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歐盟通過對中國電動車加徵反補貼稅 10國贊成5反對12棄權
新聞來源: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410040298.aspx
中央社 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專電
歐盟27國今天上午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徵「反補貼稅」一案投票,據法新社快訊,在法、
義等10國投票贊成,德、匈等5國反對下,同意加徵最高達35.3%反補貼稅。
值得注意的是,據法新社(AFP)報導,有高達12國投下棄權票,反映不少歐盟國家對歐
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發動猛烈調查及中國可能展開報復的憂慮。
歐盟執委會自去年10月立案調查中國政府對電動車是否過度補貼,導致低價進口到歐盟市
場的不公平競爭傷害歐盟本地產業。
執委會自今年6月發表初步調查以來,已2度基於公式套用調整等技術原因,略微調降欲對
中國進口電動車開徵的反補貼稅(Countervailing Duties),目前稅率是從最低的特斯
拉(Tesla)中國廠7.8%到最不配合調查的上海汽車集團35.3%之間。
在歐盟國家同意此調查決定下,中國進口到歐盟的電動車除了目前的一般關稅10%,依執
委會調查認定不同車商受中國補貼程度及對歐盟提供資料配合度,還將加計7.8%到35.3%
不等的懲罰性關稅,等於最高約45%。
此稅率仍遠低於美國、加拿大宣布對中國電動車加徵至100%的關稅。
(編輯:高照芬)
───────────────────────────────────────
歐盟將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稅 雙方未來貿易磨擦加劇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410040375.aspx
中央社 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專電
歐中貿易角力寫下新頁,歐盟執委會在獲盟國足夠支持下,將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徵最高
35.3%反補貼稅至少5年,預示了歐盟新一屆期與中國貿易磨擦加劇,而北京將大幅報復或
專注繼續協商解方也倍受關注。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拒絕提供4日上午27個歐盟國家非公開投票
的票數結果和各國立場。
據路透社(Reuters)報導,法國、義大利、波蘭、荷蘭、丹麥、立陶宛、拉脫維亞、愛
沙尼亞、愛爾蘭、保加利亞等10國投票贊成,德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馬
爾他等5國反對,更有多達12國棄權,包括比利時、捷克、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奧地
利、瑞典、芬蘭、克羅埃西亞、賽浦勒斯、盧森堡和羅馬尼亞。
執委會貿易議題發言人吉爾(Olof Gill)表示,執委會欲對中國進口電動車開徵決定性
「反補貼稅」(Countervailing Duties)的方案在今天「獲得歐盟成員國的必要性支持
」,意即接下來執委會將完成調查報告結論,在30日前刊登於歐盟公報並於隔日付諸施行
。
歐盟執委會去年10月立案調查在中國生產的電動車是否受中國政府過度補貼,對象包括中
國車商及在中國設廠的外商,結果發現從電池到出口物流,政府補貼涵蓋整個產業鏈,因
此得以低價打進歐盟市場,造成不公平競爭。
執委會官員在匿名簡報會說明,根據不同車商受中國補貼程度及對歐盟提供資料配合度,
反補貼稅率最低為美國特斯拉(Tesla)中國廠的7.8%,三大中國車商比亞迪17%、吉利
18.8%、國營上汽集團35.3%,其他車商在調查期間合作者將被加徵20.7%、不合作者35.3%
反補貼稅。
換言之,因歐盟對進口電動車的一般關稅為10%,加計懲罰性關稅後的區間將為17.8%至
45.3%。此仍遠低於美國、加拿大宣布對中國電動車加徵至100%的關稅。
對於歐洲自家車商如德國福斯(Volkswagen)在中國合資生產後銷回歐盟市場也將被加稅
,執委會貿易官員解釋,反補貼稅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在歐洲的生產,因此不論進口商是誰
,只要有受不當補貼的事實根據就會被加稅。
歐盟一方面已同意徵收反補貼稅,另一方面仍在與中方協商解決方案。中國進口商8月間
