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BBC專訪前白宮中國主任何瑞恩:中美關係脫離競爭,進入對抗

作者: laptic (無明)   2020-05-13 09:42:11
標題: BBC專訪前白宮中國主任何瑞恩:中美關係脫離競爭,進入對抗狀態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2595793
馮兆音/BBC中文駐美記者 發自華盛頓
過去幾個月中,全球面臨新冠病毒危機,中美關係也陷入前所未見的危機,亟需重症監護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者王緝思指,中國對美國的不信任和反感達到了中美建交41年從未
有過的程度。在華盛頓,這一觀點亦是中國觀察者之間的共識。《紐約客》雜誌前駐華記
者歐逸文(Evan Osnos)引述一名白宮高級官員稱,美中關係正處於「自由落體」。
就連許多曾深度參與兩國關係跌宕起伏的親歷者,都對此憂心忡忡,在奧巴馬時期主管中
國政策的前白宮官員何瑞恩(Ryan Hass)也不例外。
他早年當過駐京外交官,在2013至2017年間擔任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台灣及蒙古事
務主任,作為美方代表參與了四場「習奧會」。如今,何瑞恩在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研究美
國的東亞政策。
作為前美國對華政策制定者,何瑞恩認為,華盛頓近期的外交策略值得商榷。面對中國聲
浪愈高的「戰狼外交」,美國「以牙還牙」的策略損害了其聲稱要達成的目標。
在他看來,中國政府對疫情處理不當,不過特朗普政府在完成調查前,就一口咬定「病毒
源自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結論,削減了北京配合國際科研調查的可能性。在與中國互相抹
黑的鬥爭中,美國政府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可能被其他國家看作是參與製造問題的一方
,減少了國際合作抗疫的空間。「未來的美國領袖要從這個時期中學習到,當中國開始為
自己挖洞時,華盛頓不該與北京搶那把挖土的鏟子,」何瑞恩近日寫道。
中美關係何以至此?兩國在外交政策上可能犯了哪些錯誤?新冠疫情的後坐力與2020年的
美國大選,將為中美關係帶來何種變數?BBC日前就以上問題專訪了何瑞恩。
BBC:很多美中關係的觀察家都認為,如今是兩國建交以來關係最嚴峻的時候。你同意這
個說法嗎?哪些跡象說明了美中關係的現狀?
何瑞恩:是的,我認為的確如此。兩國關係曾有過很多困難時刻,例如在1989年天安門事
件後、1996年的台海危機、1998年貝爾格萊德中國大使館轟炸事件,以及2001年的南海撞
機事件。然而,這些全都是因某個事件而起的危機。當兩國一同度過那些難關,關係就持
續發展。這段時間感覺不一樣,兩國關係承受的壓力更具結構性。這是由於長期以來累積
的壓力,而非單一事件,讓兩國關係最終不堪重負。
我認為美中關係目前相當失調。美國和中國正處在一場鬥爭中,這導致合作的領域越來越
少,對抗的領域則增多,對緊張關係的管控力也在下降。我們如今有一個明顯的共同威脅
,但雙方無法團結對抗。
兩國本已建立了危機時期的模式,而且曾經併肩度過難關。在全球金融危機、2014年伊波
拉疫情和其他事件發生時,這個模式都反復出現過。
如今,當合作明顯符合兩國利益時,兩方仍然無法團結一致,這很清楚顯示,兩國關係已
經相當磨損。再加上兩國其他越來越廣泛和深刻的壓力點,全局顯得不容樂觀。
我認為美中關係已不再是rivalrous(有競爭性的、敵對性的)關係,而是adversarial(
對抗性的、敵手的)狀態。兩者的差別在於,在競爭關係中,你嘗試比對方更具競爭力;
而在對抗關係中,你會試圖傷害對方,因為對手遭遇的挫敗能加強你方的實力。
BBC:在中文中,競爭、對抗、敵對的差別似乎並不大,對方都是對手、敵人。而新冠疫
情似乎激化了長久積壓的一些情緒,造成了如今劍拔弩張的態勢。
何瑞恩:這的確是各種壓力長久累積的結果,並不是由於COVID-19,我認為兩國有這個共
識。美國和中國處在一個「一山不能容二虎」的鬥爭當中。兩方都想法設法成為勝者。在
這場疫情當中,兩國在打一場輿論戰。為什麼會出現輿論戰?為何兩國認為這符合他們的
利益?因為兩方都深信他們必須勝出。
BBC:在過去三個月,你認為在哪些關鍵時刻,華盛頓與北京本該處理得更好,避免我們
如今面臨的危機?
