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俄羅斯入侵滿半年 烏克蘭紀念獨立31年

作者: laptic (無明)   2022-08-28 14:49:05
標題:抗俄半年烏軍堅守 西方軍援改寫戰局
來源:明報新聞網
https://is.gd/7zsAvI
https://is.gd/4AhAKK
https://is.gd/yTmZJk
https://is.gd/XDEV1W
https://i.imgur.com/hLC54M0.jpg
08月24日是俄軍侵烏半周年,在以軍演名義囤兵烏克蘭東部和北部邊境數周後,俄羅斯總
統普京今年02月24日下令對烏東頓巴斯地區展開「特別軍事行動」,但俄軍隨即從兵分四
路入侵全境,普京更宣稱要將烏克蘭「去軍事化」和「去納粹化」。戰前華府警告被指未
受烏克蘭澤連斯基政府和歐洲盟友的足夠重視,但從俄軍侵烏之初,美國為首的各北約成
員國向烏克蘭提供大量的情報和軍事援助,扭轉戰場局勢,令烏克蘭未如俄方所料一擊即
潰,抵擋半年後近期更隱現反攻氣勢。
明報國際組
《華盛頓郵報》最近發表一系列有關俄軍侵烏前後的調查報道,顯示去年夏季起,拜登政
府已據情報開始懷疑俄方有開戰意圖,到10月更已成功預判俄軍出兵路線,早早向烏克蘭
和主要歐洲盟友示警,但當時除英國外皆反應冷淡——法國和德國堅信仍有外交解決途徑
,澤連斯基政府則因美方顧慮泄密,到戰前數天才獲分享詳盡情報內容,故對美方警告一
直半信半疑,更傾向擔憂渲染戰爭氣氛反會令烏克蘭經濟未戰先潰。華府同時提前規劃如
何在戰爭開始後迅速軍援烏克蘭而毋須美軍直接介入,並促使法、德預先合作擬訂制裁莫
斯科的方案。
另一邊廂,據《華郵》報道,俄羅斯負責侵烏規劃的安全情報局(FSB)對可迅速控制基
輔和扶植親俄政權滿懷信心,事實證明該情報機構對烏方抵抗意志完全誤判。
【侵烏之初】標槍旗手破俄戰車 烏軍贏基輔保衛戰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整理,俄軍在開戰之初兵分4路:東部軍區領銜從
白俄羅斯推往烏克蘭首都基輔、中部軍區領銜從俄羅斯本土西進基輔、西部軍區領銜攻擊
東部的哈爾科夫和頓巴斯地區,以及南部軍區領銜從克里米亞向烏南重鎮敖德薩、扎波羅
熱和馬里烏波爾分頭出擊。其中澤連斯基身處的基輔受俄軍兩路夾擊,是戰事最初焦點所
在。
烏戰首天關鍵戰場是距離基輔市西北約20公里的戈斯托梅利軍事機場,俄軍派空降部隊試
圖佔領卻失敗,無法利用長跑道迅速投放增援部隊。同日俄軍兩度突襲基輔的總統府,意
圖刺殺澤連斯基,但皆被烏軍擋住。澤連斯基翌晚更走出總統府外拍片,留下「我們都在
這裏,我們都在基輔,我們正在保衛烏克蘭」的名句振奮民心。
出師不利的俄軍仍試圖包圍基輔,但不敵烏軍強烈抵抗,3月中旬起攻勢停滯甚至面臨反
攻,到3月29日宣布「大幅減少」基輔外圍軍事活動。烏方4月2日宣布重新控制整個基輔
州,並揭露「布查大屠殺」震驚西方,但俄方拒認涉案。
北約各成員國的武器援助和以美國為主的詳盡情報分享,對烏軍打贏基輔保衛戰至為關鍵
。其中美、英分別提供的「標槍」和NLAW導彈,屢屢重創俄方主力戰車部隊,烏方早年從
土耳其購入的「旗手-TB2」軍用無人機,則有效搜索和攻擊敵軍後方的關鍵目標,為烏軍
的游擊戰術帶來重大優勢。
【黑海激戰】馬里烏波爾圍城 苦戰82天後失守
對比基輔的捷報頻傳,烏軍在黑海及其北支亞速海沿岸的作戰則不太順利。一些相對次要
的城鎮如梅利托波爾和別爾江斯克早已失守,到烏戰第8天的3月2日,鄰近克里米亞的赫
爾松成為首個被俄軍攻陷的烏方戰略重鎮,兩天後輪到位於第聶伯河沿岸的扎波羅熱核電
站被佔領。但最重要的黑海大城市如敖德薩和尼古拉耶夫,迄今未曾脫離烏方控制。
烏南戰線此後聚焦於亞速海港口工業要塞馬里烏波爾,烏軍由開戰首天起抵抗,延至4月
中旬退守「最後堡壘」亞速鋼鐵廠(Azovstal)。久攻不下約一周後,普京4月21日下令
改以包圍為主,令包括被俄方指控為新納粹的「亞速營」等廠內烏軍部隊瀕臨彈盡糧絕。
馬里烏波爾圍城戰持續82天,亞速廠守軍在5月16日烏俄達成協議後撤出及被俄軍俘虜。
這意味俄羅斯在開戰近3個月後,終打通本土通往克里米亞的「陸橋」,但亞速營指揮官
撤出前主張,他們成功在馬里烏波爾牽制俄軍,為烏軍爭取到重新整編、訓練新兵和接收
西方軍援的時間。
烏軍在這戰場另有其他斬獲,包括4月14日以導彈擊沉俄軍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
【頓巴斯攻勢】俄火力數量壓制 全取盧甘斯克州
烏東戰線方面,東北部的全國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在3月戰况最為激烈,俄軍4月後攻勢放
緩,烏軍5月開始反攻並解圍,同時收復一些鄰近城鎮。
在進攻基輔和哈爾科夫不順下,俄軍4月和6月兩度撤換前線主帥,主力轉戰頓巴斯(盧甘