曾向執委會提出最低進口價格承諾,以緩解低價競爭質疑,但遭拒絕,在中國商務部長王
文濤9月到布魯塞爾與執委會負責貿易的執委杜姆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
談判後,歐中重啟協商。
吉爾在記者會解釋歐盟加稅決定無礙於協商的理由,是因為執委會「從來不是為了加稅才
發動對中國的調查,而是為了重建公平競爭的環境」,因此對於能否透過協商解決問題抱
持開放態度。
他強調執委會是否接受中國所提協商方案的條件,必須是完全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
規定、能有效解決補貼帶來的傷害,以及中方承諾須為可行且能確實監督。
不具名貿易官員解釋,未來與歐盟達成協商的車商,將獲停止加徵反補貼稅,但若日後被
發現違反協商內容,就會被恢復加稅。歐盟正式課徵的反補貼稅依法將持續5年,屆期前
再檢討是否續行。
歐媒昨日報導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動用總理指揮權,要求德國代表在今天投下
反對票,此舉遭到前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議員、中國議題要角包瑞翰(
Reinhard Butikofer)在社群媒體X重批蕭茲作了「致命」決定、「可鄙」。
包瑞翰認為蕭茲不只枉顧更廣泛的德國產業利益,也在地緣政治上犯了錯誤,在北京遊說
壓力下選擇屈服。他期待歐盟能展現更多骨氣。
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研究員巴爾金(Noah Barkin)在日前最新專欄分析,執委
會和其他歐盟國家在內有德國、外有中國的雙重密集壓力下,若順利通過加稅,將有兩個
意義。
一是代表歐盟準備好要對中國施加經濟槓桿力量,中國得開始面對一個不像過去那般容易
受其壓力影響的歐盟,同時歐盟也對美國釋出未來在中國議題上合作的訊號。
二是代表德國動搖歐盟中國政策的力量大幅減弱,蕭茲無法力挽狂瀾,與前總理梅克爾(
Angela Merkel)時代幾乎主導歐盟對中政策已大不相同。
不過,若法新社的票數訊息正確,多達12國的棄權票,某種程度代表中國對歐盟國家仍有
可觀的脅迫力,賣力調查一年多的歐盟執委會這局或許算「慘勝」。
(編輯:高照芬)
───────────────────────────────────────
德國無力回天 對華電動汽車關稅成定局
https://p.dw.com/p/4lQFu
歐盟各成員國已經在10月4日上午的投票中支持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關稅,而德國則投
了反對票。在隨後的聲明中,歐盟委員會以及中國商務部都表示,歐中雙方仍將繼續談判
,尋找替代解決方案。
(德國之聲中文網)
據德新社從歐盟外交圈內人士處獲悉,只有德國、匈牙利等5個國家(共代表23%的歐盟人
口)投票反對加徵中國產電動汽車關稅,投贊成票的成員國則包括法國、義大利等多達10
個國家。另外西班牙等12個國家則投了棄權票。
歐盟委員會去年底開始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並且已在今年7月引入了臨時關
稅。根據歐盟規則,除非有15個成員國反對關稅、且其代表的人口達到歐盟總人口的65%
,否則這項臨時關稅就會在月底轉成為期五年的正式關稅。
在正式投票之前,德國政府就屢次表示了對此項關稅的反對立場,並強調和中方進一步談
判的必要性。大眾、賓士、寶馬等德國車企擁有大量在華業務,他們擔心會遭到北京的報
復措施。而在投票結果揭曉後,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在其X(推特)
帳號上表達了歐中貿易爭端升級的擔心,他警告說:「歐盟委員會不應觸發一場貿易戰,
我們需要通過談判得到解決方案。」
寶馬、賓士、大眾、德國工業聯合會(BDI)、德國商會等產業界代表同樣在投票後表示了
失望,並希望歐中雙方繼續談判。不過,法國、義大利的汽車業界代表則對歐盟即將正式
引入關稅表示歡迎。
關稅案正式通過,勢必進一步加劇歐中之間的貿易摩擦。中國商務部已經對此表示「堅決
反對」,認為歐盟「嚴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干擾了正常的國際貿易秩序,不僅阻礙中歐
貿易投資合作,延緩歐盟自身綠色轉型進程,還將影響全球應對氣變的共同努力。」商務
部同時「也注意到歐方表達要繼續通過談判解決問題的政治意願」,並透露「中歐技術團
隊將在10月7日繼續進行談判。中方希望歐方清醒認識到,加徵關稅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只會動搖和阻滯中國企業對歐投資合作的信心和決心。」
中國電動汽車優勢全靠補貼?