何瑞恩:我認為趙立堅對兩國關係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他所做的事情極不明智。我理解他
那番言論面向的是哪些觀眾,然而,他的言論在美國激起了極大的反感。
同樣的,在美國國會和政府,有許多人深信要向中國展開輿論戰,他們採取了非常激進的
方式,將全球疫情與中國的不規範行為、甚至是不良用心掛鉤。事已至此,兩方都有責任
。不幸的是,並沒有太多跡象表明,短期內兩國關係能取得突破或擴大合作面。我認為我
們還需要等一等。
BBC:你曾表示,北京和華盛頓之間本應有台面下的溝通渠道,為事態降溫。
何瑞恩:是的,我認為如果是不同的美國政府,在一個不同的場景下,在疫情的最初,會
有一次雙邊通話,兩國的領導人會指派一位負責人作為政府內的統籌者,協助建立解決問
題的渠道,兩國都會有一定的協作和紀律來管控問題。但這顯然沒有發生。我認為我們現
在目睹的就是缺乏這番溝通的後果。
BBC:根據美國媒體近期的報道,白宮內的「中國通」、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又譯波廷格)認為病毒很可能源自武漢病毒研究所。很多人說,以他為代表
的中青世代美國的對華政策制定者、中國觀察家,對華立場較為鷹派。你跟博明年紀相仿
,你怎麼看這些觀察?
何瑞恩:那是媒體報道中博明的觀點。我想,如果我在那場對話當中,我會問的問題是,
當前的當務之急應是停止病毒的傳播、救下人們的性命,嘗試說服世界病毒從那個實驗室
起源,是否能幫助我們達成目標?
不同人也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但我希望看到的是,美國和中國明天達成共識,支持聯合
國帶領的調查小組,在疫情危機過後調查covid-19的起因和後果。兩國可同意調查起源,
然後把議題先放在一邊,先度過這個危機,讓科學家和專家來理清真相。但我對這個可能
性不抱太大希望。不過,比起缺乏事實的互相指責,這是處理病毒起源爭端、走出危機的
更明智方法。
對於美國年輕的中國觀察者更鷹派的判斷,我其實不太信服。如果只能在對華鷹派和鴿派
之間選一個,很多年輕人會選擇鷹派而不是鴿派。但如果可在一個長維度上選取,或許會
發現不同年紀的觀察者會有非常多元的取向。華盛頓的鷹派人士的密度高一些。
BBC:與上述觀察形成鏡面對照的是,中國年輕一代的外交官對美國語氣更為強硬。一般
的中國民眾,似乎對美國也越來越沒有好感。這對中美關係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何瑞恩:我對此感到憂慮。這不僅僅是年輕一代更鷹派的問題,而是兩國的民族主義都在
抬頭,背後一部分的原因是領導力的缺失。在過去幾年,中美關係其實並沒有發生變革行
的變化,的確有一些事件將關係下沉至建交以來的最低點,不過,在奧巴馬和習近平分別
領導美、中兩國時,兩國關係也很複雜困難。不過,當時有領袖人物,關係的氣氛很不一
樣。
如今,兩國都利用美中關係滿足其國內政治需要。當奧巴馬擔任總統時,當時華盛頓的看
法是,美中關係太重要了,不能將它變成政治足球。奧巴馬政府或有一、兩次為政治目的
利用了中國議題,但總的來說,目標是將美中關係從政治焦點話題的熱度中抽離出來,因
為它對兩國、乃至世界的未來如此重要。
當我第一天在白宮上班時,我就被告知,要把重點放在政策,而不是政治。如果你做好你
的工作,好的政策就會產生好的政治。那是當時我們的思維模式。我認為如今的方針與當
年截然不同,現在政治很大程度上操縱了政策。不僅僅是美國一方,在中國也出現了類似
的情況。
BBC:科學家可能要在一年甚至更久之後,才會研發出疫苗。這期間,美國大選是中美關
係的一大變數,特朗普已經瞄凖大選中的對手、前副總統拜登的中國往績發起攻擊。這將
如何衝擊中美關係?