斯克和頓涅茨克兩州)。戰前親俄分離主義武裝已控制這地區不少範圍(包括兩州同名首
府),原先跟其對峙的烏軍在俄軍入侵後被迫一再後撤。
頓巴斯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對俄軍重型較長程火力優勢更為有利。在游擊戰優勢不再下,烏
克蘭焦急呼籲西方提供反制武器,但西方遲疑未決,拜登延至6月1日才宣布向烏軍供應「
海馬斯」(HIMARS)高機動性火箭炮系統,歐洲多國此後跟進行動。
然而,俄軍此時已憑火力數量的巨大優勢佔據上風,到5月下旬,烏軍在盧甘斯克州只餘
北頓涅茨克和利西昌斯克。計及運送和訓練使用的時間,到西方新武器數周後實戰上陣時
,烏軍已被迫放棄這對由河分隔的相鄰城市。
【烏軍反擊】美援海馬斯發威 俄補給線頻受襲
俄軍7月初宣布全取盧甘斯克州後稍事休整,但到下半月重展攻勢時,烏軍新獲的海馬斯
和M777榴彈炮等較遠程武器系統已全面投入戰場,重新扭轉軍事平衡。
海馬斯等西方武器以靈活度和準確度見長,前者增加武器生存率,後者扳回火力弱勢。據
前線烏軍士兵向BBC所稱,西方武器準確度更高,火力質量上的進步變相大幅收窄俄軍在
數量上的優勢。
烏軍以海馬斯等攻擊俄軍在大後方的指揮哨站、火藥庫及其他後勤樞紐(例如橋樑),以
重創補給線為目標。有美國國防部官員7月22日向傳媒透露,美國情報部門估算,烏軍已
用海馬斯炸毁俄方過百個「高價值」目標。美方一再「加碼」後,目前投入戰場的海馬斯
最少有20組。俄方拒認受重創,更稱曾炸毁數組海馬斯,但被美、烏否認。
烏軍7月底起更調整策略,開始攻擊2014年被俄軍吞併的克里米亞,而且不限遠程攻擊,
還包括出動特種部隊炸毁俄方空軍基地。
澤連斯基亦改變態度,不再只要求退回戰前控制範圍(即不堅持重奪克里米亞),本月初
宣稱此戰「起始於克里米亞,必須在克里米亞結束」。但《紐約時報》指出,烏軍迄今進
展只限於拖慢俄軍推進,尚未有重大領土突破。烏克蘭防長列茲尼科夫承認,烏軍需獲一
百組海馬斯才足以收復失土。另外,俄軍佔領的扎波羅熱核電站近期頻傳受到炮擊,觸發
核災風險,俄烏為此相互指摘。
【半年總結】烏專家:西方援助關鍵 還需質與量升級
基輔智庫拉祖姆科夫中心外交關係與國際安全項目聯席主任梅爾尼克(Oleksiy Melnyk)
戰前曾接受本報訪問,坦言不預期西方直接派兵,指烏軍人力足夠,需要的是武器等軍援
。事隔半年再受訪,梅爾尼克對西方的情報和軍備援助表示認可,指那對烏克蘭的生存和
制止俄軍推進「貢獻良多」。
梅爾尼克坦言,俄羅斯在軍事和經濟規模上都是烏克蘭的10倍,而且烏方填補國防所需的
工業能力有限,國防工廠又持續受襲,故基輔「極其依賴」外國援助。但他強調如欲逐走
俄軍,「烏克蘭肯定需要在質和量上獲更強力的供應支援」。
談到總統澤連斯基,梅爾尼克則說:「他展現真正的政治家(statesman)風範——坦白
說,這對很多人來說是意想不到。」澤連斯基戰前支持度跌至約三成,到俄軍入侵後反彈
到九成以上。梅爾尼克指澤連斯基在戰爭最初的關鍵時期發揮絕對關鍵的作用,展現其個
人勇氣和領導力,「其部分成功關鍵在於展示身為主要溝通者的最佳技巧,同時沒有直接
干預軍隊事務」。
制裁「斷氣」鬥長命 歐俄決戰今冬關鍵
https://i.imgur.com/RahFPP2.jpg
因俄軍侵烏面對如同「歐洲版911」的衝擊後,歐洲多國迅速加入美國牽頭的對俄制裁行
列,但面臨俄羅斯以截斷天然氣供應作反擊。這也成為烏戰「另類戰場」:一方面,烏戰
迫使歐洲(尤其是德國)正視和嘗試降低對俄羅斯能源供應的高度依賴,問題是似難趕及
應付今冬能源需求高峰;另一方面,俄羅斯以各種手段暫時頂住西方制裁對該國經濟的即
時壓力,但專家預料制裁真正效果仍將在中長期浮現。換言之,這一戰場的勝負或取決於
莫斯科能否在經濟無法承受制裁之前,得以利用「能源牌」迫使歐洲先行讓步,關鍵節點
也許就是今年冬天。
明報記者 洪明超、周宏量
歐洲依賴深綁手腳 難擋俄打「能源牌」
烏克蘭危機並非一朝一夕,圍繞歐洲對俄能源依賴過度的爭議已有一段時間,從俄羅斯本
土取道波羅的海輸氣到德國北部的天然氣管道「北溪2號線」(Nord Stream II)便是問
題縮影。在俄軍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後,美國和烏克蘭等一直施壓要求停止興建,但德國
置若罔聞。直至烏戰今年一觸即發,柏林才漸改口風,並在俄方出兵兩天前宣布承認烏東
分離主義控制地區獨立後,叫停「北溪2號線」的營運認證審批。
即使「北溪2號線」從未投入使用,烏戰爆發之際,德國仍是數量上歐洲輸入最多俄羅斯
天然氣的國家,以比例計捷克和匈牙利更是接近100%天然氣來自俄羅斯。類似情况同樣在
俄對歐石油供應看到。這項弱點令歐盟推動石油和天然氣禁運等制裁手段受限,不得不作
出各種妥協,例如對個別難以快速「轉向」的小國給予寬限期。
俄羅斯明顯看到打「能源牌」反制歐洲的機會。俄羅斯隨時可用各種名義減少對歐洲的供
氣,例如「北溪1號線」管道輸德的天然氣總量一度以維修為由跌至零,即使7月下旬復工
