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馬克宏:「歐洲別捲入台海問題」——為什麼他這麼迎合中國?
新聞來源: (發文須填寫新聞網站名稱與連結,供板友分辨)
https://is.gd/i2pg66
法國總統馬克宏對台灣問題發表驚人評論,人們好奇,為什麼支持自由民主的法國,會對
中國放軟,甚至與歐盟不同調?
剛結束中國行的法國總統馬克宏,因為這趟旅程對烏克蘭問題毫無進展,已經引起不少學
者專家批評。昨天,他在回程專機上接受美媒《Politico》和兩家法國媒體的訪談內容,
談及烏克蘭與台灣,又讓更多盟友跳腳。
根據《Politico》該篇報導,馬克宏表示,歐洲面臨的「巨大風險」是「陷入了不屬於我
們的危機」,阻礙了我們的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
「歐洲人面臨的問題在於:加速台灣(危機)對我們有利嗎?沒有,」「更糟的是歐洲人
自認應該在這個議題上成為跟從者,從美國的議題和中國的過度反應中得到啟發,」馬克
宏說。
報導也提到,陪同前往的法國官員指出,馬克宏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更激烈地討論了台
灣問題,而馬克宏採取了比美國,甚至比歐盟都更為「調解、安撫」的態度。
上週,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才告訴習近平,「台海問題至關重要,威脅以武力改變現
狀,是不可接受的。」得到習近平回應:「認為可以在台灣問題上影響北京的人都是癡心
妄想。」
《Politico》認為,馬克宏同意習近平的觀點,因為他表示:「歐洲人無法解決烏克蘭危
機,我們又怎麼能可靠地在台灣問題上說:『注意,你如果亂來,我們會出馬!』」馬克
宏說,這樣說,才是真的會讓緊張局勢升高。
此外,馬克宏也於訪問中提到,歐洲在武器和能源上日益依賴美國,歐洲應該減少「美元
的治外法權」。《Politico》指出,這和俄羅斯及中國重要政策的目標一致。
「如果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升溫,我們將沒有時間和資源來資助我們的戰略自主
,我們將成為附庸,」馬克宏說。
《Politico》繼續寫道,馬克宏強調的「戰略自主」,亦一直是中國積極支持的概念,是
北京用來削弱大西洋兩岸關係的重要論述。
這篇報導今晨一出,立刻引起台灣民眾反彈,美國、東歐等盟友也對馬克宏大失所望。
華府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學者費克斯(Liana Fix)指
出,馬克宏不顧及台灣,認為歐洲不應成為美國「附庸」的立場,「嚴重損害了他歐洲領
袖的可信度」。
為什麼與中國同調?
「歐洲現在更願意接受一個中國成為地區霸主的世界,」龍洲經訊地緣政治分析師謝艷梅
表示,「它的一些領導人甚至認為,這樣的世界秩序可能對歐洲更有利。」
首先,中國與歐盟在經貿上的依賴日漸加深。
即使是較為強硬,認為「歐盟需要降低對中經濟依賴」的馮德萊恩,都承認歐盟無法與中
國脫鉤。
歐盟對中國的商品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從2016年的1450億歐元增至2022年的3960億歐元,
進口成長了一倍多,出口則成長了50%。
汽車貿易尤其值得關注。中國是歐盟第三大汽車市場,約15%的歐盟汽車出口到中國。不
過在電動車方面,普華永道的一項研究預測,到2025年,將有近80萬輛中國製造的汽車在
歐洲銷售,大約是2022年的兩倍。無論如何,中、歐在汽車產業的相互依存性都很高。
在歐洲最在意的清潔能源方面,用於風力發電、電池的稀土供應,歐洲98%依賴中國;對
於電池礦物鋰,依賴度為97%;對於歐盟34種「關鍵原物料」之一的鎂,依賴度為93%。
此外,歐盟80%的太陽能電池板是從中國進口,2022年進口價值210億歐元。
這一次,馬克宏帶著50多名法國商界領袖訪中,簽署了一系列新的商業交易,也可以看出
他對經貿議題的別有用心。
訪問過程中,法國的空中巴士得到在天津工廠設第二條生產線的許可,能生產此前從中國
拿到的160架飛機訂單,又賣出50架直升機給中國;法國國家電力公司與中國能源巨頭「
中國廣核集團」續簽了合約;法國美妝集團萊雅與中國的阿里巴巴簽訂了「永續消費」協
議;法國的水與廢棄物管理公司蘇伊士(Suez),與中國的萬華化學,簽訂了海水淡化合
約。
馬克宏的政治理念
除了密不可分的經貿關係與龐大商業利益,馬克宏會對中國放軟,在其政治信念上也有跡
可循。
一篇2019年、與《經濟學人》的專訪,透露了馬克宏對美、對中,以及其他多項國際關係
的見解。
「自上任以來,我一直支持歐洲軍事和科技主權的概念,」馬克宏說道,「因為,首先,
歐洲正在逐漸忘記其歷史;其次,美國戰略正在發生變化。第三,在過去15年中,『世界
的再平衡』與『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崛起』齊頭並進,這造成了兩極化的風險,並明顯使
歐洲邊緣化。」
時隔三年多,《經濟學人》最近再度分析馬克宏時寫道,「馬克宏喜歡談論『grand
bouleversement』(大劇變),意思是冷戰後出現的單極、美國主導的全球體系的終結,
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加支離破碎的世界,和新一輪的大國競爭,」
「在他看來,對這種轉變的最好回應是更多的『主權』,意即『加強我們自己做決定的能
力,並能持續這樣做』。」馬克宏的一位顧問表示。
回顧歷史,法國戰後首位領導人戴高樂,尋求將歐洲重建為一個強大的國家集會,同時讓
法國放手開展地緣政治的「平衡外交」。今天,馬克宏也喜歡將法國形容成一股「
puissance d'équilibres」(平衡力量)——獨立,對所有人開放。
這樣的信念解釋了他對《Politoco》強調不想當美國「附庸」的說法。顯然,馬克宏認為
,美國獨霸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是多極的世界,而他不想在美中局勢上升之際自動加入
美國陣營、一味地圍堵中國;他也不想失去與其他強權——哪怕是價值差異極大的——對
話的可能。
然而,這樣的馬克宏在國內,在美國,在歐盟——尤其備受俄羅斯威脅的東歐,自然要面
臨代價。
在西方對俄羅斯、中國就戰爭、人權、民主、自由等價值問題明顯歧異的同時,「平衡」
在盟友眼裡,就等於向惡勢力妥協與遷就,可能會帶來一個分裂的歐盟,和冰冷的美歐關
係。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八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名稱與連結,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