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aptic (無明)
2020-07-02 10:09:55文章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www.sbs.com.au/language/mandarin/zh-hant/un-75th-anniversary
https://i.imgur.com/tV2SU36.jpg
今年是聯合國成立75週年,與五年前大張旗鼓慶祝70歲生日不一樣,今年西方國家無論政
府還是媒體,都沒有興致為聯合國慶生。
原因很簡單,今年兩件事情讓美國與西方國家對聯合國比較不爽,一件是疫情上,聯合國
下屬機構WHO 的表現,以及與中國的曖昧關系讓美國與西方國家頗有意見;另一件則是中
國於4月1日獲任命加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協商小組。除了邀請縱火者加入消防隊之外,聯
合國人權理事會還榦了一件壞事,因弗洛伊德事件譴責美國警察暴力——此前幾十年,無
論是就中國文革還是六四事件,這個委員會一直保持沉默。
由於與美國漸行漸遠,聯合國財源與執行力都成了問題。
聯合國與美國漸行漸遠背後的中國因素
從世紀之交開始,聯合國與美中這兩個世界大國之間的關系髮生微妙變化。中國在聯合國
的地位,其實最初是美國幫助得到的。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美關系正常化後,無論是人權、國際貿易、台灣問題還是中國的外
交和安全政策,雙方都難以契合,但還是確定了接觸與合作為主調的兩國關係。1989年天
安門事件一度動搖了這種脆弱的關系,老布什政府暫時中止了對華經濟援助和軍事關係,
減少官方接觸。但這段時期很快過去,在老布什派出特使秘訪中國之後,關係緩和。此後
,克林頓和江澤民著手推進當初所構想的長期接觸的「夥伴關係」,「接觸」政策中最重
要的一點,是基於所謂「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與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自然互
補」論斷,來提升兩國之間經濟與社會的相互依存度。
這一策略基於一種理論,即社會和經濟相互依存產生的互惠將減少戰爭的可能,產生持久
的和平。接觸政策的主要策略,就是「將中國納入基於規則的國際體系」。在美國的支持
下,中國幾乎加入了所有的國際機制和組織,全面融入戰後的國際秩序中。但是像其他國
家一樣,中國也會質疑某些國際秩序規範,有選擇地違背或遵守規則,試圖從自身的利益
出發,鑽國際體系的空子。
這些,在中國不具備足夠的經濟實力以前,在聯合國內還比較克制。自從加入WTO之後,
中國經濟實力迅速增長,因此開始購買影響力。這種購買影響力最初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
(人權理事會的前身)試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成立於1946年,功能是監督世界人權狀況
。從1992年第48屆會議起,成員增至53個,實行會員國輪換制。這一制度為人權紀錄惡劣
的國家提供了制度上的縫隙,一些人權記錄惡劣的國家例如古巴、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
、蘇丹和津巴布韋等國,都贏得了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席位。
中國不僅與這些國家結成了反人權批評的非正義同盟,還通過經濟援助等方式與非洲、拉
美等會員國結成了利益同盟,多次成功地阻止了對中國等國人權狀態的批評。在中國操控
下,美國譴責中國人權的議案好幾次未被通過,蘇丹、津巴布韋等國家出現了相當嚴重的
踐踏人權的問題,但該委員會郤成功地阻止了對這些國家的批評。真正倡導人權觀的國家
在這裡反而成為受孤立的少數。上述暴政國家在人權委員會贏得的一個重大勝利,是法國
支持中國糾合許多人權紀錄惡劣的會員國,利用2001年5月3日該委員會成員國改選之機,
將美國排擠出人權委員會。
人權委員會墮落成暴政國家踐踏人權的俱樂部,讓世界許多著名的人權組織憤怒不已,指
責聲音四起。在巨大的道德壓力下,2005年4月7日,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安南提出一項要
求改組人權委員會的提議,指出: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不能勝任自己應盡的義務,破壞了整
個聯合國的形象,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廢除這個病入膏肓的機構,重新建立新的人權機構
,恢复世人對聯合國的信任。這個新的機構就是2006年成立的人權理事會,當時美國拒絕
參加,最後在英國等竭力勸說下,才勉強留在這個機構。
中美角力之下,聯合國的目標日益虛化
聯合國成員國共193個,這些國家有西方民主國家,還有一些形式上民主,但實際上多少
具有威權性質的國家(亞洲、拉美、非洲均有),還有中東一些宗教獨裁國家,美國處於