,數天後又再下跌,目前只剩烏戰前水平不足兩成,導致價格提升至正常水平的4倍。
莫斯科還可試圖間接動搖歐洲政壇格局。以研究能源政治經濟學著稱的標普全球副主席耶
金(Daniel Yergin)本月初在《華爾街日報》的合撰投書指出,莫斯科的目標是抬高能
源價格,損及歐洲經濟,引發社會動盪,促使「受苦」選民改投不會支持烏克蘭的民粹主
義政黨,從而分化西方同盟。耶金與合撰文章的下屬分析,俄方戰略已開始奏效,意大利
便是例子——民粹政黨「五星運動」7月杯葛政府的抗通脹經濟紓困方案,促使撐烏總理
德拉吉請辭下台。
俄逼盧布結算樹威 制裁失血疑被低估
與此同時,俄羅斯則設法抵銷西方制裁對其經濟的衝擊,一方面以迫使歐洲能源商屈服接
受以盧布支付俄羅斯天然氣以至國內宏觀調控等手段,確保盧布匯率波動受控,另一方面
尋求加強非西方合作,例如寧願以折扣價將能源賣予中國和印度,以及尋求「去美元化」
,採用人民幣或其他本國貨幣來作國際結算。另外,路透社7月調查報道,西方對俄武器
生產巨頭的制裁仍有不足,例如對象仍不夠廣泛,執行上欠缺一致性。
華東師範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昕向本報稱,強制以盧布交易天然氣,突顯俄羅斯
作為國際石化能源、大宗商品、原材料和農產品重要「邊際供應者」(marginal suppli-
er)的市場權力:即使俄羅斯供應量佔整體國際供應比率並不高,但假如該國突然完全退
出市場,短期內對這些商品價格的影響也會龐大且急劇。
不過西方專家質疑,俄羅斯經濟實際上要比克宮所描繪的情况更差,而且制裁真正效果會
在中長期浮現。其一例子是耶魯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索嫩費爾德(Jeffrey Sonnenfeld)
領導的團隊在7月發表的研究報告,通過分析消費者數據以及俄羅斯國際貿易和貨運伙伴
公開的數據,確認俄羅斯面對大宗商品出口國地位受創、重要零部件等進口崩潰、人才和
企業流失等重大挑戰,強調只要西方繼續團結制裁,俄羅斯注定被世界「經濟遺忘」(
economic oblivion)。他與研究團隊成員另在《外交政策》網站撰文,剖析外界對俄羅
斯實際經濟情况的9迷思。
張昕也認為,俄羅斯經濟希望從中國等亞洲國家尋求進出口替補將受到挑戰,而且中國和
印度出於政治和軍事顧慮,短期內或難為俄補充西方制裁涉及的飛機零部件等重要戰略物
品。儘管中國官方數據指出,中俄今年頭7個月貿易總額按年增長29%,進口按年增長幅度
更高達48.8%,但莫斯科「轉向亞洲」的困境,在於運輸成本等長遠結構因素,例如增建
全新油氣管道網絡估計需時10年。另外,即使俄方以折扣價出售,金融數據公司Refini-
tiv統計,中國7月俄油進口總量仍跌至3個月來低位,這或顯示需求已飽和。
「不滿之冬」殺到 歐自救恐來遲
即使西方制裁實際上能夠長遠奏效,問題是在替代方案難以即時落實下,歐洲能否捱得過
這個冬天?歐洲的能源需求走勢屬季節性,反映冬季暖氣需求,故在春夏季須建立足夠儲
備。但在俄軍侵烏之初,歐洲天然氣儲備一度跌至僅儲備能力的26%,及後在各國努力下
回升,原有望在11月或之前達至撐過冬天的底線80%,但挪威天然氣田罷工和酷暑推高冷
氣需求下,儲備大計受到打擊。《經濟學人》便形容歐洲正面臨自身版本的「不滿之冬」

歐洲也有嘗試將目光放到液化天然氣,但除了美國似準備好增加供應外,其餘像卡塔爾和
加拿大等求助對象都似是「遠水難救近火」。
這迫使歐洲各國另尋出路。以德國為例,天然氣庫存已超過最高儲備量的67%,當局7月底
下令加快趕走11月前再提高到95%,但分析指即使去到100%,也只足夠填補往常2至3個月
的消耗量,不足以應付整個冬季需求高峰。柏林因此嘗試「開源節流」,既在8月初重啟
部分已停運的燃煤發電站填補需求空缺,甚至一度傳出考慮推遲淘汰核能(但暫被否決)
,又按隨歐盟建議,推動8月起未來8個月的能源需求逐步調低15%。
然而張昕認為,缺少俄羅斯油氣並不會完全令歐洲經濟社會運作陷入停頓,只是生活條件
不會如近年能源供應充足時般寬裕,他認為歐洲國家政府與民眾應追求「平穩度過」今冬

撐烏疲勞顯現 歐盟外長囑「戰略忍耐」
另一問題是,面對俄羅斯能源勒索,歐洲會否出現「援烏疲勞」?根據德國智庫基爾世界
經濟研究所(IfW Kiel)的統計,烏克蘭在7月2日至8月3日期間,只收到150億歐元(約
1172億港元)的援助,在這段時期「沒有歐洲大國(例如德國、法國和意大利)……作出
重大的新承諾」,惟幸承諾與真正兌現的落差比之前有所收窄,部分較早前承諾提供的援
助開始在這段時間交付。
歐盟外交及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較早前提醒歐盟公民在制裁俄羅斯上要保持「戰略忍
耐」,畢竟制裁「或需一段時間才能產生理想效果」。他周二接受法新社訪問時坦言,普
