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推特上的中國:西方應該阻止中國的經濟增長嗎?觀察人士意見不一
新聞來源: (發文須填寫新聞網站名稱與連結,供板友分辨)
https://is.gd/vlPhoR
https://is.gd/EzmD10
上海陸家嘴金融區因疫情爆發而空蕩蕩。(2022年12月19日)
華盛頓 —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員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日前撰寫評論
文章呼籲西方政策制定者們不要把削弱中國經濟力量作為主要目標。這篇文章引起了推特
上中國觀察圈內專家的討論,不少人支援拉赫曼的論點,也包括中國官媒記者和外交官。
但也有觀察人士指出,中國自身體制才是其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
在美國總統拜登等西方國家領導人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的當下,拉赫曼表示不少西方政策
制定者和評論人士希望中國的經濟惡化。但他指出,作為世界經濟體系重要部分的中國一
旦出現經濟衰退,世界經濟也會因此受到傷害。
他問道:“你可以接受讓14億多中國人—其中很多人依然貧窮—變得更加貧窮嗎?來自中
國的需求和投資對非洲和美洲國家來說至關重要,你想讓他們也變得更加貧窮嗎?”
因此,拉赫曼認為,西方將對華政策的重心應該放在防止中國在軍事和貿易上威脅別國,
而不是阻撓中國變得更加富裕。
“與其試圖讓中國更窮或是阻撓其發展,西方的政策應該聚焦在國際環境上。中國正在當
前的環境中變得更加富裕和強大,” 拉赫曼寫道,“目標應該是塑造一個世界秩序,使
其對中國推行侵略性政策的吸引力降低。”
布魯金斯學會中國和亞洲學者何瑞恩(Ryan Hass)贊同這篇文章的主旨。他的推文說,
“拉赫曼的文章是一個對西方政策制定者有用的提醒,他們應該清楚他們的挑戰是應對中
國的不斷崛起,而不是追求阻止其未來經濟增長這種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東亞經濟分析員畢儒博(Bill Bikales)也稱這是一篇“思考縝密且重
要”的評論文章。他舉例說,蒙古就處在一個既依賴中國又懼怕中國的境地。“蒙古需要
一個經濟和政治都穩定的中國,但也處在當下中國體制可能產生影響的威脅之下。”
人權觀察中國部高級研究員王亞秋總體上贊同拉赫曼的論點,但也指出當中的困難之處:
“一個完全被孤立的中國對世界是危險的,所以應採取的戰略應該是阻止中國利用它的經
濟力量來做壞事。然而,如何做到這一點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考慮到中共用經濟籌碼服
務政治的能力。”
美國知名中國觀察人士、Silvercrest資產管理公司的美國首席策略師、哥倫比亞大學國
際公共事務學院兼職教授程致宇(Patrick Chovanec)表示,自己的個人經歷印證了拉赫
曼的擔憂。他的推文寫道,“‘我們希望中國失敗嗎?那是我們現在的政策嗎?’ 幾年
前我在一場經濟政策制定者的會議上問過這個問題,現場的尷尬寂靜讓人震耳欲聾。”
程致宇表示,2018年之前,美國政策制定者們好奇的是如何鼓勵中國採取更多的經濟改革
以緩解其可能的經濟不穩定。而2018年之後,他們詢問的重點變成了如何延緩中國的發展
並加劇其經濟穩定。
拉赫曼的這篇文章自然也得到了代表中國官方立場人士的關注。英文的中國官媒《中國日
報》(China Daily)歐洲部總編陳衛華稱,“當你一生最大的目標是破壞中國經濟增長的
時候,你有很大的精神問題。”
中國駐印度加爾各答總領事查立友則表示,“歐洲和北美的資本是時候放棄以西方為中心
的思考方式和行動了。”
但也有人認為拉赫曼的文章並沒有談到真正的重點。
獨立經濟學者、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研究員喬治·馬格努斯(George Magnus)認為,“問
題並不是如果中國的年增長率達到百分之3或5是不是更好,而是一個列寧主義國家能否達
到這種吉迪恩所總結的增長。。。這裡的問題並不是我們是否希望中國增長多少,而是它
能否在政治上進行改變以達到更好的增長。如果它不行,那麼無論我們希望還是不希望,
它都會衰退。”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傑拉德·迪皮波(Gerard DiPippo)表示,是
否阻止中國經濟增長並不是美國行政當局目前在研究的問題。他的推文說,“我想當這個
問題的提出的角度是微觀(科技)而不是宏觀的時候,那我們才更接近實際的政策辯論(
而不是一個稻草人論點或是邊緣人物推崇的主意)。”
他也指出,一些國會議員和前川普政府有過減緩中國經濟增長的想法,但美國當下針對的
是與中國在科技方面的競爭。
“我沒注意到有拜登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在提出這樣的建議。目前的辯論圍繞的是具體科技
。”
拜登政府去年10月公佈了一套範圍廣泛的出口管控措施,禁止向中國提供使用美國技術製
造的某些半導體晶片,極大地擴展了華盛頓試圖減緩北京在科技與軍事領域進展的努力範
圍。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八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名稱與連結,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