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Ls5TBiG ]
作者: Czar (Cz)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問卦] 中國人的美德在我們年輕一輩漸漸衰敗?
時間: Sat Aug 22 19:04:40 2015
這位反串的同志你好
鄙人乃台灣學生 建中七字頭 1993年生 畢業於中國大學
您想談談 "儒家傳統美德" 與 "台灣年輕人" 的關係
我就與您談談
※ 引述《Metallicat (金屬製貓)》之銘言:
: 大家好,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就是"儒家的倫理"
: 我們中國人之所以能有五千年的文化傳承靠的就是"仁""禮""德"
: 但是在我們台灣年輕一代所看到的卻是愈來愈我行我素的脫序行為
既然談到儒家 最核心的觀念
就是圍繞著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句話所建立的 也就是所謂的仁和恕
諸如 "人飢己飢" "人溺己溺" "苦民所苦" 等等概念 也都是從這裡承繼而來
: 這些e世代的新興人類,總是以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 卻忘記"自由和民主"是建立在不妨礙他人的原則上
: 我們中國儒家的中心價值是仁、誠、恕,重視忠恕之道。
: 仁是最基本的美德,靠自我修養達成。儒家有修己和治人,
: 修身最為根本,是儒家的起點、"為己"之學。
: 君子是有道德的人,達到高道德的境界便是仁者
: 但是我卻看到新一代的不管是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也好,學生也好不斷衝撞體制
而仁恕之道所講究的 說白了就是同理心 感受自己的處境 理解別人 關懷別人
與您所說的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的概念恰恰是相違背的
但是在您的舉例中 諸如太陽花 到反課綱所做的事情
皆是對當前執政者黑箱和專斷的抵抗
乃至後來在反課綱活動中 警察不動學生 學生不動警察 不要讓彼此難做
這樣的體恤他人處境 和平交流 這不正是同理心嗎?不正是一種美德嗎?
這種 反對被當權者強加意志 的行為模式 就是學生的核心理念
而這恰恰是符合仁道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理念 是合乎德行 合乎仁的
儒家說"義之所在 雖千萬人吾往矣"
所以不論既得利益者的打擊多大 圈外人士的誤解多重 正確的事 都必須要爭取
前陣子的林冠華同學 雖然自殺很不值 但這就是他對"義"的貫徹
包含離奇死亡的學運人士也一樣 是因為他們認為有些事值得守護
所以在"成仁"、"取義"的路上 甚至甘願"捨生" 這也正是孔孟經典所強調的
很多老一輩的常常因為政治活動 對現在年輕人有誤解、批評甚至成見
比如年輕人不去找工作 整天搞政治 這不是你們該玩的東西
但儒家卻說 "當仁不讓" 做正確的事 沒有什麼好辭讓的
看見很多參與者是學生 就指責他們不務正業 高唱著"學生的天職是學習"
顧炎武卻用一句:
"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
揭露了學習的真正意義 在於 關注 並 努力去解決 這個社會的問題
數百年前的古人都知道"知識分子"所承擔的責任為何
在學術自由的當今 我們又為什麼忽視了這些道理呢?
正是因為不知道 "學" 到底是什麼 才會得出學生不該管政治的結論
所以黃宗羲 顧炎武 韓愈 三蘇 等等儒者之文 其中求學、做人的道理就會被無視
方苞在 "左忠毅公軼事" 一文中所描寫的
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 到底有多麼深愛自己的國家 有多麼想要保護自己的人民
這份高尚而傳世的情操就會被我們淡忘
所以我們看著 職業學生層出不窮 學店收留政壇退出的過氣公眾人物
看著某些政客把學歷刷的高高 卻毫無道德品格時
就會明白學校國文課裡 顧炎武在廉恥一文中寫著
"士大夫之無恥,是為國恥" 到底是多麼痛恨 多麼憤怒
等到爛決策木已成舟時 恐怕我們只會悲痛 蹉跎了能夠救國救民的光陰
而望洋興嘆 "百無一用是書生"
但這卻是對書生二字的誤讀 因為不是學生不懂事 是你們要重新去尋找"學習"的意義
許多批評者 明明自己不了解現實狀況 卻大放厥詞 罵年輕人懂什麼 只會亂搞 胡說八道
聖賢如孔子 都知道"不恥下問" 輩分 階級 年資 那都不是倚老賣老的藉口
數百年後的唐代 作為士大夫的韓愈 也寫道"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教會我們 不是年輕人就一定蠢 做事要懂得尊重專業
那麼 如果人民的訴求經過論證、又有專家的研究支撐
又為什麼僅僅因為他們年輕 就要睜眼說瞎話的否認他們呢?