京看到「歐洲人的疲倦及對承擔撐烏後果的不情願」,但強調歐洲人「需要忍耐,將成本
在歐盟內部分散」。
侵烏損國力添依賴 俄中關係難再平等
俄軍侵烏暴露俄羅斯國力不如外界想像般強大,面對西方制裁封殺,俄羅斯比以往更有求
於中國,卻又面對國力(尤其是經濟實力)差距被中國進一步拋離的難題,已離開俄羅斯
的知名中俄關係專家陳寒士近期更指,因對華依賴增加,莫斯科未來勢成中國的「小伙伴
」。但接受本報專訪的其他專家對此有所保留,一人認為俄羅斯精英不可能接受附屬地位
,另一人則提醒即使盟友之間實力不平等,也不一定影響實際上戰略結盟的效果。
明報記者 周宏量、洪明超
在俄中的國力過去數十年此消彼長下,俄羅斯學術界愈來愈關注莫斯科能否跟北京維持平
等關係,甚至擔心淪為對方的「小伙伴」(junior partner,或稱下級伙伴)。俄羅斯駐
港總領事薩吉托夫去年接受本報專訪時則強調,在多極世界浮現下,中俄樹立了「平等伙
伴關係」(equal partnership)的榜樣。然而,侵烏戰爭對中俄關係的平等性帶來衝擊
。俄羅斯一方面在烏克蘭戰場損耗國力,另一方面跟西方「斷絕來往」,不得不轉而尋求
跟中國加強合作。
陳寒士:「伊朗加大版」 俄勢淪華「小伙伴」
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陳寒士(Alexander Gabuev)是研究中俄關係
的頂尖俄羅斯專家,但在俄軍侵烏後3月基於安全理由逃出國外。他上月接受《金融時報
》專訪時坦言,俄羅斯面臨淪為「歐亞大陸的巨大版伊朗」,即使仍能自給自足和發展武
器科技,但經濟和非軍事科技上只能閉關自守,在中俄關係上更「正處於逐漸成為小伙伴
的軌迹」。
陳寒士本月初在《外交事務》網站撰文再指出,西方分析家視中俄聯手挑戰國際秩序,但
事實上兩國「不是平等的關係」,「克宮對中國的依賴,會令俄羅斯變成中南海更大棋局
的有用工具,即北京跟華盛頓競爭的巨大資產」。
他認為,中俄關係在烏戰前已逐漸倒向中方,包括權力最高層的許多俄國官員,都擔憂在
未有同步改善與西方關係和加強俄國競爭力下,跟中國走近,最終會限制莫斯科的戰略自
主地位;但在烏戰後,俄羅斯不得不採納「勉強的務實主義」,未來很可能會對北京作出
一年前難以想像的讓步,例如容許中國在中俄天然氣管道談判取得有利的價格方案,甚至
接觸到俄方最精密武器及其設計等。
科羅廖夫:結盟無關強弱差距 烏戰反鞏固中俄合作
今年6月出書探討中俄戰略結盟(strategic alignment)關係的新南威爾士大學政治及國
際關係高級講師科羅廖夫(Alexander Korolev)跟陳寒士一樣,認為北京明瞭其對俄關
係,跟美國對華態度不掛鈎。但他坦言並不完全同意「小伙伴」的說法,更認為烏戰不但
未有削弱中俄戰略結盟(註:中國官方論述強調中俄不結盟,但科羅廖夫認為實際上不然
),反而對此有所鞏固。
科羅廖夫向本報稱,將俄羅斯說成「小伙伴」恐有以偏概全之虞。他解釋,如果說經濟規
模上是小伙伴,那是對的,但如果說軍事力量——尤其是核戰力、戰爭經驗、地緣政治影
響力以至實際行動的本錢與能力,那就不一定了。「鑑於缺乏先進軍事科技是中國超級大
國地位的最大弱點……俄羅斯仍是高科技武器主要出口國的這一點,絕對不能被低估。」
他續稱,更重要的是,俄羅斯作為「小伙伴」,對中俄戰略結盟而言不一定是壞事,因為
成員國的相對強弱並非同盟組成的決定性因素,而在最重要的軍事同盟中,成員國在相對
力量上都是不對稱的——以美國為例,其所有盟友都是不成比例地弱於美國,儘管如此,
這些同盟都非常有作用,而且盟友都不願意退出。
張昕:俄精英故有世界觀 不接納做別國附庸
華東師範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昕則認為,即使單純在經濟上,俄羅斯也不會成為
所謂的中國「附庸」。他向本報解釋,俄羅斯精英長久以來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都是不願
意相對於任何其他國家處於附屬關係,若非如此,也不會出現普京抗議北約東擴以至後來
的烏克蘭戰爭。
張昕續指,中俄兩國決策者皆清楚,不可能僅靠對方擺脫國際政經問題上的外部壓力,其
中莫斯科即使在目前艱難情况下,仍希望有空間透過加強跟其他國家的聯繫,來平衡對華
關係,例子除了土耳其,還有最近頻繁互動的印度。另外,早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導致
西方首波主要制裁後,莫斯科便已開始轉向亞洲,尤其尋求加強跟越南、新加坡和泰國等
東南亞國家的經貿關係。
烏戰後中方減提「沒有上限」論 專家:中俄關係指標 還看實際軍事合作
在俄軍侵烏前,西方傳媒開始關注中國官方就對俄關係「沒有止境、沒有禁區、沒有上限
」的定調,但在開戰後,中方表述似有降溫,令人關注北京是否在烏戰問題上跟莫斯科保
持一定距離。研究中俄關係的學者科羅廖夫認為,在美國堅持對中國展開新冷戰下,北京
