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世衛組織總幹事:「供給民族主義」加劇疫情 防止「疫苗民族主義」乃當務之急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news.un.org/zh/story/2020/08/1064742
2020 年 8 月 18 日
健康及衛生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今天表示,新冠疫情是國際社會有史以來在物資供應和物流領
域所面臨的最為嚴峻的挑戰之一。疫情暴發之初,部分國家在物資供應領域的民族主義態
度加劇了病毒的傳播,是導致全球供應鏈失靈的原因之一。
譚德塞在今天於日內瓦召開的例行在線記者會上表示,疫情開始向更多的國家蔓延後,對
醫用口罩、防護服、手套和麵罩等個人防護用品的需求激增。然而「多個關鍵國家的生產
企業處於'封鎖'之下,對於向全球運輸物資至關重要的航空網絡也出現中斷。」
譚德塞表示,「部分國家實施了出口限制,還多次出現了征用關鍵醫療物資供本國使用的
情況」,這導致一些國家的醫務人員缺乏必須的醫療用品,對許多國家而言,這種情況至
今仍未改善。
譚德塞表示,為擴大生產規模並確保供應鏈的正常運轉,世衛組織在疫情初期就定期與關
鍵企業舉行會議,並與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國兒基會、蓋茨基金會、馬雲公益基
金會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等機構合作,確保個人防護用品和醫療物資的全球採購和運輸。
譚德塞表示,上述情況所帶給我們的經驗和教訓是,「雖然各國領導人希望優先保護本國
國民,但應對疫情必須採取集體行動。這不是做慈善,慘痛的教訓使我們明白,結束疫情
和重啟經濟最為快速的方式,就是從保護全球各地風險最高的群體做起,而不是僅僅保護
個別國家的全體國民。」
譚德塞強調,「以合理的方式在全球範圍內分配有限的物資,符合每一個國家的利益。除
非人人安全,否則無人安全。」只有團結合作,才能確保奮戰在抗疫第一線的人員能夠獲
得保護,確保有需要的患者能夠獲得地塞米松等經證明有效的治療藥品。
譚德塞指出,隨著全新診斷方式、藥品和疫苗逐漸湧現,各國必須避免再犯疫情初期的錯
誤,「我們必須防止疫苗民族主義」,為此,世衛組織正與各國政府和私營部門合作,加
速疫苗研發,並確保疫苗能夠被送到世界各地每一個有需要的人手中,「從風險最高的人
群開始」。
譚德塞表示,全球是如此緊密的聯繫在一起,「我舉一個很小的例子,由一個國家研發的
疫苗,可能需要被裝進由另一個國家生產的密封小瓶子裡,而製造小瓶子所使用的優質玻
璃,或許只有從第三個國家才能獲得。」
譚德塞表示,這意味著我們必須立即在最高層面進行合理規劃,為疫苗的全球供應做好準
備,在科學加速前進的同時,團結也是應對疫情不可或缺的一環。「就像一支管弦樂隊,
我們需要讓每件樂器琴瑟和鳴,才能奏出悅耳的聲音,僅有一兩件樂器『唱獨角戲』,勢
必無法讓側耳傾聽、翹首期盼的全世界滿意。」
───────────────────────────────────────
兒基會:新冠疫情導致上百個國家的兒童保護服務中斷
https://news.un.org/zh/story/2020/08/1064762
2020 年 8 月 18 日
健康及衛生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一項全球調查,在新冠病毒病大流行期間,暴力的預防和應對服
務嚴重中斷,導致兒童面臨更大的暴力侵害、剝削和被虐待的風險。
對兒基會《應對新冠疫情帶來的社會經濟影響調查》做出回應的136個國家中,有104個國
家報告了與暴力侵害兒童行為有關的服務中斷。大約三分之二的國家報告說,至少有一項
服務受到嚴重影響,其中包括南非、馬來西亞、尼日利亞和巴基斯坦。此外,南亞、東歐
和中亞報告服務供應中斷的國家比例最高。
兒基會執行主任福爾表示,我們才剛剛開始完全了解兒童受到的傷害,因為他們在新冠大
流行封鎖期間暴露在更多的暴力中。她表示,學校的持續關閉和行動限制讓一些孩子被困
在家裡,隨著家人的壓力越來越大,對兒童施虐的行為也因此增加。而保護服務和社會工
作者因疫情受到影響意味著孩子們無處求助。
由於各國採取防控措施遏制新冠疫情,許多重要的暴力預防和應對服務因此暫停或中斷。
一半以上的國家報告說,兒童福利和社會工作者對面臨虐待風險的兒童和婦女的案件管理
、推介服務和家訪中斷。這些回應表明,許多國家的暴力預防方案、兒童向福利機構求助
的機會以及國家求助熱線服務也受到了影響。
兒基會表示,即使在新冠大流行之前,兒童遭受暴力的情況就十分普遍,世界上約有一半
的兒童在家中遭受過體罰;大約每4名2至4歲的兒童中約有3名經常受到各種形式的暴力管
教;每3名15至19歲的少女中就有1名曾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受到親密伴侶的傷害。
對過去流行病和危機的研究表明,這些情況對暴力侵害兒童行為的報告和相關服務的提供
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例如,在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間,兒童福利結構和社區機制被削弱,兒
童保護應對被推遲或受到其他影響。此外,在新冠疫情這樣的疾病大流行期間,與朋友、
老師、托兒工作者、大家庭和社區成員等非正式支持網絡的接觸有限,使兒童和家庭更容
易受到傷害。
