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緬甸危機四年 考驗東盟應對機制
新聞來源: https://is.gd/qxuS4i
今年2月1日緬甸危機四周年。四年以來,緬甸政治、安全、經濟和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
化,不僅導致緬甸國家局勢不斷惡化,而且給毗鄰的周邊國家乃至更廣泛的區域帶來負面
影響。東盟輪值主席國馬來西亞任命新一屆緬甸特使,持續促進各方執行基於人道與和平
原則的5點共識。
作者:曼谷特約記者 江楓 (法廣)
緬甸政治危機
緬甸軍方在2021年2月突然採取軍事行動推翻民選政府,逮捕了前國務資政翁山素季(
Aung San Suu Kyi)和全國民主聯盟(NLD)所有高層骨幹人員。如今年屆80歲的翁山素
季迄今仍遭軟禁,除了偶爾出庭應訊,幾乎失去與外界聯繫。
緬甸軍方奪權後採取了一系列行政改革。最初成立11人“國家管理委員會”,由緬甸國防
軍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擔任主席。同年8月1日改組成立“國家行政會議”
(SAC)接管緬甸國家事務,廢除立法機構,解散40個政黨,重新制定國家政策。儘管如
此,敏昂萊仍然無法改變緬甸軍政府遭到國際社會譴責的局面。迫於來自緬甸以及國際的
反對壓力,緬甸看守政府曾經表達準備在2025年舉行民主大選的意願。
緬甸政局突變,隨即引發一系列巨變。主張民主選舉和人權自由的民眾通過一場場示威抗
議逐漸集結,最終升級為對抗政府的武裝衝突。這股反政府力量後來跟緬甸境內自 20 世
紀中葉以來一直與軍隊交戰的少數民族武裝合作,以至於緬甸內戰發展到難以輕易平息的
地步。衝突爆發4年來造成了大量人員死傷。
緬甸社會經濟惡化
緬甸陷入政治僵局,軍政府因缺乏合法性而遭到人民的強烈反對。軍人治國對國家發展和
改善人民生活毫無助益。緬甸經濟深度衰退,2024年緬甸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僅為1%。世
界銀行報告稱,目前緬甸經濟比政變前下降了10%。因為內戰的緣故,緬甸商業、貿易和
投資幾乎處於停擺狀態。緬元兌美元匯率從政變前平均 1,300 緬元大幅貶值至如今的
5,000 緬元兌 1 美元。嚴峻的經濟形勢無疑給人民生活帶來了困難,全國5400萬人口中
超過40%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即每天收入低於 1,500 緬元。
四年來,緬甸的國家治理處於嚴重下滑的狀態,國家機構無法有效管理並且為人民服務。
獨立國際組織緬甸問題特別顧問委員會(SAC-M)去年5月發布評估報告稱,緬甸軍政府正
在失去對緬甸大部分地區的控制,全國34%的地區已被反對派佔領。
然而,這種失去控制的程度很難準確評估。排除輿論影響因素不言,其他來源的評估同樣
存在顯著差異,例如泰國情報部門估計,緬甸軍政府 已失去約 20% 的領土控制權,而中
國情報部門估計緬甸軍方控制着 60% 的領土面積,這反映出緬甸內戰形勢的不確定性,
比如有時反對派攻克某一城市、軍事基地或行政中心,但因缺少援助而無法長期維持等。
儘管緬甸軍方仍然擁有優勢的武器採購和後勤,但緬甸軍隊也在戰鬥中蒙受了重大損失。
在主力部隊無法顧及的情況下,許多地區不得不更多地依賴邊防警衛隊(BGF)或支持政
府的民族武裝力量。據透露,緬甸軍隊數量已從30萬大幅削減至僅15萬,估計只有50%部
署在前線。軍方自 2010 年起宣布的徵兵法只招募到幾千名士兵,遠遠低於 2024 年增
兵 50,000 員的目標。
反對派缺乏團結
雖然媒體不斷出現緬甸反對派控制鄉村或城市的新聞,但學者認為緬甸反對派並未處於優
勢狀態。根本原因是反對派內部多元化、不團結,鬥爭目標也大相徑庭。
新興反對派民族團結政府(NUG)宣布成立於2021 年 4 月,這是前全國民主聯盟旗下的
政客組織,儘管在公眾輿論和國際上被視為緬甸反對派代表,但很難確定緬甸其他政治單
位是否會接受其領導。人民防衛軍(PDF)成立於 2021 年 5 月,最初旨在成為民族團結
政府的軍事單位,但實際上只是一支網絡軍事力量,並不像正規軍那樣擁有強大的指揮系
統和武裝組織。人民防衛軍的戰鬥力無法與緬軍,甚至佤族和果敢族等一些民族武裝相比
。譬如:一些反對軍政府的緬甸少數民族武裝以及1988年成立的全緬甸學生民主陣線(
ABSDF)同樣擁有軍事力量,但並不在人民防衛軍的旗幟下作戰,也不接受民族團結政府
的指揮。
最有實力的反對派力量是緬甸各民族地方武裝 (EAO),目前估計約有21支民族地方武裝盤
據在邊境山區,此類邊境地區緬甸軍警完全無法涉足。其中不少武裝組織在 2021 年以前