即使對烏戰有微言,也別無選擇,需要俄羅斯作為平衡美國的實際盟友。他向本報表示,
中俄關係的真正指標應是雙方軍事合作的實際內容和領袖會晤頻密度。
翻查紀錄,中方提出類似論述,可追溯至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去年1月表示「中俄戰略合
作沒有止境,沒有禁區,沒有上限」。到今年2月4日中俄峰會的聯合聲明,再提到「兩國
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加強戰略協作不針對第三國,也不受第三國和國際形勢變
幻影響」——翌日,時任副外長樂玉成更指中俄關係「上不封頂,沒有終點站,只有加油
站」。
由「沒禁區合作」到「有底線」
但在2月24日俄軍侵烏後,中國外交信息明顯減少提及類似表述。中國駐美國大使秦剛3月
更在鳳凰衛視專訪增添「底線論」,他說:「中俄之間合作沒有禁區,但是也是有底線的
。這個底線就是《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是公認的國際法和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
」秦剛上月再指外界存在「誤會」,強調中俄不結盟,「不是盟友關係」。
這些表述變化令西方輿論關注北京是否就烏戰跟莫斯科保持距離,美媒Politico更指秦剛
最新說法是變相撤回「沒有上限」論。但主張當前中俄關係實際上是「戰略結盟」的科羅
廖夫不這麼認為,「北京對烏戰並不高興,卻也無法不理會俄羅斯」,關鍵在於美國壓力

中美互視對方國安最大威脅
科羅廖夫解釋,北京益發認知到「華府已無可逆轉地邁向在經濟和地理上實際圍堵中國的
戰略」——中國將美國的「亞洲再平衡」和「自由與開放的印太地區」戰略視為安全威脅
,更將最近AUKUS同盟(由澳洲、英國和美國組成)視為戰略威脅,而美國對台灣作出高
調售武和高層(例如佩洛西)到訪等強力支持,更對中美關係火上澆油,「中國看待美國
的方式,跟美國看待中國的方式一模一樣——即最大國家安全威脅」。
俄軍侵烏後,中國和近年獲西方拉攏的另一亞洲大國印度,都傾向迴避明確表態或參與制
裁,甚至趁低價購入俄方能源,但美國對此態度迥異,一方面以次級制裁威脅北京,另一
方面避免過度施壓新德里。科羅廖夫指美國從未批評「對莫斯科的支持並不下於中國」的
新德里,顯示美國尋求在中美關係上重建「冷戰2.0」,而非藉烏戰將中國從俄羅斯身邊
拉走。
美方圍堵成定局 無關北京撐俄
科羅廖夫坦言,從中國的角度看,美方批評無關中國撐俄與否,而是關乎圍堵中國,「那
中國為何要考慮譴責俄羅斯,不惜冒上損害中俄戰略結盟的風險?中國需要俄羅斯作為平
衡美國的有效盟友」。
被問到應從什麼指標觀察中俄關係,科羅廖夫認為以下兩點極為重要:(一)中俄軍事合
作的實際內容——即聯合軍演的數量和複雜程度、兩國軍隊定期會面的頻密度和具體內容
;(二)普京和習近平的經常會晤。他指普京新近宣布俄羅斯會協助中國建造導彈防衛早
期預警系統,便是雙邊結盟的強力指標;中國心照不宣地在烏戰支持俄羅斯,以及俄羅斯
在佩洛西訪台等關鍵議題上對中國的言語支持,也是戰略合作的重要指標。
中俄軍事合作密度深度成指標
自烏戰爆發後,中國仍有保持與俄對話和軍事合作,習近平和普京在2月25日(開戰翌日
)和6月15日兩度通電話。《華爾街日報》上周報道,習近平擬下月外訪參與上海合作組
織峰會,並跟普京會晤,但報道未排除習只以視像方式參與。
軍事合作上,其一最受矚目的是美國印太戰略重點「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5月在
日本舉行期間,中俄派出4架可攜核轟炸機以共同編隊方式繞行日本周邊,日媒質疑時機
是蓄意,但《日經亞洲》後來引述消息,指俄方原提議同時以軍艦繞近日本,因中方猶豫
而未實行。另外,北京已宣布解放軍將派員參與俄羅斯下周二(30日)起舉行的「東方
-2022」聯合軍演(印度亦會參與),但強調「與當前國際與地區局勢無關」。
俄青年:不感黑白分明 但侵烏絕非正當
來自莫斯科市郊地區的卡爾波娃(Alyona Karpova,化名)在俄軍侵烏前已到外地工作,
她在戰爭之初曾告訴記者,自己反對這場戰爭。事隔半年,她依舊反對這場戰爭,自言一
直嘗試理解兩派陣營的論點,認為俄烏之間並非完全黑白分明,但她強調箇中可議之處不
會令俄軍開戰理由變得正當。
看開戰後果顯世代差異
烏東頓巴斯地區傳統上是俄語裔地區,不少人都會到俄羅斯留學,卡爾波娃也有一些朋友
來自這地區,但他們對俄軍入侵的看法也是迥異。她指一名烏東故鄉小鎮被俄軍佔領的朋
友現在「超級反俄」,一直警告倘若烏軍戰敗,俄羅斯就會侵略其他國家;她認為這位朋
友說得太誇張,但她可以理解,不會跟其爭論。她表示也不會認為烏克蘭一切都是正確,
像另一名由盧甘斯克州搬到莫斯科的友人告知,在烏戰之前,烏軍也有轟炸他們的家園。
不過,卡爾波娃強調,普京對烏克蘭的說法是「廢話」,指他根本不承認烏克蘭是一個國