更有甚者 去起底知名學運領袖的黑歷史 說道所以你看年輕人都是什麼垃圾
論語卻清楚寫著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不正說明了 要求得"道" 必須要 就事論事 的討論嗎?
臉書的粉專裡 有好多好多沒有根據的道聽塗說 以此妄下斷言 抹黑年輕人的努力
千年前留下的金句則指出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如果不清楚的事情就大方承認自已不懂 去學習 去理解 去合作
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 並以此去調整自己的言行
這是莫大的智慧 而不要自以為是 不懂裝懂
蘇格拉底有言: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也是同樣的道理 人要學會在真理之前保持謙遜
莊子的思路是道家,不也同樣說著 "生也有涯,知也無涯" 嗎?
那些打糊塗帳的文宣 強調著政府一定是對的 現行制度一定是完美的
人民就該服從 政府可以隨便去做
孟子留下了他的看法 那就是 "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
告訴這個社會 政府的一切所作所為 要以民為本
另外說個的題外話
論語裡說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因為君子追求的是道 而不是黨
所以才說所謂的朋友是志同而"道"合
換言之 有德性的人 會以"道"為追求的目標 而非凡事以黨為馬首是瞻
台灣兩大黨 一個在黨綱黨章寫著凡黨內成員之行為可自由批評 而深受派系分裂之苦
時不時還有自己人鬧退黨 出來捅自己一刀
另一個則對向中央諫言的黨內成員開鍘 剔除出隊 動不動黨紀伺候
從儒家的角度來看 這兩種行為模式 孰優孰劣 妙不可言
回到主題 所以承接您說的 以學運為例
不論從儒家的角度來看 還是現代民主的理念
至少以近年的社會運動為例 年輕人在人品上 並沒有丟失什麼
反而是那些打著各種名號來攻擊學生的人們 在道理上站不住 也不具有尊重的胸懷
要以儒家美德來否認台灣年輕人 只怕還有點過分
: 像是我們公司一個新來的8年級小朋友,上班沒一個月就在喊苦,做不到兩個月就辭職
了
: 從學生時代就知道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 想不到長大做事情竟然是這種態度
: 嗆我們這些先進說是LKK,說我們SPP
: 請問各位要怎樣才能讓這些e世代的年輕人重拾中國傳統的美德呢
從另一方面來說 美德是一回事 強行灌上"中國的"又是另一回事
所以我不願以"中國的儒家傳統美德"來給台灣人貼上標籤
因為那麼做的動機已經不純 也經不起推敲
以韓寒為例 幾年前他來台灣 對台灣的禮儀和服務態度驚訝
未經考察分析 就斷言台灣比“大陸"更講究禮儀 是因為對中國傳統繼承的更好
看看中國網友的評論一片讚聲 殊不知 這樣的說法 統戰意味太過濃厚 也很不尊重
因為他忽略了 台灣人現代比中國更懂公德和禮貌 有太多非中國的因素在內
比如 受過日本人的統治影響
服務業發達的大環境下 民眾待人接物態度的潛移默化
台灣人古意的民族性
相反 在國民黨帶來所謂 “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這樣的意識形態之後
非但沒有因此就讓台灣人在黨國教育下 成為講禮貌 有公德 懂尊重的模範公民
當時國內苦於民眾搭公車不排隊的不文明現象 也是幾經波折才改善
這正是因為 美德的建立有很多因素 制度引導也很重要
我們應著眼於社會上每個人互動的關係
而不是刻意用意識形態的視角去重構美德的含意
所以 瞭解美德的內涵 了解台灣的現象 但是 不要統戰 不要污衊年輕人
文章最後 我們回到 儒 的概念
三國演義裡孔明在江東舌戰群儒裡 有這麼一段
既然說儒者 要知道有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之分
君子之儒 忠君“愛國”(知道愛國多重要吧?)
小人之儒 舞文弄墨 咬文嚼字 搬弄是非 數黑論黃
並舉了王莽時期跳樓自殺的揚雄為例
央視老版本三國演義的台詞裡是這麼說的:
"他(揚雄)不顧廉恥 屈膝投靠 最後落得跳樓自殺的下場
就算是日賦萬言 又有什麼可取之處呢?"
怎麼樣,是不是狠狠打了那些人的臉?讓你當了官就拋棄學者風骨!