就長期的跟政府軍對峙,這些地方武裝組織的目標也大不相同,最常見的是各自對所佔領
的領土尋求自治權,並非組成同邦。比如克欽獨立軍(KIO)和欽民族陣線(CNF)是民族
團結政府和人民國防軍在對抗政府軍的鬥爭中結為盟友,但他們並不確定擁有相同的政治
目標。畢竟大多數少數民族武裝只是為自身利益而戰的軍閥,而不是抱着建立民主聯邦的
想法。
地緣政治層面
緬甸局勢惡化對鄰國和東南亞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於 1 月中旬宣布成功促成緬甸
國家行政會議與果敢軍同盟軍達成停火協議。這表明中國在緬甸軍政府和反對派中已經獲
得了很大的影響力。尤其是果敢、佤、克欽等強勢民族與中共有着長期的聯繫。緬甸動亂
直接影響中國在緬甸的投資利益,包括連接印度洋和中國西南部地區的中緬經濟走廊(
CMEC)相關項目。在過去兩三年來,北京政府一直對緬甸衝突各方施加經濟和安全壓力,
促使緬甸保持有利於中國和地區和平的局面。
同樣,美國以及歐盟、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其他西方盟友也採取強硬手段,自2021
年緬甸政變以來不斷對緬甸軍政府實施制裁。美國、法國撤回能源投資項目,美國國會於
2022年拜登政府時期通過了《緬甸法案》,為包括民族團結政府和人民國防軍在內的反對
派提供援助和支持,但軍事援助額度有限。如今新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
,外界普遍關注在其領導下人們是否仍然關注人權和民主問題,或因忽視緬甸問題而削減
對難民的人道主義援助預算。但還有另一種可能性推測認為特朗普或將重視緬甸,並將其
作為抗衡中國在印太地區影響力的籌碼。
印度作為另一個地區大國,同樣在緬甸擁有邊境安全和經濟利益。印度介入緬甸事務主要
有兩個目的:制衡中國和保護自身利益。緬甸所處的戰略位置為印度“東向戰略”(Act
East)中的經濟一體化和加強區域連通性提供了契機,比如印度-緬甸-泰國三方公路項目
、加叻丹多模式聯運過境運輸項目(Kaladan Multimodal Transit Transport Project)
等。
學者分析認為,儘管印度努力促進印太地區的穩定,但新德里的謹慎態度限制了其影響緬
甸衝突總體走向的實力。印度政府不願與民族團結政府和少數民族武裝力量等反對黨進行
更深入的接觸,這體現了印度優先考慮地區安全而不是支持民主意識的立場。
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緬甸爆發內戰在多方面給中國、印度、泰國、老撾、孟加拉等周邊國家造成影響,經濟方
面最明顯的是貿易與投資中斷,原因是邊境局勢不穩定導致治安秩序陷入混亂。泰國商務
部報告稱,2024 年上半年,泰緬邊境貿易減少了 20%,貿易額下降高達 46%。
經濟貿易衰退加上制裁,導致緬甸軍政府採取一系列嚴厲的外貿和外匯措施尋求解決方案
,給經濟和經濟關係帶來了不利影響。世界銀行報告稱,目前緬甸僅有5%的人通過銀行進
行金融交易,其餘交易均在政府無法監督和控制的體系外進行。
不斷惡化的邊境安全為許多非法企業提供了機會,各種走私違禁品、毒品、武器甚至販賣
人口的活動猖獗。這給正常生活的其他國家人民造成傷害。據泰國情報部門了解,緬甸靠
近泰國邊境的地方可能有多達40個電信詐騙工業園區,其中一些企業還依賴泰國的電力和
電信設施。
緬甸的戰爭和暴力事件導致了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難民問題同時加重了所有周邊國家的
負擔。據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估計, 2021年政變後的新一輪戰爭迫使142,800人
逃離緬甸。而美國政府宣布削減對難民的人道主義援助使這一情況更加惡化。
東盟付諸行動
馬來西亞擔任2025年東盟輪值主席,東盟外長會議1月19日任命馬來西亞資深外交官哈欣
(Othman Hashim)擔任緬甸事務特使,擔負起持續促進緬甸各方執行5點共識的任務。這
是東盟與緬甸當局於2021年4月達成的共識,4年來推進落實無成果可言。
哈欣預定於2月6-8日訪問緬甸,屆時將與緬甸軍政府領導人敏昂萊等人會面討論關於停火
、開展政治對話和人道援助等議題。
東南亞緬甸問題學者建議相關各方調整對緬策略,從原來只注重與政府進行正式接觸和交
往,轉向與所有利益相關者進行公開溝通,無論是民族團結政府、人民國防軍、少數民族
武裝力量、還是反對軍政府的社會團體,乃至與緬甸軍方結盟的民間團體。通過全面接觸
了解各方的問題、訴求並擬定解決方案。尤其在加強東盟在緬甸和平建設中的作用制定一
個明確的議程。此前不同任期的東盟輪值主席國並沒有得到所有東盟成員國的明確授權。
