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網誌直達車: http://popularyuling.pixnet.net/blog/post/221125835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不但有無數史密森尼學會系列的博物館,
還有白宮、美國國會、五角大廈等知名景點,通通都是免費入場,
對於喜歡博物館、歷史,或著阮囊羞澀的朋友來說,可是一個流著奶與蜜的地方。
因此需要額外收費的景點,想當然地在DC應該不太吃香,
但新聞博物館(NEWSEUM)卻憑著它豐富的館藏、
有趣的內容和互動式的設施,搶下一席之地,
這麼精采的博物館,我實在不忍心讓大家錯過它。
新聞博物館(NEWSEUM)
門票$22.95元,可連續兩天入場(相信我~熱愛博物館的朋友一天絕對不夠),
當News和Museum結合成NEWSEUM,
便可知道這個博物館都是圍著「News」打轉。
博物館門口外牆刻著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言論自由的條文,
靠近一點可在門口及館內的「Today's Front Pages」
看到來自世界各地超過八十份報紙的頭版,
而館內更可以線上觀看其他國家的頭條,
像當天韓國的最大新聞就是Mers,
總統朴槿惠對國民發言將設立Mers應變小組,勢必讓國民回到正常生活軌道!
對應現在韓國的第六次燭火示威活動,朴槿惠任內真是風波不斷 。
「Berlin Wall」展區擺放著德國之外的最大柏林圍牆殘骸,
正面是西德自由奔放的塗鴉,背面卻是東德壓抑孤島的寫照。
除了柏林圍牆之外,還有戈巴契夫簽屬解體蘇聯條約的用筆,
更有著名的Death Tower,
為當時東德監視並射殺試圖越過邊境逃離鐵幕人的監視高塔。
當時約有三百多個佇立在東西德邊界,
而現今美國唯一一座的死亡塔便在該館內。
遊客也可以透過「Pulitzer Prize Photographs普立茲照片」展區,
直擊每年最震撼人心的照片。
像這幅是在伊波拉病毒肆虐區域拍的照片,
從東西德解體到最新的世界大事,該館都一一展示出來,
事實上踏入七層樓的新聞博物館那一瞬間,就擺脫地域跟時空的限制了。
不僅可以看到多達五世紀之久的報章紀錄,
更可以在閱聽室觀看世界各地的Live新聞,
親身體會在高科技繁榮發展下,新聞傳媒的演化。
黑人民權鬥士金恩發表著名[I Have a Deream]演說當天的頭條,
實際上有在使用的新聞攝影棚(目前租借給美國ABC),
以及讓遊客體驗記者的轉播體驗室 。
九一一恐怖攻擊也是新聞博物館的展示重點,
除了特別展示現今已扭曲不堪的原紐約世貿大廈頂端鐵塔外,
旁邊牆上還擺滿當時各國報導九一一頭條。
當然還有罹難者的遺物,像是在倒塌世貿大樓廢墟中找到的信用卡,
以及無數隻據搜救人員表示還在震動作響的手機,
完全可以感受到他們的親友是多麼著急地呼喚摯愛。
除了各種展示區之外,新聞博物館還有多間影片播放室,
數十百隻影片整天播放,
從越戰新聞片段到因水門案引咎辭職的總統發言,
豐富的館藏內容讓我花了兩天才逛完新聞博物館,
而且讓我思考了很多,可謂滿滿的收穫。
其中可以在館內的一處看到全球新聞自由度的地圖,
仔細看台灣是少數的新聞自由國家,
旁邊也特地設置空間書寫全球罹難的傳媒人名字。
照理來說我應該為台灣的新聞自由度感到開心,
的確我衷心為罹難表上沒有台灣而高興,
但是面對現在的媒體環境,我卻開心不起來。
小時候常常寫作文「我的志願」,不曉得大家都寫什麼呢?
總統、消防員還是記者呢?
記者以前真是個崇高的行業,能不畏強權挺身出來揭露醜惡、維護正義,
可是個真正實踐第四權的無冕之王呢,
但現在不說別人單說我自己好了,記者在我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以前科技不發達,資訊傳遞速度緩慢,
對於生活中的大小事和國際的認識,都仰賴於媒體的報道,進而改變時局,
在新聞博物館各展區內,我深刻地體會到媒體的貢獻和力量。
例如若不是媒體揭露美國大兵在越南的惡行惡狀,
進而打破美國人民對越戰的美麗幻想,
怎麼會使全民反戰的思維蔓延全美呢?
其中我認為「Bloody Sunday血腥星期天」一事當中,媒體證明了它的重要性。
「Bloody Sunday血腥星期天」發生在1965年的3月7號,
離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發表著名「I Have A Dream」演說,
也才過了一年半左右,
當時為了紀念一名過世的黑人示威者,
故決定從Selma步行112公里到阿拉巴馬州的首府Montgomery,
展開一場爭取黑人投票權的遊行。
但是這場示威卻只走了六個街口而已。
大約五六百人手無寸鐵的遊行民眾,
慘遭州警毫不留情地出動催淚瓦斯和警棍,
這些血腥的毆打畫面透過眾多媒體即時傳遞各地,進而轟動全美甚至全世界,
事發後的四十八小時內,全美超過八十座城市進行了示威抗議,
並且隨之在該地舉行了第二次第三次的遊行,
這就是著名的「Selma to Montgomery marches」。
該事件迫使當時的美國總統Lyndon Johnson
對民眾和參眾議員發表了「We Shall Overcome」的演說,
並且五個月後通過了「1965年國家投票權力法案」,
讓所有二十一歲以上的美國人都有投票權,
被視為是美國民權運動最重要的法案之一。
若不是媒體讓世人看到血腥星期天,那麼黑人不知何時才享有投票權,
更不要說歐巴馬能選上總統了。
媒體曾經如此偉大,是多少歷史大事的幕後推手,
但隨著科技的發達,資訊傳播的速度和幅度越來越大,
更別說網路的出現,真正落實了無國界的定義,
在求新求快的資訊時代,以及人人皆狗仔、記者的現今,
新聞媒體漸漸地膚淺化、狗血化、無腦化。
不知從幾何時,新聞的消息來源幾乎都是網友說法,
一個網路影片便能成為報導的主角,
台灣新聞裡皆是生活雞毛蒜皮小事,無國際大事。
我不是不能體會新聞從業人士的難處,
國際大事等較複雜的議題沒有收視率,只好選擇簡單易懂的內容,
但是這豈不是一個惡性循環嗎?
新聞媒體膚淺無腦化,使得民眾沒有接觸更深層內容的閱聽習慣,
沒有收視率於是更沒有人願意做這方面的內容。
我看著博物館內擺放的紀念碑,看著唯一在911事件罹難的攝影師遺作,
看著眾多為了新聞自由及資訊傳播犧牲的人們,
看著鮮綠的台灣新聞自由度而感嘆不已。
PS:新聞博物館二樓可以眺望華盛頓特區的街景,
逛完沉重的911展區後,不妨可以到這裡來放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