而在舌戰群儒的結論裡 諸葛亮是這麼描述小人之儒的
"筆下雖有千言 而胸中實無一策” 換言之我們該關注的 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也就是為什麼 承繼儒家道統的士大夫們 開始不停強調 "行" 也就是實踐的重要
到後來 繼承儒家的各派 更開始不談詩詞歌賦 逐漸不談"天道" 而轉而強調要"經世致用"
因為強調了實踐 就要去找方法
如果嘴上說要做 但是不強調方法 那就是打嘴砲
因此儒家才講君子修身養德,
而禮樂射御書數就是儒家認為要實踐"道"所需要的待人接物之法
但是大家看看當今社會
學店的那些黨國喉舌 那些粉絲團的莫須有文章 看看政府發言逐字稿
內文濫竽充數 用詞抽象 更重要的是 毫無建設性
這就是小人之儒。
黨不需要在宣傳時給你找方法 只要說我是好人好棒棒就好
黨不必要回應民眾的質疑 反正課本裡寫我是清廉有為的好政黨
對手的批評更是無需理會 反正死守基本盤 貼個標籤 黨的這邊是好 黨的那邊是壞
像這種 以罵人或罵特定族群的針對性打法 而不講求實踐和方法的言論
是最受獨裁者歡迎的
有句名言是這樣說
"共產黨最希望的 就是人民把對制度的懷疑 轉移為對人性的懷疑"
因為人性永遠禁得起你懷疑 沒有人是完美的 真的犯了惡行 作為替死鬼拉下馬就好
正如毛澤東說 "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殺了他就好 黨依舊是光明偉大 知錯能改的
相反 如果你懷疑制度 那問題就出來了
我們的官員怎麼選拔的 行政程序怎麼規定的
為何會
如此黑箱
如此不透明
如此霸道
如此壟斷
如此不合理 以至於使各種壞事都輕易的發生在我們所深愛的國家?
換言之 如果人民的憤怒 知識份子的理性 不用作懷疑制度 而只用作懷疑人性
即便拉這個貪官下馬 能拉整個貪腐結構下馬嗎?
能拉這個該死的不透明不陽光的爛環境下馬嗎?
能真正衝擊黑暗勢力背後的既得利益嗎?
大家靜下心回顧一下過去每次選舉吧
最泛濫的邏輯就是:“換人就會好的”
而這種思路 是相當危險的 可能對民主的發展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不論是"xx執政品質保證" 還是 "x上就會好" 還是"兩黨一樣爛" 都是一樣的邏輯
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徵兆 因為我們需要琢磨的是制度與環境 不是那群人
能夠營造清廉政治的 不是某個人 而是某個方法 某種制度
所以成熟的選舉觀 是去尋找"哪個候選人找到了方法 他們做得到嗎"
而不是去找一個 不可能存在的彌賽亞
仔細回顧過去 當選舉的風氣圍繞著 誰誰誰才是真正清廉而誰誰誰又是萬惡之源時
又有哪一場選舉辯論 是緊緊圍繞著“怎麼建設一個完整透明的監督機制”這個話題呢?
長此以往 怎麼從實用角度去改善政治環境 這個議題就會被我們淡忘
而遺忘了這些關鍵字 改革又怎麼能順利推進呢?
所以 永遠要把懷疑的焦點對準在"制度"身上
不論你自覺訴求有多高尚 一定要講求做事的方法
所以學運的朋友們要開始學會 除了罵無良政客和跳針的支持者之外
怎麼雕琢出一篇更棒的社運演說稿 怎樣聯絡可以團結在一起的力量
前陣子的 反課綱活動最後幾天辦了演唱會 大家都是說著
“乾林良國民洞啦”
“白狼厲害還是黑狼厲害呢” 這類的話
在對政府的不滿之下
人們很容易將批評的對象從"事物"變成"某些人"
從而逐漸遺忘最核心的訴求
當一場以反課綱為主題的社運 課綱二字已經開始很少出現時
人們的力量 當然就會越發薄弱 以至於教育部只要拖時間就好了 我們一點辦法也沒有
這是支持、參與學運的朋友們 必須要冷靜思考的
而對於不斷批評年輕人 總是看社運不順眼的那些人 則要開始思考
如果你有不滿 那麼解決問題的關鍵在哪?
然後你按圖索驥 去看著有根據 經過論證的資料之後
就會發現 現行制度一蹋糊塗 人民對糟糕的決策毫無辦法
之後就會明白 為什麼要改革 有哪些要改革 我們又該怎麼改革
利用這個概念 以此去審視所有議題 找到方法
如此一來 在台灣民主的道路上 我們才能更接近偉大的勝利 越走越遠
記住 永遠不要把對制度的懷疑 轉移為對人性的懷疑
扯有點遠 若違反板規請告知自d
謝謝大家
本來是手機發的 現在重新改排版 把文章改流暢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