家,可是「民眾接受這套說法」。她認為烏克蘭有權獨立,但普京認為那只是俄羅斯人需
要奪回的失土。
俄人「仍想認為俄是好國家」
回想開戰之初,卡爾波娃坦言許多俄羅斯人都認為這場仗不會打很久,但隨着戰事愈拖愈
久,對此疲勞的人們開始「習以為常」。但她指民眾觀感也有世代差異,她自己的世代都
感到緊張,擔心制裁對經濟的影響,但她的父母則不然。她指許多俄羅斯人都只過着簡單
生活,甚至不會到居住地以外的俄羅斯地方旅行,像她四處旅行和在外工作只是少數,「
旅行改變了我許多,我開始思考不同之處」。
卡爾波娃認為,不少俄羅斯人心理上存在防衛機制,「他們沒其他地方可去,仍希望抱持
一些希望,仍想認為俄羅斯是個好國家」。她自言仍愛這個國家,但對它感到某種沮喪。
中東盟友拒「聽話」 美國堵俄面臨缺口
俄軍侵烏帶來衝擊不止限於歐洲,中東是其一受到戰爭餘波影響的地區,黑海糧食運輸受
阻在區內引發糧食安全危機,催使全球糧價飈升。然而,中東大國也在這場俄羅斯與西方
的地緣角力中看到謀取戰略利益的機會,例如土耳其變成俄烏之間的調停者,阿聯酋成為
更多俄資的避風港,沙特阿拉伯得以擺脫異見記者命案引發的外交抵制。但對美國來說,
這些「不聽話」的區內傳統盟友正為其制裁圍堵俄羅斯的佈局造成缺口,例如土耳其阻攔
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之路,並跟阿聯酋成為西方對俄制裁的潛在漏洞,阿聯酋還與沙特拒
絕華府的石油增產要求,變相削弱西方對俄能源禁運的本錢。
明報記者 周宏量
土耳其調解俄烏建功 擋北約擴員惹爭議
土耳其是烏戰以來其一最活躍的非西方國家,周旋於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發揮調解角色
,代表作是跟聯合國合作,成功說服烏、俄上月22日在伊斯坦布爾簽署《黑海穀物倡議》
,暫時恢復自俄軍封鎖黑海後中斷的烏克蘭糧食出口。
但對美國而言,土耳其卻令其頭痛不已。最大煩惱自然是瑞典和芬蘭申請加入北約一事,
外界原認為在歐美支持下將順利推進,但安卡拉以瑞典和芬蘭包庇庫爾德族「恐怖分子」
為由阻撓,打亂華府算盤。儘管在各方斡旋下,土耳其終在6月底北約峰會前夕轉軚開綠
燈,但此後仍一再以瑞、芬未履行備忘錄為由,威脅凍結兩國申入北約的程序。
儘管土耳其在烏克蘭問題上並非事事順從俄羅斯(例如持續向烏克蘭支援供應對抗俄軍的
無人機,埃爾多安本周更公開表明支持克里米亞回歸烏克蘭),但透過上述調解角色,安
卡拉成功提升跟莫斯科的雙邊關係,進一步令美國警覺。本月初俄土峰會後,埃爾多安不
諱言已跟俄方達成部分天然氣交易以盧布結算的協議,同時商討增加金融合作,加深華府
憂慮土耳其或成為俄羅斯突破西方制裁壓力的缺口。美國副財長阿德耶莫(Wally
Adeyemo)上周五為此向土耳其副財長施壓,到周一再致函土耳其兩大商會,警告土商如
跟受制裁的俄羅斯人合作,將面臨次級制裁風險。
阿聯酋成俄資避風港 質疑美霸權難再
在制裁漏洞問題上,美官員向《華爾街日報》坦言,阿聯酋是另一華府關注所在——阿德
耶莫6月旨在確保對俄制裁成效的中東之行,土耳其和阿聯酋便是兩大目的地。自俄軍侵
烏後,阿聯酋進一步加強作為俄羅斯資金和資產(例如私人飛機)避風港的角色,惹來西
方質疑,阿聯酋官員解釋,那些資金和資產的來源是許多目前未受制裁的俄羅斯人。
然而,令美國更為憂慮的是烏戰突顯中東政治格局出現的裂痕。阿聯酋與傳統盟友兼地區
領袖沙特阿拉伯近年銳意拓展跟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被視為尋求美國逐漸撤出中東後的
戰略對沖。在俄軍侵烏前後的能源價格飈升危機,美國原盼中東盟友出手相助平穩油價,
但《華爾街日報》3月揭發,沙特和阿聯酋領袖當時一再拒跟美總統拜登通電話,避談石
油增產,卻又跟俄總統普京通電話。
阿聯酋總統外交顧問加爾加希(Anwar Gargash)4月更公開宣稱,該國正重新評估各項同
盟關係,指烏戰證明國際秩序不再是美國獨大的單極世界,甚至質疑美元在全球經濟霸權
能否維持。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本月初訪台時,身為美國盟友的阿聯酋公開支持中國,
質疑此行「挑釁性」。
有求於沙特增產 拜登遭遇人權尷尬
最令拜登政府尷尬的是另一美國盟友沙特阿拉伯。因異見記者卡舒吉被殺案,拜登政府原
對被指是幕後黑手的沙特王儲穆罕默德作出抵制。但在油價飈升推高國內通脹,向來強調
民主對抗專制的拜登被迫妥協,7月出訪沙特「重置」雙邊關係,惹來摒棄人權關注的爭
議。拜登為此投書《華盛頓郵報》辯解,強調他要將美國置於「在競爭中勝過中國的最佳
位置」。然而,他抵埗後跟穆罕默德「碰拳」打招呼的相片公開後,反惹更大爭議。
即使如此,利雅得最終也未鬆口,令拜登「求油」之旅空手而歸,穆罕默德更在卡舒吉問
題上反唇相稽,「提醒」美方也在伊拉克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囚)等事情上犯錯。此外,