強勢時,向外推行民主制,聯合國不得不配合。但等到中國用金錢在世界範圍內購買影響
力時,聯合國不再是推行美國外交政策與價值觀的工具。
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經常行使一票否決權。比如在敘利亞問題上更是與
俄羅斯六度聯手,讓聯合國在敘利亞問題上無所作為,終於釀成後來的中東亂局,難民問
題影響世界。
美國早就對聯合國不滿,最早公開表態的就是最近與川普鬧得沸沸揚揚的前國家安全顧問
博爾頓。博爾頓對聯合國的基本否定態度,他的思想與態度,我在《博爾頓:生不逢時的
全球戰略家》(原載SBS,2019年9月16日)一文中有介紹。早在1996年,博爾頓就公開髮
表《聯合國的創立與興衰》(The Creation, Fall, Rise, and Fall of the United Na-
tions)一文,直接表達過對聯合國的看法。他指出,美國沒有任何義務支持聯合國的各
項計劃,聯合國只有在維護美國核心利益方面,才是有用的。也正因為這一點,川普才看
中他,提名他當國家安全助理。
再具體到中國問題上,中國質疑新自由主義經濟秩序所依據的一些假設,比如市場、私有
制、自由貿易的作用並不認可,而是主張國家控制與政府干預發揮更大的作用。一些人將
這一更重商主義的方式稱為「中國模式」或「北京共識」,與美國支持的「華盛頓共識」
形成對比,還得到美歐等國不少人的讚同,形成競爭之勢,這點確實讓美國感到威脅。
美國的世界領導責任,不僅在於出錢出力幫助發展中國家,更在於它具有的「民主燈塔」
作用,改善非民主國家的人權狀態是其使命,否則,美國付出如此巨大的金錢就意義不大
。這種看法在美國一直存在,川普無論是在大選中還是在入主白宮之後,對聯合國沒少批
評,他甚至指責聯合國「不與民主為友,也不是自由的朋友,甚至不是美利堅合眾國的朋
友,郤把家安在美國。」
成為總統後的特朗普,對美國每年承擔的聯合國費用極為不滿。2017年4月,他表示:「
我們美國只是聯合國193個成員國中的一個,郤負擔22%的聯合國常規預算和近30%的聯合
國維持和平費。這不公平。」
失去美國,聯合國不再有執行力
川普入主白宮之後,先後退出的國際條約與機構計有:《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即
TPP,2017年1月23日廢除);退出《巴黎氣候變化協定》(2015年底簽訂, 2017年6月退
出);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年10月12日,美國國務院聲明退出);退出《伊朗核
問題全面協議》(2018年5月8日);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2018年6月19日)。
除了TPP 之外,其餘每宣布退出一個,就意味著這個機構少了一大財源。今年已經宣布停
止繼續資助 WTO,何時恢复不知。
美國退出的原因說來複雜,但其實就一個:如今的世界形勢已經完全不同於75年以前成立
聯合國之時,聯合國本身功能的變異,已經完全不能為美國的外交政策服務。而聯合國過
去之所以有影響,就在於美國不但出資金,還出動人力物力支持聯合國的重大決議。一失
去美國支持,聯合國不再有執行能力。
聯合國必須正視一點:1945年6月,創建聯合國作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框架,是適應噹
時的國際形勢需要,如今世界局勢髮生很大變化。
在這75年當中,世界經歷過許多大事件,朝尟戰爭結束後的長期冷戰、60年代非洲的民族
解放運動、西方國家在1968年巴黎紅五月之後的左派運動、冷戰結束後的全球化經歷了高
潮又再到低潮,聯合國現在只剩下幾個主要功能:永久性地非洲扶貧;就永遠無法解決、
但耗資巨大的所謂氣候變化問題年复一年地扯皮;要求西方發達國家成千上萬甚至上百萬
地收留戰亂國家的難民、貧窮國家的經濟移民,最後永久性地改變了這些發達國家的政治
文化生態,種下這些國家的內亂之根。聯合國的幾個主要創始國美國、英國等最後髮現,
通過聯合國,不僅無法推行本國的外交政策,只剩下掏錢這個功能。
與此同時,美國在聯合國的影響越來越弱,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這種影響當然主要是金
錢購買,這種購買與美國不同,美國的會費與承擔的各種費用是多年形成的規則或不成文
規則,美國拿得再多,世界各國視為理所當然;而中國的購買,則是規則之外的「恩賜」
,受益的機構與國家都心知肚明這是附帶政治條件的一次性買賣,如果不為中國提供中國
想要的,就沒有第二次機會。川普多次埋怨說,中國付給WTO 的資助不及美國十分之一,
但WTO 郤一切都聽中國的,就是不明白(或者說沒說破)這二者之間的差別。
世界沒有不滅之國,也沒有永生的組織與機構。時至今天,聯合國如果不能襬正自己的位
置,不能將中國的影響限制在合理範圍內,想繼續維持美國等西方國家出經費大頭,郤讓
中國在聯合國大展「鴻圖」,讓龐大的聯合國官僚集團坐在那裡每天討論「氣候變化、全
球健康、非洲扶貧、接收難民」,就必須面對已經存在的財政危機,直至生存危機,因為
國際社會完全可以重新建立一個更廉價高效的組織來替代臃腫低效、行動遲緩的聯合國。
作者:何清漣,中國經濟學者,現居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