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中學者:去中國化及內循環 多國坐收漁翁之利

作者: skyhawkptt (skyhawk)   2023-08-16 00:52:51
標題:中國學者:去中國化及內循環 多國坐收漁翁之利
新聞來源: (發文須填寫新聞網站名稱與連結,供板友分辨)
中央社
https://is.gd/jSBLbz
(中央社台北15日電)中國學者發表文章指出,全球供應鏈近來因「去中國化」產生巨大
外溢效應,使越來越多中國過去的競爭對手坐收漁翁之利。而中國以「內循環」為主導的
新發展戰略,更意味著中國將大量機會拱手相讓,坐實了對手的漁翁之利。
這篇由中國西京研究院院長趙建撰文、以「誰在坐食『去中國化』的紅利?」為題的文章
指出,中國過去的競爭對手們,正坐食來自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而外移的資金、訂單
、資本、財富、人才、產業鏈等,賺得盆滿缽滿,且減緩了本國經濟週期性下滑的壓力。
文章舉例說,帶頭「去中國化」的美國,「再工業化」和「製造業回流」就取得了突飛猛
進,2022年以來製造業投資更創下歷史新高,「真的在回流了」。川普政府用貿易戰沒有
實現的目標,拜登政府用國際政治手段就輕易完成了。
而像新加坡,就坐食中國金融資本和私人財富外移的紅利,上兆美元財富從香港和中國轉
移到新加坡,不費吹灰之力就承接了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東南亞、印度、墨西哥及
加拿大,則坐食中國外遷的產業鏈和訂單,尤其是墨西哥,利用與美國的地緣優勢,一舉
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
相形之下,中國自2022年下半年以來,出口增幅與外商直接投資都持續下滑,今年6、7月
下滑速度加劇。其中,7月份外商直接投資更創21世紀以來的新低。而外商直接投資具有
更大的指標性意義,因為這代表外商們更長遠的考慮,更代表世界對中國未來的信心。
文章直言,這樣的變化雖有週期性因素,但更多的恐怕是「不可逆的長期原因」,這從中
國占全球貿易比重持續下降中也能看得出來。這才是國際貿易和政治秩序真正的「百年未
有之大變局」。
這篇文章指出,過去20多年,中國大部分時間牢牢占據著「世界工廠」的「C位」(最重
要位置),成就了中國經濟成長的奇蹟。中國商務部統計,外貿出口帶動的就業有近2億
人,帶動的產業鏈縱深非常高。因此,外部需求出現問題,很容易會讓國內產生巨大寒意

最重要的是,國際貿易為中國創造了良好的世界和平環境。中國與「西方列強」的關係,
一改100多年前殖民與反殖民的「鬥爭關係」,透過市場準則的利益交換,取代戰爭與侵
略。國際貿易讓中國這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融入世界主流文明,並以和平姿勢崛起,不得
不說是「中國人的幸運」,也是全世界的幸運。
文章指出,面對2018年起中美展開貿易戰,並上升到科技戰、金融戰的局面,中國開始採
取以「內循環」為主導的新發展戰略,對國際經貿格局來說,這是「歷史性的重大轉向」
。這意味著,有大量來自中國「拱手相讓」的機會,無論產業資本還是金融資本,都讓其
他國家坐收中美大國博弈的漁翁之利。
中國巨大的經濟規模,包括工業增加值、國際貿易比重、外資直接投資等,基本都占全球
3至4成。如今從中國退出的一部分,都能為競爭對手帶來巨大的資源外溢。對東南亞、墨
西哥、印度,甚至包括日本等國而言,就是巨大的「去中國化」紅利。
文章說,對中國來說,也很可能低估了「擺脫外循環」帶來的重大影響,以及讓「內循環
」成為主導模式的難度。而「內循環」能運作的一個重要條件,不是供給側(解決技術瓶
頸),也不是需求側(消化大量的產能過剩),而是「分配側」,也就是收入的分配。
如今,中國一般居民分配到的收入比重還是偏低,得到的轉移支付和福利水平也偏低,但
資產負債表及槓桿率卻偏高,無法釋放充足的需求,進而在短期內代替被砍掉的外循環。
在這些根本性問題無法短期解決下,讓雙(內外)循環退化成單(內)循環,難免會發生
需求嚴重不足的問題。
文章最後說,中國「拱手相讓」的訂單、資本、財富、人才和產業鏈等,對很多國家就是
「紅利」,為全球沒有發生週期性的大衰退「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但中國自己卻需
要面對「更大的長期需求不足的壓力」。(編輯:邱國強/呂佳蓉)1120815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八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名稱與連結,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作者: Pissaro (日落龍城)   2023-08-16 16:47:00
中間在吹和平崛起論XDD這位學者是不是在臭習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