拜登甫離開中東,阿聯酋便宣布以洗黑錢罪名囚禁曾任卡舒吉律師的美國公民加富爾。
專家:對美主次易位 中東國逆向取利
研究阿拉伯世界政治的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哈米德(Shadi Hamid)直言,
沙特和阿聯酋的做法是蓄意令美國尷尬,也是典型的專制統治者測試美國底線,「結果發
現這些界限不存在」。
哈米德在其《大西洋》雜誌專欄指出,這種權力平衡的反轉不能低估,儘管理論上美國(
至少目前)是超級大國,沙特和阿聯酋是所謂的從屬國——換言之,它們的安全和生存依
賴美國的力量,即「他們需要我們(美國)多於我們需要他們」。但哈米德坦言,若從拜
登中東行前後事態看,美國看起來更像是向超級大國朝貢的小伙伴。
他認為拜登的遭遇不是偶然,另一位美國總統奧巴馬任內促成對沙特軍售的歷史性升級,
卻在2016年出訪沙特時受冷遇,「有些分析家提出的『逆向取利』(reverse leverage)
,或許更能準確定義美國跟阿拉伯專制統治者的關係性質」。他解釋,美國對海灣國家的
軍事支持很少設條件,海灣國家卻將這些援助視為理所當然,將其當成應得權利。
美學者:中東國無力議價 華難代美地位
土耳其、阿聯酋和沙特阿拉伯等在俄軍侵烏及其相關議題上的表現,令人質疑美國對中東
盟友的掌控能力。然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東歷史專家格爾文(James L. Gelvin)
向本報表示,中東在華府面前實際上沒有議價能力,諸如沙特和以色列等倘跌入跟伊朗有
關的困境,他們還是會向美國求助。對於阿聯酋等嘗試拉攏中國的舉措,格爾文強調中國
無法真正取代美國的地區霸權地位,最多只是繼續「坐順風車」。
格爾文認為,中東目前的局勢發展,還是自奧巴馬時代起對華政策開始取代中東政策作為
美國外交重心的餘緒,令區內出現權力真空,惹來沙特、土耳其和伊朗競逐主導地區秩序
。但他強調中東在華府前沒真正的議價能力,「要評估誰更需要誰,有些東西要考慮:烏
克蘭在西方幫助和中東鄙視下,本身(抗俄)表現不俗……現在,若利雅得和耶路撒冷跟
伊朗陷入困境,你認為他們將會聯絡誰?」
華不願捲入地區紛爭難「稱霸」
外界關注在美國相對退出中東下,區內國家(例如阿聯酋)也會嘗試拉攏北京,甚至中國
會主動爭取介入,以填補權力真空,甚至取代美國成為中東霸權。但格爾文認為,中國不
會做得到,皆因中國雖然依賴中東石油和市場,但似乎不願捲入地區紛爭(例如伊朗與沙
特等海灣國家的恩怨),缺乏當霸權的應有條件。他指出,當中國可在現有安全網絡和有
效運作的全球經濟系統下得益,就沒理由去承擔霸權的責任,「諷刺的是,中國在當代中
東發揮的作用,或跟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相似:美國企業前來主導全球石油貿
易,但其他國家(英國和法國)則付出作為霸權的代價」。
東南亞諸國避選邊站 「反映美影響力降」
除了中東之外,美國在其他非西方地區也遇上爭取支持制裁俄羅斯的阻力,作為其印太佈
局重點的東南亞是其中之一。除了新加坡出於既有的主權和領土原則加入制裁,以及印尼
作為二十國集團峰會東道主發揮調解作用外,其他東南亞國家傾向對烏克蘭問題保持低調
。研究俄羅斯對亞洲關係的學者向本報表示,這反映美國影響力下降,東南亞國家也從未
全盤接受西方的烏戰論述。但從貿易和軍售數字看,西方制裁確對俄羅斯在東南亞的經營
帶來不少打擊,這點或因烏戰進一步放大。
在烏戰第七天的聯合國大會投票上,東南亞11國有9個對譴責俄方侵略及呼籲和平的決議
案中投下贊成票,僅有兩個投棄權票的國家越南和老撾,都是傳統上的俄羅斯伙伴,至於
緬甸名義上是由反對軍方政變的前朝駐聯合國大使代表覺莫吞投贊成票,但軍政府的真正
立場是支持莫斯科。儘管如此,東南亞各國在烏克蘭問題上,大多迴避表達明確立場。
星強調捍衛原則 不代表親美
以新加坡為例,儘管該國罕有加入制裁俄羅斯的行列,卻又一直強調這並非選邊站,而是
捍衛原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周日在演說重申,譴責莫斯科不代表立場親美,也不是要跟
俄方作對,但星洲必須堅定立場和捍衛原則,因為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關乎作為
小國的新加坡之生存。他又指摘網上有不少信息想左右新加坡民眾的立場,反美、反西方
或反俄、反中的都有。
作為美國條約盟友的菲律賓,則被指立場反覆,馬尼拉強調在俄烏問題上中立,即使由小
馬可斯取代杜特爾特繼任總統,也未有改變,但偶有發出對華府示好的信號——駐美大使
羅慕德斯3月表示,倘若烏克蘭的戰火外溢到亞洲,菲方準備好向美方開放設施,而小馬
可斯政府8月初則以美方潛在制裁為由,叫停對俄軍事直升機採購。泰國和馬來西亞則同
