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陳破空:美國高官訪天津一波三折,背後發生了什麼?美中僵局何時破
新聞來源: https://is.gd/z0fHlP
https://is.gd/jvJrTU
溫迪-謝爾曼,攝於2014年日內瓦 c REUTERS - Denis Balibouse攝影
美中兩國關係處於數十年來最低谷,民主黨總統拜登上台,並未能為改善嚴重受損的兩
國關係帶來轉機。相反,拜登在許多議題上與盟友攜手,共同應對中國的做法和政策,更
凸顯了美國外交所推行的“拜登策略”。7月19日,美國及其盟國共同指責中國開展“惡
意網絡活動”,不僅損害美國的安全和利益,也威脅到其他多國的經濟與國家安全。
不過,在對中國發出指責的同時,美國似乎並不打算放棄改善與中國的關係。原本沒有將
中國列入行程的美國副國務卿的亞洲行,卻在最後時刻做出變動:7月21日,美國國務院
宣布:副國務卿謝爾曼將於7月25日至26日訪問中國。這是拜登上台以來,美國對中國的
最高級別訪問。如何評判中美兩國目前的微妙關係?如何解讀美國副國務卿到訪中國的做
法?旅美政治評論家陳破空先生向我們闡述了他的看法。
法廣:首先請談談您如何評判中美兩國目前的關係?
陳破空:中美兩國仍然處於全面對抗、甚至新冷戰的狀況。最好的寫照,就是雙方都沒有
互派大使,處於有外交關係、但沒有大使的狀況。因為去年10月份,美國大使布蘭斯塔德
歸國以後,美國就沒有任命新的大使,而有一個臨時代辦。而臨時代辦也已經回國,又任
命了一個新的臨時代辦。看得出,拜登政府似乎在現階段還無意任命正式的、新的大使。
而中國方面看到美國是這個姿態,也就召回了崔天凱。崔天凱雖然看上去,表面上是退休
,但退休之後,中共也沒有派出新的大使。這就說明:美中台之間形成了一個戲劇性的對
照,那就是:美中之間有外交關係,卻沒有互派大使,而是臨時代辦;但是,美台之間沒
有正式的外交關係,卻互動熱絡,而美國派出了新的駐台灣的代表,都是正式的。所以美
國的做法就做給了國際社會看,那就是:美台關係在提升,有實質性的外交關係;而美中
關係在惡化,根本沒有實質性的外交關係。美國跟中國之間似乎不需要外交,因為雙方都
處於全面的對抗和冰凍狀態。這個問題美國也可以把這個牌攤明了:就是責任在北京、在
中國。如果北京沒有改弦易轍的話,美國也沒有進行通常外交的必要。
法廣:與其前任特朗普總統相比,拜登在對待中國的強硬立場上,似乎沒有絲毫的改變。
針對新疆維吾爾族人問題以及香港的人權議題,拜登政府屢次加大對中國的制裁力度。華
盛頓打算通過這種做法傳遞怎樣的信息?
陳破空:從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外交政策基本上都是在延續,尤其是對於中國。而在
不同的方面,各有強勢。特朗普政府主要是在強調外貿和美國的國家利益,經濟領域對中
共更強勢。隨後在其他領域、包括新疆、香港問題,增加了強勢。而拜登政府,因為是民
主黨政府,更強調人權。另外跟盟友有更多的聯繫。而整個世界、西方世界,對中共在香
港背棄“一國兩制”、或者新疆的集中營倒行逆施、種族滅絕都深惡痛絕,所以這樣的情
況下,拜登政府顯示出在人權上,更加地對中國的不容忍政策。所以就新疆的問題、香港
的問題,不僅是國會通過了一系列的決議和法案,而拜登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強硬的舉措
和制裁。所以只要中共在新疆問題上繼續倒行逆施,在香港問題上繼續追殺香港的民主派
的話,我想這幾乎成了美中關係的一大障礙、最大的障礙之一。因為這樣的情況,拜登政
府出於自己的施政理念、還有民意、還有國際社會廣泛的民意,我想拜登政府在人權問題
上,對中共放鬆的可能性完全不存在。所以如果說,中美關係要有所推進的話,只能在非
常邊緣的領域去做一些文章。看上去,北京和中共並無意改變他的人權破壞政策,就對內
鎮壓的政策,他並無意改變,因為關係到他政權的存亡,所以從北京角度來講,他要撬動
中美關係,看上去空間也非常小。
法廣:與上一屆政府有所不同的是,拜登政府善於召集盟友和合作夥伴,共同對抗中國。
不久前,美國和多個盟國、以及歐盟和北約共同指責中國在網絡空間進行“惡意”活動的
行動就是最好的例證。您對此作何解讀?
