加坡及香港似乎就是透過一連串的檢測、追?及嚴格的隔離政策,成功控制住疫情。
不僅是國與國間的差距,各國內部也出現了有趣的對比。
在義大利北部,威尼托大區(Veneto)的表現就比附近的倫巴底大區(Lombardy)來得好,主要是因為前者進行了更全面的病毒檢測,且更早開始限制旅遊活動。
在美國,相鄰的肯塔基州(Kentucky)和田納西州(Tennessee)接連在不到兩天內,各自通報了首例確診病患。至3月底,肯塔基州的病例數僅為田納西州的1/4,就是因為該州迅速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並關閉公共場所。
不過,這場危機大部分仍是以當前各國政府可預見的方式進行。
川普以無能、糊塗且自我膨脹的方式來應對危機,雖然壞事,卻也在吾人預期之中,同樣愛面字的不定時炸彈--巴西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也如出一轍,繼續輕忽病毒的嚴重性。
另一方面,在南韓、新加坡及台灣,這類政府仍廣獲民眾信任的國家中,政府毫無意外地做出了更明快、更有效的回應。
中國仍祭出典型的中國式回應:一旦確認危機當頭,就封鎖確診人數的相關資訊,並進行高度的社會控制及大規模的資源動員。
土庫曼共和國(Republic of Turkmenistan)不僅禁用「冠狀病毒」(coronavirus)一詞,還禁止大眾在公共場所配戴口罩,匈牙利總理奧爾班(Viktor Orb?n)更是趁火打劫,在宣布國家進入無限期延長的緊急狀態(a state of emergency without time limit)後,解散國會,集所有大權於一身。
這場危機似乎凸顯出各國的主要政治特徵--實際上,這些特徵都被更加放大。
這也表示,這場危機可能不像許多人所認為的,會成為全球政治及經濟上的轉捩點。它不但不會讓這個世界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還可能會加劇及鞏固原有的政治趨勢。
重大事件容易造成人們的「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當前的危機亦如是:從因應新冠病毒的挫敗中,人們很可能更肯定原先持有的世界觀,也可能看到部分初期徵兆,認為未來的經濟和政治秩序,會朝著我們期盼已久的方向發展。
因此,仰賴政府出手並希望享有更多公共財的人,將在此次危機中找到充分的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看法;對政府抱持懷疑態度並譴責其無能的人,也將發現他們先前的觀點得到了證實。
主張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的人會表示,更完善的跨國公衛組織可減少全球因大流行所付出的代價,追求強化民族國家的人,則會指出世衛組織在應對病毒上的諸多瑕疵(例如:輕信中國的官方說詞、反對旅行禁令,及反對配戴口罩)。
總而言之,新冠病毒的危機並不會改變先前已然明朗的局勢,更遑論將其逆轉。
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將緩慢走向衰亡,民粹獨裁信徒(populist)將變本加厲,更為專制。隨著民族國家逐漸收回政策空間(policy space),超全球化(hyper-globalization)仍然將只是防禦性的策略,中美也將持續對立摩擦。
民族國家中,貴族寡頭、獨裁民粹主義者及自由國際主義者間的對立將會加劇,左派人士仍將苦於推出一套能夠吸引多數選民的政策方案。
(翻譯:陳懷玉,責任編輯:簡嘉宏)
https://www.upmedia.mg/forum_info.php?SerialNo=8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