因此,兒基會正在支持各國政府和合作夥伴為新冠疫情期間受暴力影響的兒童維持和調整
關鍵的預防和應對服務。例如,在孟加拉國,兒基會為社會服務工作者提供了口罩、洗手
液和護目鏡等個人衛生用品,以支持流落街頭、貧民窟、受氣候影響和難以到達地區的兒
童的安全,並為全國兒童求助熱線招聘和培訓了額外的社會工作者。
福爾指出,兒童保護系統已經難以預防和應對針對兒童的暴力行為,而現在的全球大流行
即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也束縛了那些本應保護處於危險中的人和機構。
她表示,太多的兒童依賴兒童保護系統來確保他們的安全。在危機時刻,各國政府必須出
台立即和長期的措施來保護兒童免受暴力侵害,包括指定投資社會服務工作者作為基本工
作人員,加強兒童求助熱線,並提供積極的育兒資源。
───────────────────────────────────────
新冠時代》好消息!《紐約時報》:我們與「群體免疫」的距離,可能比想像中更近
https://www.storm.mg/article/2954816
鍾巧庭 2020-08-19 07:10
全球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在疫苗經試驗有效且大規模上市前,各國只能
冀望在一定人口感染病癒後達到「群體免疫」,使病毒不再於社區內傳播蔓延,甚至有科
學家主張,仰賴群體免疫將比對全體人口施打疫苗更有效率。但究竟要多少比例的人口染
疫,才能達到群體免疫,儼然成為舉世當前最重要的數學難題。
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意指病毒在人群中傳播,多數輕症者在染病、痊癒後自然產
生抗體,在整體人口達到一定程度的免疫後,從而阻斷病毒的傳播鏈,若達到病毒R0值(
病毒基本再生數,亦即每名感染者平均傳染的人數)小於1的狀況,傳染病就會逐漸消失。
學界主流意見認為,至少要有7成人口因接種疫苗或染病痊癒具有免疫力,才能實現群體
免疫,但《紐約時報》(NYT)訪問的十多位科學家,對於群體免疫的閾值(門檻)卻給
出更為樂觀的答案—根據他們建構的模型,只要社區內半數甚至更小比例的人口曾感染病
毒,就有可能達到群體免疫!《紐時》指出,若這群科學家的估算無誤,人類靠群體免疫
抵禦第二波疫情來襲的日子,將比想像中更快到來。
群體免疫門檻 因人因地而異!
群體免疫閾值的初始計算方式,是建立於社區中每個人被感染機率、與他人接觸的頻率皆
相同的假設之上,但「這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耶魯大學全球健康研究所(Yale
School of Global Health)所長奧默(Saad Omer)舉例說明,青少年可能會將病毒傳播
給數十名接觸者,但本人依然健康無症狀;高齡族群雖然較少與他人接觸,對病毒卻毫無
招架之力,而病毒在人口稠密都市的傳播速度,也必定遠快於在郊區或鄉村的蔓延速度。
因此奧默表示,達致群體免疫的門檻,會因人口密度與組成結構不同而有所差異。有少數
學者甚至向《紐時》表示,一旦將這些因素考量進去,群體免疫門檻的估計值將下降至只
要10%至20%人口(具免疫力),病毒即難以在社區內持續存活傳播的程度。
從疫情重災區到「免疫社區」
「我樂意相信,在紐約與倫敦的許多地方,基本上已具有(群體)免疫力,」哈佛大學公
衛學院的流行病學家哈納吉(Bill Hanage)並非唯一這麼想的學者。多數受訪者告訴《
紐時》,他們相信在紐約布魯克林(Brooklyn)、印度孟買(Mumbai)部分受疫情重創的
社區,如今已實現群體免疫,不會爆發第二波疫情。
印度研究人員日前在孟買進行的隨機採檢結果顯示,高達57%的貧民窟居民都驗出了新冠
病毒抗體;布魯克林的猶太區今年3月爆發嚴重社區感染,一個月內衝破數千人確診、數
百起死亡病例,當地護理師馬庫斯(Blimi Marcus)說,那段時期太過痛苦,記憶中彷彿
破了個大洞,但在近兩個月,當地醫療院所只有不到1%採檢者驗出陽性結果,同時在近8
成患者體內驗出抗體,「不知何故有種自滿的感覺......彷彿我們都得過了(病毒),所
以現在很安全。」
群體免疫「不完美但有用」
無論如何,將城市或國家人口依年齡、種族或社會互動劃分為不同群體,有機會幫助政府
將關注焦點放在最易受感染的族群,甚至在未來率先對「高危險群」接種疫苗,更快速有
效率地達到群體免疫
不過《紐時》也在報導中指出,就算群體免疫的估計閾值下修,要達到該門檻仍須付出大
量人口染病甚至病故的高昂代價,且目前仍無法篤定哪個城市已有足夠人口免疫,得以倖
免於第二波疫情,而染疫痊癒者的免疫力能維持多久也是未知數,因此仍不能掉以輕心。
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學家沙曼(Jeffrey Shaman)強調,模型得出的數字都僅是猜測,不
應據此制定政策:「如果我們假裝做到了(群體免疫),就像是在玩火自焚。」耶魯大學
公衛學院的皮瑟爾(Virginia Pitzer)則點出,在前述被點名已達成群體免疫的城市,
居民的日常生活仍與疫情相差甚遠,「以為我們可以什麼都不做就回復常態,病例數字也
不會攀升,是錯誤的想法。」
皮瑟爾也提醒,光是在紐約市的各個街區,居民驗出抗體的比例就有大幅差異,此前逃過
新冠風暴侵襲的地區,仍可能逃不過第二波疫情的破壞。但誠如澳洲拉籌伯大學(La
Trobe University)的數學家米勒(Joel Miller)所言,就算紐約將來再度浮現疫情,
蔓延程度肯定較4個月前輕微不少。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