何瑞恩:我認為類似的攻擊會更進一步激化。特朗普總統會試圖把他的對華方針、以及他
對拜登對華看法的解讀區隔開來,他有這樣做的政治動機。在特朗普手下,也有很多人想
將全世界人民在疫情中遭受的苦難怪罪在中國頭上,因為中國在疫情暴發初期存在疏忽大
意。
這期間,中美關係會面臨持續的下行壓力。唯一的疑問是,下跌的角度會有多陡峭?我認
為,那很大程度上要看北京決定如何回應美國的對華表態,我認為這股批評聲浪會非常嚴
酷。我希望北京能放長雙眼,敞開溝通的大門。儘管在短期內,兩國間的情勢也許會非常
緊張。要知道,疫情危機很可能在11月大選後還有餘波,如果兩國關係在那之前下降得太
多,那就太令人遺憾了。
BBC:如果前副總統拜登當選,美中關係會有哪些變化?與奧巴馬執政時期相比會是怎麼
樣?
何瑞恩:大概沒有人會認為副總統拜登當選的話,這四年發生的事情就會被遺忘,中美關
係就能回到2016年。世界格局、美中關係都已變化,美國的政策也會變化。我相信拜登如
果當選,他會比2016年時對華更為強硬,這會以各種方式顯現。在經濟方面,美國將更注
重成效,改善本國就業和工資。拜登會感覺需要向他的支持者作出交代。
而日前北京大學王緝思教授撰寫的文章,大概頗能代表來自北京的觀察。不論是特朗普或
是拜登當選,對中國各有利弊。特朗普對華強硬,但他的政策不是特別有效,也無法動員
其他國家,只是美國的單邊行動。而拜登可能不那麼鷹派,但他的政府會更有效、更能動
員多國向中國施壓。
BBC:新冠疫情為美中關係帶來諸多動蕩,但同時又提醒兩國,他們互相依存,並需繼續
共存。你認為疫情對美中關係意味著什麼?是一個新章節的開始嗎?
何瑞恩:我認為我們在預期新冠疫情的意義時,需要保持謙遜的態度。在後新冠時期,美
國和中國會被世界其他國家評判,關於兩國疫情應對、保護國民和復蘇經濟的有效性。同
時,我們正身在危機的迷霧中。如果你回到2008年金融危機、或是911事件後,回顧當時
關於世界將如何變化的預期,它們都顯得不那麼有先見之明。我認為這一次也不會是例外
。我時不時會讀到一些關於世界將如何翻天覆地變化的大思想性文章,我總有這麼一個疑
問:你怎麼知道呢?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作者: werlight (Light)   2020-05-13 11:11:00
中國或成為最大羸家
作者: Dragonfire (龍騎兵)   2020-05-13 11:58:00
有點當年美英的意思了
作者: qwxr (kekeanHsian)   2020-05-13 12:23:00
我認為蓬佩奧做的事情極其明智 對推動中美關系改善起了很大作用 畢竟屁股還是在美國一邊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