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柬埔寨須重啟民主進程 避免步緬甸遭國際孤立後塵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15736
新聞引據:採訪、The Diplomat、The National
撰稿編輯:張子清
柬埔寨剛剛慶祝1991年巴黎和平協定(Paris Peace Agreements)簽署30週年,這項協定為
結束柬埔寨長期內戰鋪路,並開啟柬埔寨走向民主自由大道。然而分析指出,柬埔寨或許
已終結內戰動亂,但是並未走入民主體制,並指柬埔寨必須重新啟動民主進程,以避免遭
遇類似緬甸的國際孤立。
巴黎和平協定 終結內戰但未見落實民主
每年的10月23日是柬埔寨的公共假日,以紀念1991年具里程碑意義的巴黎和平協定,這項
協定不僅是聯合國在冷戰後,首度在某個國家部署維持和平部隊,並為重建柬埔寨設下兩
大目標,分別為結束數十年造成數百萬人死亡的內戰,以及建立自由民主國家。然而30年
過去,柬埔寨結束內戰的目標早已實現,並享有多年和平,但是建立民主體制似乎仍有待
努力。
巴黎和平協定規定柬埔寨必須舉行自由、公正和競爭性的選舉,但是在聯合國於1993 年
在柬埔寨籌辦第一次選舉後,金邊當局之後的選舉制度的運作,從未讓中立的觀察員完全
滿意,全國選舉委員會似乎處於執政近40年的總理洪森(Hun Sen)領導的柬埔寨人民黨
(CPP)控制之下。
到了2017年,柬埔寨的民主進程出現重大變化,最高法院解散具影響力的主要反對黨「柬
埔寨救國黨」(CNRP),接著在2018年,柬埔寨人民黨贏得國會全部125個席位,柬埔寨被
批評已成為「一黨專制國家」。
柬埔寨從未有過真正民主
對於柬埔寨的民主大幅倒退,許多人形容洪森對反對派的大規模鎮壓,是柬埔寨民主之死
(the death of democracy),然而專門報導政治、人權與東南亞議題的記者納切森(And-
rew Nachemson)在英語線上時事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撰文指出,更準確地說,
這只是柬埔寨脫掉一層民主薄薄的外衣,在洪森過去30多年的統治下,民主從未在柬埔寨
生根發芽過。
此外,馬來西亞戰略及國際研究所(Institute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
es)高級研究員拜恩斯(Sholto Byrnes)在阿布達比「國民報」(The National)撰文分析,
柬埔寨雖然在過去數十年間,許多方面似乎確實走在巴黎和平協定的軌道上,例如英文媒
體是自由的,公民社會蓬勃發展,選舉也競爭激烈,但是期望柬埔寨成為模範的自由民主
國家,就未免太過天真。
打壓異己 人權問題備受關注
除了民主選舉問題,柬埔寨為人詬病的還有人權,被關押在柬埔寨監獄的政治犯人滿為患
,洪森政府打壓反對黨領袖不遺餘力,例如柬埔寨救國黨兩位創黨元老山嵐西(Sam
Rainsy)和根索卡(Kem Sokha)都被控叛國罪,一位流亡海外,另一位被捕入獄。金邊當局
也持續騷擾記者,甚至將異議記者抓進監獄,引起國際對柬埔寨人權的關切。
面對這個問題,聯合國於今年3月任命泰國律師蒙丹蓬(Vitit Muntarbhorn)為柬埔寨人權
狀况特別報告員,他除了向洪森政府強調捍衛人權的重要性之外,也於10月告訴洪森,「
停止施行嚴厲的法律,並展開司法改革」,結束對政治異議人士的打壓與拘禁,並恢復反
對黨成員的政治權利,推動和解及分享權力。
柬埔寨因為國內的民主選舉及人權問題受到歐盟及美國的制裁,歐盟取消柬埔寨部份商品
出口到歐盟國會的優惠待遇,受到西方孤立。
緬甸為前車之鑑 柬埔寨應重啟民主進程
柬埔寨走向專制與無視人權,令人聯想到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另一個會員國緬甸,自2
月軍事政變後,緬甸因為踐踏民主與血腥鎮壓民主抗議人士而遭到西方制裁,甚至東協破
天荒決定不邀請緬甸軍政府領袖敏昂萊(Min Aung Hlaing)出席10月的東協高峰會。東協
對緬甸的制裁標誌著東協與過去數十年來的不干涉政策分道揚鑣。
未來東協是否根據緬甸的例子,對於未符合民主與人權標準的會員國,採取更為積極的干
涉政策,將是觀察東協政策更迭的重要指標之一。
對此,前泰國外交部長卡席特(Kasit Piromya)11月1日在外交家雜誌撰文分析,認為東協
正在測試其不干涉政策的侷限性,呼籲柬埔寨採取更具建設性的作法,肩負起法律上必須
善盡的民主規範,否則不排除柬埔寨未來可能加入緬甸行列,面對國際的孤立。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