陳破空:從特朗普到拜登,美國的盟友並沒有喪失。但是不同的是:在特朗普時期,在一
些口頭上、情緒上、美國跟歐洲的一些盟友發生了一些小小的摩擦;但是,到了拜登時期
,更強調跟盟友的關係,所以集中精力對付中國、共產中國。因此拜登到目前階段,已經
完成了對盟友的聯合、對歐洲、日本、韓國廣泛的聯合。另外,他又向北朝鮮和俄羅斯都
伸出了橄欖枝,也希望緩解跟這兩個國家的關係,目的都是集中力量對付中共,並且把台
海的一些問題都納入了跟盟國的範疇。這都是史無前例的。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協調的
就是:美國跟同盟國同時發聲。最近由於中國的網絡攻擊和黑客行動,美國不僅採取了司
法行動,也在這個領域跟盟國家加大了合作,因為中國的網攻,不只是針對美國、也針對
歐洲、也針對其他民主國家。因此這就形成了對民主國家的共同威脅。所以美國在這個時
候跟盟國共同發聲,向中國發出了一個強勢就是:在任何領域,美國都要跟盟國共同行動
。因為如果說,一戰、二戰當時還沒有互聯網、沒有網絡的話,那麼現在面臨新的美中對
抗,出現了互聯網的形態、太空形態,在互聯網的攻擊、在太空領域的攻擊,都可以視為
一種戰爭形式。如果有一天,美國把中共對美國的網絡攻擊、黑客行動,看做忍無可忍的
戰爭行為,那美國要以戰爭手段對中國予以還擊和打擊的話,那麼聯合盟國就非常重要。
所以拜登政府所做的事情,是先聯合盟國、共同發聲,讓中共感覺到壓力,那就是三軍未
動、輿論先行。所以拜登政府針對中共就是一個嚴重的警告。
法廣: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7月20日起開始對亞洲多國進行訪問。美國國務院在謝爾曼動
身之後方才宣布增加中國行程。這種不同尋常的做法背後意味着什麼?
陳破空: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是美國國務院的第2號人物。她訪問亞洲是否包括中國,可
以說一波三折。最初的第1波,是行程中包括中國,到中國的天津;後來呢,取消了中國
之行。現在又增加了中國之行,是因為取決於中共和北京的態度。因為謝爾曼作為美國國
務院的第2號人物,她希望會談的對象是中共外交部的二號人物,就是樂玉成,外交部副
部長,他也是下一任接任王毅、出任外長的熱門人選。但是中共卻故意想矮化美國,想在
國內製造宣傳,表示美國有求於中方。而中方矮化美國的訪問,想派出排名第5的副外長
謝鋒跟謝爾曼會談。所以美國得知這個情況之後,就取消了中國之行。只訪問日本、韓國
和蒙古。當美國做出這個決定之後,中共內部顯然形成了一些爭議,外交系統和中共的高
層發生了爭端,背後有一些商議。最後決定仍然不要失去這個跟美國對話的機會。因為上
次阿拉斯加對話已經失敗。而楊潔篪邀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中國受到了冷遇。布林肯
就用了一個簡單的“謝謝”予以回拒。而楊潔篪追問說“謝謝”是不是意味着成行?布林
肯說:“謝謝”就是“謝謝”。實際上就是冷冷的拒絕了。所以楊潔篪討了個沒趣。中國
這次在研判時不想失去這個機會。因此就決定在天津,不管是謝鋒還是樂玉成跟希爾曼會
談。但是增加了外交部部長王毅到天津跟謝爾曼會談。所以這不僅是沒有降級、而且是升
級了對謝爾曼的接待。這樣情況是中國方面服軟了。所以美國就改變了計畫,重新增加了
中國行程。但是美國的姿態很明確,拜登上台以來到目前為止,兩個美國高官訪問中國:
一個是氣候特使克里,一個是副國務卿謝爾曼。但是都不去北京。這是一個政治姿態,不
能去北京。因為意味着雙方沒有改善政治關係,因此克里去訪問是上海,這次謝爾曼安排
的行程是天津,故意跟北京保持了距離。這是美國做出的姿態。雙方沒有真正的改善和對
話。而在北京和中共沒有任何誠意改變他目前的對內鎮壓、對外威脅的政策之前,美國不
會跟中共方面提升、或者改善任何實質性的關係。
法廣:就目前情況看,美中兩國近期內能否緩解雙邊關係?各自為改善關係的底線是什麼
?
陳破空:俗話說:解鈴還需系鈴人。要改善關係,根子還在北京。因為北京是一切問題的
製造者,不僅是美中貿易不平衡的製造者、也是抄襲、剽竊、盜版美國知識產權的製造者
,同時也是國際不安定的製造者。在中印邊界造勢、在南海惹是生非、在台海製造緊張和
威脅、在東海跟日本摩擦、以及這場大瘟疫、引發(蔓延)世界的大瘟疫,就來自於武漢
。中共不願意配合國際社會,不願意響應美國、甚至世界衛生組織號召,對這場大瘟疫進
行認真的調查,反過來還想帥鍋。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是問題製造者,而美國是問
題的解決者;中國是麻煩製造者,美國在解決麻煩。如果麻煩製造者不停止製造麻煩,問
題製造者不去主動的解決問題的話,美中關係根本得不到改善。所以拜登講:在跟中國的
關係中,該對立的對立,該對抗的對抗,該鬥爭的鬥爭,而該合作的合作。但是合作的領
域非常有限。估計這次美國副國務卿去天津,跟中方的會談,也就是談談氣候方面、還有
朝鮮半島的問題,以及要給中共施壓,在大瘟疫方面展開合作,也就是說就大瘟疫的來源
的調查展開合作。但是預計王毅、或者樂玉成、或者謝鋒跟美國方面的會談,也就是照本
宣科、官話官話,沒有多少實質感動性。因為現在外交大權已經不掌握在像王毅這樣的資
深外交官的手上,而掌握在習近平、習家軍手上。而他們是外教外行,而且實行強硬的這
種所謂“戰狼外交”。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想改善的空間很小。除非習近平本人改變
思維,也就是說中共的極左路線、強硬路線能夠改弦易轍。這個取決於習近平本人,如果
習近平本人不改變他的強硬立場的話,王毅和外交官無能為力,而中美關係也不可能取得
任何實質性的改善。這就完全可能呈現當年美國跟蘇聯之間的冷戰狀態,就是一場全新的
新冷戰。美國跟中國之間的新冷戰。但是美國和盟國和自由世界跟中國之間的新冷戰。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