今年中國再次擔任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東盟有必要向中國尋求合作,促進緬甸各方開
展談判並建立明確的和平進程。最終組織一場儘可能平等、廉潔、各方均能公正參與的政
治選舉。
民間呼聲
泰國“奶茶聯盟”(Milk Tea Alliance)2月1日在緬甸駐泰國大使館前集會,呼籲關注
緬甸局勢的人們有所作為,幫助緬甸恢復民主。緬甸政變4周年,該聯盟成員在現場發送
免費的奶茶,象徵奶茶聯盟與緬甸民主運動站在一起。奶茶聯盟成立於 2020 年 4 月,
起因來自一場因網絡偶像劇而引發的中泰民族主義論戰。此後成為泰國、台灣和香港社交
媒體用戶通過非正式聚會組織的在線政治運動,共同目標是抵制中國的影響和政策,目前
已擴展到亞洲許多其他國家。
───────────────────────────────────────
緬甸內戰進入第五年 反政府武裝步步向軍政府逼近
https://is.gd/JcayXY
作者:美國之音
曼谷 —
緬甸的反政府武裝組織去年在2021年2月軍事政變引發的內戰的第四年,取得了歷史性的
勝利,成功奪取了該國西部和東北部的大量地區,並首次攻佔了軍政府的兩個地區指揮基
地。
隨著戰爭於星期六進入第五個流血的年頭,專家告訴美國之音(VOA),反政府武裝有望在
2025年繼續取得進展,接近更多對軍政府至關重要的城市和兵工廠,儘管中國加大力度支
持軍政府繼續維持西。中國在緬甸投資了數十億美元。
“軍方已經失去了重大控制權,根據2023年底和2024年的發展軌跡……軍方在2025年仍將
繼續失去控制,”追踪這場戰爭的獨立分析人士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說。
英國廣播公司國際頻道(BBC World Service)的一項研究發現,截至11月中旬,軍政府僅
完全控制了緬甸21%的地區,反政府武裝組織控制了42%,雙方正在爭奪其餘地區。
阿諾德說,反政府武裝憑藉過去一年佔領的地盤,將基本上是分散的武裝抵抗力量連接起
來,形成遍佈全國的長條形陣地,讓軍方無法從陸路滲透進去,從而改變了戰局。
“軍方不再面對這個山谷或那個山谷、這個山頭或那個山頭上的反政府武裝。他們說,這
些反政府武裝現在可以在連綿數百英里的領土上襲擊我們,他們完全控制著這些領土,”
他說。“這從根本上改變了該國戰爭的性質。”
反政府武裝最近的進展甚至還沒有遍及全國。
在緬甸東北部的撣邦,中國向該地區最大的反政府武裝組織之一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
(MNDAA)施壓,迫使其在取得了重要進展後,於1月中旬與軍方達成停火。專家告訴美國之
音,中國也開始向緬甸最大的反政府組織佤邦聯合軍(UWSA)施壓,要求減少向其他組織出
售武器。
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和佤邦聯合軍都與北京保持密切聯繫,儘管後者本身並沒有與緬甸軍
方交戰,但它們一直是反政府組織武器彈藥的主要來源。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研
究員敏佐烏(Min Zaw Oo)說,沒有這兩個組織的幫助,其他組織被迫減少對緬甸第二大城
市曼德勒的攻勢,曼德勒仍由軍政府控制。
他說,彈藥不足甚至幫助軍政府扭轉了另一個組織克倫尼民族保衛軍(Karenni National
Defense Force)在撣邦南部克耶邦取得的進展。
“他們不得不停止進攻,不得不放棄,現在他們正在節節敗退。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他們
……從佤邦聯合軍獲得的彈藥和武器變少了,”敏佐烏說。
然而,在其他地方,反政府武裝甚至不顧北京的利益,繼續前進。
敏佐烏說,在緬甸最北部,若開軍11月奪取了供應中國的稀土礦,迫使中國恢復了部分邊
境貿易,此前中國曾切斷這些貿易,試圖減緩若開軍向南進軍的速度。
在西部,若開軍幾乎完成了對若開邦的掃蕩,並包圍了中國在緬甸能源項目中心孟加拉灣
海岸的一個石油和天然氣碼頭。
阿諾德和敏佐烏說,若開軍現在正與其他盟軍組織一起向東推進,進入緬甸中部的伊洛瓦
底、勃固和馬圭地區。他們補充說,馬圭擁有許多為軍政府生產武器的工廠,如果此後淪
陷的話,將是對軍政府的沉重打擊,同時也是反政府武裝的巨大財富。
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的摩根·邁克
爾斯(Morgan Michaels)表示,軍政府最近不敵若開軍也凸顯了軍方的主要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