駐歐盟中國商會則在第一時間發表聲明,指責「歐盟對華電動汽車發起的反補貼調查是政
治驅動下的不公正的保護主義做法」,並強調「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鏈所形成的競爭優勢絕
非來自補貼,而是來源於激烈市場競爭下所發展的整體供應鏈優勢」。
根據多次修改後的方案,在華生產的廠商面臨7.8%到35.3%不等的額外關稅,並與原有的
10%歐盟汽車進口正常關稅相疊加。布魯塞爾方面強調,中國產電動汽車憑借巨額政府補
貼獲得了不正當競爭優勢,關稅旨在抵消這一優勢。
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IW Köln)的歐中經貿關係專家馬特斯(Jü
rgen Matthes)表示,中國產電動汽車的競爭優勢到底主要來自於補貼還是更高的生產效
率,其實是一個很難判斷的問題。而歐盟引入的此項關稅,目標並不是將競爭對手排擠出
市場,而只是為了抵消掉「政府補貼造成的不正當優勢」,「如果中國電動汽車確實還具
備了生產效率之優勢,那麼即便在歐盟引入關稅、或者人民幣升值後,依然能對歐洲廠商
構成嚴峻挑戰。」
馬特斯也注意到,投票結果揭曉後,不論是歐盟方面,還是北京方面都表達了願意繼續談
判的意願。他認為,除了此前已經在探討的「中國廠商自己限定最低限價以及最高進口量
」之方案外,北京方面還有可能以主動升值人民幣作為讓步,換取歐盟在關稅上做出妥協
,「因為歐洲在疫情、俄烏戰爭之後的製造業成本顯著上漲,假如人民幣是自由兌換貨幣
的話,歐元兌人民幣早就貶值了;但現實卻是匯率被人為地保持穩定,從而不利於歐洲廠
商。」馬特斯估計,電動汽車等中國工業品的競爭優勢大約有1/4來自人為低估的人民幣
匯率。
借關稅吸引中企歐洲建廠?專家警告政治風險
歐盟外交關係委員會的中國問題專家歐特爾(Janka Oertel)則指出,針對中國產電動汽車
的關稅極有可能只是歐盟出手抵禦中國過剩產能輸出的第一步。她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
說:「包括我在內的許多研究歐中關係的學者都認為,在今後幾個月內,歐盟委員會還將
出台一系列措施來保護歐洲產業競爭力,且不會侷限在綠色能源產品領域。」
而且,歐特爾還對部分歐盟國家想借關稅之機吸引中國電動汽車廠商來歐洲建廠生產的構
想表示了疑慮。此前,路透社報導稱,鑑於已經有一些中國廠商醞釀在歐洲投資設廠生產
,歐中雙方也正在談判另一個方案:由中國廠商許諾在歐盟境內投資設廠,並在過渡期內
設定進口配額,從而換取歐盟在關稅方面做出些許讓步。歐特爾就此警告說:「這會是一
把雙刃劍。關鍵問題在於:要是歐洲境內的汽車生產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中資企業進行的
,這是不是意味著歐盟在長期層面上又陷入了另外一種對華依賴、從而讓中國又有了政治
施壓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