樣自稱中立,在俄軍侵烏上一直保持低調。
印尼充當俄烏斡旋者
印尼則意外成為東南亞在俄軍侵烏問題上的最高調國家。從社交平台留言看,印尼民間撐
俄聲音高漲,但政府則小心翼翼。其一契機是本年度二十國集團(G20)峰會11月會在峇
里舉行,身為東道主的印尼總統佐科(Joko Widodo)面對西方施壓阻止俄羅斯總統普京
與會,成功化困境為機會,充當俄烏之間其一斡旋者,成為少有同時曾訪問俄羅斯和烏克
蘭的國際領袖。
東南亞在俄軍侵烏上立場曖昧,研究俄羅斯對亞洲政策的新南威爾士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
高級講師科羅廖夫(Alexander Korolev)看來,這反映美國在全球影響力的下降。他向
本報解釋,東南亞小國不想公開表態,是因為不肯定美國對區內的安全承諾,它們拒絕譴
責俄羅斯代表烏戰對世上一些重要地區來說,並非看起來那麼簡單,「東南亞國家並不完
全認同美國以至整個西方所展示的論述」。他直言,美國入侵其他國家的名單也頗長,東
南亞國家對此深知肚明,「基於烏克蘭情况的嚴重性,它們不支持俄羅斯是可以理解,但
它們也未準備好公開譴責俄羅斯,以免損害跟俄方的未來合作」。
但從數字看,俄羅斯未必可以感到安穩。俄羅斯戰前是東盟第九大貿易伙伴,同時位居區
內最大武器供應國多年,跟區內多國都有交易,其中越南和緬甸(軍政府)更是主要買家
。自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招致西方制裁後,俄羅斯與東盟的貿易額由2014年高峰的230億
美元,跌至2020年的150億美元;國防出口總額同樣一直下降,由2014年的12億美元跌至
去年的僅8900萬美元,連身為區內最大武器賣家的地位也被美國和中國超越。在侵烏招至
西方更嚴厲制裁,以及烏戰前線武器折損導致對外武器供貨能力受損下,莫斯科在東南亞
的經營有付諸流水之虞。
───────────────────────────────────────
烏核電站火警 曾斷連電網「險釀核災」 俄烏續互責 IAEA總幹事要求月內視察:不能再

https://is.gd/LkJzjU
https://i.imgur.com/QutfiAM.jpg
【明報專訊】
烏克蘭扎波羅熱核電站附近發生火警,導致核電站周四(25日)與烏克蘭國家電網連接一
度切斷,是該核電站首次與國家電網完全脫離,到昨天才恢復連接。烏總統澤連斯基指世
界險些遭受一場輻射事故,指俄軍炮擊引發火災。莫斯科任命的當地官員則指摘烏軍行動
導致停電。國際原子能機構稱總幹事格羅西指,核電站本身及其附近每天都有新事故,不
能再浪費時間,尋求本月底前率團視察核電站。
烏總統:幸有後備電力 斥俄置歐洲於險境
位於烏克蘭南部的扎波羅熱核電站是歐洲最大核電站,3月初起被入侵的俄軍佔據。營運
該核電站的烏克蘭國營能源公司Energoatom周四證實,扎波羅熱核電站附近一處燃煤發電
廠的灰坑起火,影響最後兩道連接反應堆的供電,並令核電站兩度與烏克蘭國家電網中斷
連接。核電站另外3條電線已因戰事癱瘓。Energoatom此前稱,斷電期間核電站依靠僅餘
一條連接常規動力廠房的後備電纜支撐,到昨日再確認核電站與國家電網的連接已恢復。
澤連斯基周四晚在演說中稱,幸而後備柴油發電機仍有運作,令世界倖免於一次核輻射事
故,譴責俄羅斯「將烏克蘭和所有歐洲人置於與輻射災難只差一步的險境」。他呼籲國際
原子能機構(IAEA)與其他國際團體施壓俄軍盡快離開核電站範圍。
俄佔區首長:停電短時間 烏軍攻擊所致
由俄方任命的扎波羅熱州州長巴利特斯基(Yevgeny Balitsky)表示,當地一度短時間停
電後已恢復供電。他稱輸電線損毀是烏軍攻擊造成。
IAEA總幹事格羅西(Rafael Mariano Grossi)周四表示,俄烏雙方已同意組織派團視察
核電站,就如何進入核電站的談判取得進展。他指現况「刻不容緩」,期望數日內親自帶
隊到當地。
衛報:俄擬斷連電網方案 添爐芯熔毁風險
正當外界擔心扎波羅熱核電站附近近期頻遭炮轟恐引發核災之際,《衛報》周三引述Ene-
rgoatom負責人科京(Petro Kotin)稱,俄國工程師已經制定開關藍圖,準備在最壞情況
下切斷核電站的烏克蘭電力供應,「他們把(計劃)告知廠區工人,廠區工人再透露給我
們,而此計劃的先決條件為,連接扎波羅熱核電廠與烏克蘭系統所有線路均嚴重受損」。
科京擔心,核電站供電情况已經嚴峻,4條主要電線中有3條因戰爭破損,另3條連接常規
動力廠房的後備電線亦已有兩條癱瘓,假如俄方切斷核電站與烏克蘭國家電網的連接,進
行轉駁期間處理不當,冷卻系統停運時間過長,可能會觸發反應堆爐芯熔毀,導致核輻射
外泄事故,其間工作人員只有90分鐘時間進行修復。科京又稱俄軍正故意針對連接核電站
的電線發動攻擊,憂上述情况將成現實。
(衛報、法新社、路透社)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