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aptic (無明)
2024-10-27 14:42:15標題: 保加利亞近4年來第7場選舉 政治動盪助長親俄極右翼勢力
新聞來源: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225606
新聞引據:採訪、法新社
撰稿編輯:鄭景懋(央廣)
保加利亞今天(27日)舉行大選,這是近4年來的第7場選舉,這場選舉預料很難結束有利
於該國極右翼勢力的政治動盪。
自從2020年大規模反貪腐抗議,導致保守派連3屆總理波瑞索夫(Boyko Borisov)的內閣
垮台以來,這個歐盟最貧窮成員國一直陷入政治僵局。
到目前為止,已經連續6次選舉未能產生穩定的政府。
波瑞索夫領導的保加利亞公民歐洲發展黨(GERB)似乎將再次在今天的選舉中領先,目前
的支持率約26%。
但保加利亞公民歐洲發展黨可能很難找到合作夥伴來執政。
由於擔憂選舉舞弊,預計投票率也會很低。
5個月前,保加利亞的投票率降至結束共產主義以來的新低,僅34%。
根據最近一份民調,約60%的保加利亞人認為政治僵局「極其令人擔憂」。
自1989年以來,前所未有的政治動盪,也有利於極端民族主義的復興黨(Vazrazhdane)
。
這個親俄政黨目前的民調支持率為13%至14%,與自由改革派的PP-DB聯盟不相上下,後者
在每一次新的提前選舉中都流失選票。
復興黨在提出一項禁止LGBTQ(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政治宣傳」的法律,
並於今年8月於國會獲得多數支持通過後,顯然贏得了選民的支持。
這項立法直接受到俄羅斯類似法律的啟發,儘管保加利亞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
員國,但許多公民仍強烈支持俄羅斯。
───────────────────────────────────────
立陶宛議會選舉會導致對華關係改善嗎?
https://voacantonese.com/a/7838238.html
美國之音 楊樂天
維也納 —
立陶宛議會選舉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投票期從2024年10月13日至27日)。 2020年上屆國
會選舉後,執政黨祖國聯盟特別是外交部長以其親台灣的立場而著稱,導致立陶宛與中國
的外交關係緊張。本屆選舉中民調領先的立陶宛社會民主黨或將推動立中關係正常化。
急轉直下的立中關係
1991年立陶宛共和國舉行獨立公投後,相繼獲得美國、蘇聯承認,中國也隨即與之建交。
儘管圍繞共產主義歷史罪行、達賴喇嘛政治地位等問題時存在分歧,但此後雙邊關係總體
保持穩定。 2012年,立陶宛總理安德留斯·庫比柳斯(Andrius Kubilius)參加了中國-
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首屆領導人會晤。
近年來,特別是2020年立陶宛議會選舉以來,立中關係出現螺旋式下跌。立陶宛國安部門
和高級官員發聲,稱中國在該國的間諜活動和基礎建設投資構成安全威脅。 2021年,立
陶宛議會通過了新疆和香港問題的決議,引發北京反彈。
2021年5月,立陶宛外交部宣佈退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
則稱之為“個別事件”,影響有限。一年後,波羅的海三國中的另外兩國愛沙尼亞、拉脫
維亞也退出了這項合作機制。
兩國外交爭端也延伸到台灣問題。 2021年7月,立陶宛外交部宣佈允許設立“駐立陶宛台
灣代表處”。北京隨後宣佈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並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立陶宛大使館”
降格為“駐立陶宛辦事處”。 2022年8月,中國對訪問台灣的立陶宛交通與通訊部副部長
阿格尼·瓦伊丘凱維丘特(AgnVaiciukeviūt實施制裁。
選後政黨輪替機率大
立陶宛實行一院制,獲勝政黨要組成政府需要贏得議會141席中至少71席。 2020年立陶宛
議會選舉後,祖國聯盟(TS-LKD)連同自由黨(LP)和自由運動(LS)以73席組成聯合政府。
在本屆國會選舉中,民調領先的是立陶宛社會民主黨(LSDP),緊隨其後的是祖國聯盟、尼
曼河黎明黨(PPNA)、立陶宛農民綠色聯盟(LV)、“為了立陶宛”民主聯盟(DSVL)和自
由運動等。
本月13日舉行的第一輪選舉後,得票最多的立陶宛社會民主黨被認為有望聯合其他政黨組
閣,外界看好的入閣政黨包括立陶宛農民綠色聯盟和2022年從該黨分裂出來的“為了立陶
宛”民主聯盟。過去,立陶宛社會民主黨和農民綠色聯盟就曾組成聯合政府。
立陶宛實行半總統制。祖國聯盟支持率下滑,在今年5月舉行的立陶宛總統大選中就可見
一斑。當時,祖國聯盟籍現任總理因格麗達·希莫尼特(Ingrida monyt以不到四份
之一的得票率,大幅敗給獲得超過四分之三選票的現任總統吉塔納斯·瑙塞達(Gitanas
Nausa)。
瑙塞達為無黨籍人士,但受到立陶宛社會民主黨背書。如果立陶宛社會民主黨在第二輪議
會選舉後順利組閣,該黨將實現事實上的全面執政。
新政府對華政策前瞻
本屆立陶宛政府任內,外交部長兼祖國聯盟黨主席加布里埃柳斯·蘭茨貝爾吉斯
(Gabrielius Landsbergis)主導了對中國的強硬立場和親台轉向,包括宣佈立陶宛退出中
國—中東歐合作機制並允許“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在維爾紐斯成立。
與之相對的是,瑙塞達今年稍早曾表示,可能將“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更名為“駐立陶
宛台北代表處”。
立陶宛外交分析家烏格紐斯·塞尤納斯(Ugnius Sejonas)向美國之音表示:“隨著立陶宛
可能在10月議會選舉後組成新政府,對華政策很有可能出現溫和轉變,略微緩解兩國之間
的緊張局勢。”
他預計,立陶宛社會民主黨或與“為了立陶宛”民主聯盟和自由運動或其他可能的第二輪
獲勝者組成聯合政府。他說:“從這些政黨的政治立場來看,新政府的主要目標將是與中
華人民共和國恢復正常外交關係,但仍將之視為戰略和經濟對手,以及保持台灣駐立陶宛
代表處開放並維持現狀。”
歐洲經濟與社會委員會(EESC)的專家埃爾澤·皮內利特(Elze Pinelyte)向美國之音表示
:“勝選的社會民主黨有意改變對華政策,實現關係正常化,這意味著與世界超級大國之
一的中國建立有效的外交關係。”
皮內利特表示,新政府在尋求改善對華關係的過程中可能會“謹慎行事”,因為“中國正
在積極支持對立陶宛構成生存威脅的俄羅斯,並與其他獨裁政權合作,例如與立陶宛接壤
的白俄羅斯。“
她認為,改善對華關係的情景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現在下判斷可能還為時過早。她說:
“社會民主黨尚未闡明可持續的戰略方針,立中關係正常化只是一個模糊的願望,而不是
一個可行的計劃。”
另一個變數是即將到來的美國大選,"立陶宛可能會根據其結果來調整對華政策,進而影
響立中關係正常化的努力,"皮內利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