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阿聯酋火星船升空 中東先河 配合火星衝日 中美月底亦發射

作者: laptic (無明)   2020-07-14 10:19:11
標題: 阿聯酋火星船升空 中東先河 配合火星衝日 中美月底亦發射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bit.ly/2CbDIIC
https://i.imgur.com/4INfwx7.jpg
【明報專訊】
隨着前往火星發射窗口在本月敞開,阿聯酋周三(15日)將由日本代為發射該國首個火星
探測器,勢將成為阿拉伯世界首個星際任務,亦為國家現時倚重石油的經濟轉型鋪路。除
了阿聯酋,中國、美國月底亦將先後發射火星探測器,突顯火星在各國太空探索政策中的
重要地位。
今明兩月發射佔優 可縮短飛行路線
火星是與地球最接近的行星之一,最近距離約為5460萬公里。火星與地球大小相若,化學
成分亦近似,加上有地質證據顯示火星可能存在水分,令追尋火星生命迹象,以至從中了
解地球演化,甚至實現移居火星等構想成為科學界重大目標。由於每26個月出現一次的「
火星衝日」現象將在今年10月13日出現,即太陽和火星分處地球兩邊,屆時火星與地球距
離最短,選擇在本月15日至8 月15日之間發射探測器,可讓探測器在「火星衝日」時到達
理想位置,盡量縮短進入火星軌道的飛行路線,節省成本。阿聯酋、中國、美國採用的火
箭推動力不同,因此發射窗口亦有差異。目前只有美國、蘇俄、歐洲太空總署(ESA) 和
印度,有過成功的火星探測任務。
「希望」號繞火星687日 蒐大氣層數據
2014年宣布展開火星探索計劃的阿聯酋,按計劃將於本港時間周三清晨4時發射小型火星
探測器「希望」號(Al-Amal)。計劃耗資2億美元(約15.6億港元),為阿聯酋官方拉希
德太空中心(MBRSC)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加州大學柏
克萊分校合作研發,將由日本H-2A火箭搭載,於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預計於明年首季、
即阿聯酋立國50周年之際抵達火星。
「希望」號到達火星上空後,將圍繞它飛行一個火星年(約687 個地球日),以同時蒐集
火星大氣層上層與下層的數據,包括沙塵暴與水分流失等情况、天氣與季節變化等,助建
立完整火星大氣變化資料庫,相關數據將與全球200個太空研究機構共享。
科學部長:促經濟多元改革高科技業界發展
阿聯酋內閣高級科學部長阿米里(Sarah Al-Amiri)表示,今次探索火星計劃旨在促進國
內經濟多元改革,推動以知識為本的高科技業界發展,包括成為太空旅遊樞鈕,減少對油
氣與物流業的依賴,亦盼科研成年輕世代的目標,善用年輕人的能量。計劃的數據分析主
管馬特洛希(Hessa Al Matroushi)稱,以往太空探索主要由少數大國主導,如果「希望
」號任務成功,將證明像阿聯酋一樣的小國亦可探索太空。
美國及中國近年亦競逐太空大國地位,美國總統特朗普2017年已指示美國太空總署(NASA
)為載人前往火星作準備,中國則積極展開探月、設置太空站等大型航天計劃,長遠目標
是實現人類登陸火星大計。NASA上月公布,將於本月30日至8 月15日之間發射「毅力」號
(Perseverance)火星探測器,預計明年2月登陸火星傑澤羅撞擊坑(Jezero Crater),
以蒐集岩石及土壤樣本,亦會測試無人直升機「獨創」號(Ingenuity) 能否在火星稀薄
的大氣中飛行,預計任務歷時最少一個火星年。
中國亦將展開首項火星任務「天問一」號,於本月20至25日之間於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
火星探測器,預計同樣於明年2 月抵達火星,屆時探測器將分為兩部分,其中火星車預計
着陸後行駛90個火星日,並近距研究火星,而環繞器則將圍繞火星一個火星年。中國火星
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指出,到達火星並非最終目的,而是旨在盡可能獲得有效的
科學探測數據。
(綜合報道)
───────────────────────────────────────
專家質疑中東太空計劃屬形象工程
https://bit.ly/2WhYq0r
【明報專訊】
不少中東國家視太空發展計劃為推動國家經濟走向現代化與多元化的重要一步,阿聯酋的
火星探索計劃更令日趨激烈的中東太空競賽備受注目。惟專家質疑有關國家藉機轉移視線
,分散對其人權問題的關注,亦可能與太空軍備競賽有關。
「營造進步形象 圖蓋人權問題」
沙特早在1976年牽頭,與阿拉伯國家聯盟成員創立阿拉伯衛星通訊組織(Arabsat)研發
人造衛星通訊技術,至1985年沙特首次派出太空人隨美國穿梭機任務前往太空,成首個涉
足太空的中東國家,在太空領域上一度領先海灣國家。多國其後急起直追,如伊朗2004年
建立太空部門,並在2009年首次發射自行研發的人造衛星;巴林、阿聯酋等近年亦陸續開
設太空部門,各自展開發射人造衛星等太空探索計劃,其中阿聯酋以成為太空旅遊樞紐為
目標,並寄望於2117年實現火星殖民的鴻圖大計。
美國聖迭戈州立大學太空實驗室總監尤尼斯(Ahmad Bani Younes)指出,自冷戰以來,
各國的太空計劃除了科學探索及投資利益外,亦涉及地緣政治元素。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資
深研究員威特斯(Tamara Cofman Wittes)認為,中東各國的太空計劃常被質疑有「洗白
」效果,和其他改革計劃同樣旨在營造國家進步的形象,蓋過國內侵犯人權情况,以吸引
投資者。例如2018年沙特記者卡舒吉被殺案發生不久,當局便推出全新的智能城市計劃。
國際特赦組織海灣地區研究員肯尼(Devin Kenney)亦認為,阿聯酋等國的太空計劃只是
宣傳策略,國內批評者聲音仍被壓制。
《華盛頓郵報》亦指出,太空將成海灣地區軍力競爭的重要領域:伊朗宣稱已發射首枚軍
事衛星進入軌道,沙特2018年發射的顯像衛星亦有潛在軍事用途,阿聯酋亦購入高解像度
軍事監測衛星,惹來關注。
(華盛頓郵報、Wired)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