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法國最美村莊:巴拉聚克(Balazuc)

作者: toiletmei (傲笑年)   2018-09-24 13:18:13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5132729
  「它矗立崖邊。一副不可一世的模樣,瓷青色的山巒,用黑墨水鋼筆描畫的雋永的線
條,兀立河畔,換得一聲嘆息。」
  2017年夏天,我們一口氣去了好多地方。在聖馬洛(Saint Malo)住了十天,終於一
償去聖米歇爾山(Mont-Saint-Michel)的夙願;在中央高地(Massif Central)上的天
椅鎮(La Chaise-Dieu)住了四天,火山高原的奇景令人驚豔不已。「今天要去哪裡呢?
」婆婆問我們,已經在河村(Rivieres)度假超過一個禮拜,每日絞盡腦汁想著下一站,
非得要將行程塞滿不可。婆婆和JY面面相覷,卻同時把臉朝我這兒看,太有趣了,明明只
有我不是法國人,偏要我給出答案。
  其實我有口袋名單,但我不敢說。JY看我欲言又止,知道我有主意,用手肘推了我一
下,我只好硬著頭皮吐出「巴拉聚克(Balazuc)」。婆婆一時間沒有會意過來,我隨即
拿出那本厚重的「法國全國地圖」,精熟的翻到該頁,指著我用紅筆圈起來的地方。「這
裡」我指著一座河畔村落,「什麼來頭?」JY問,「法國最美村莊」我回,「又來了!」
JY和婆婆異口同聲叫了出來,「哪有這麼多法國最美村莊?」,說真的,我也沒想過會有
這麼多「法國最美村莊」在我們住的地方附近(在法國鄉村,車程一小時內都叫「附近」
),既然真的不知道要哪兒,就去吧!
  從河村開車到巴拉聚克的車程,不多不少剛好一個小時。
  從主要道路D579轉進巴拉聚克的山路(D294)並不寬,前頭有一整排車的目的地皆與
我們相同。婆婆不大喜歡人擠人的熱門景點,卻又來到這種觀光得刻意的地方,我只好暗
中祈禱巴拉聚克最好是人間仙境,否則我就頭大了。抱著忐忑不安的心得,終於抵達目的
地。
  我們將車子停在村莊南邊的停車場,車子停妥後付了停車費,隨即拿到一張精美的村
莊簡介和地圖,我看著簡介上的圖片,心想這角度大概只有從河的對岸山巔才能拍到吧!
  從南側停車場走到村莊有段距離,途中經過展示阿爾代什省的自然歷史博物館(Mus
éum de l'Ardèche),想也知道我們一家老小不會有興趣,於是匆匆走過,直往村莊中
心走去。一處小公園吸引了子台的目光,還沒來得及回過神來,他已經在秋千上晃著身子
了,在他把獨木橋、翹翹板都玩過一輪之後,還依依不捨直說「我還要」,JY不得不出手
抓人了。法文的「還要」就是我們在精彩表演結束後會喊的「安可(encore)」,只要子
台喜歡的,無論是食物抑或遊戲,常是欲罷不能,一直喊「安可」,常讓我有種參加演唱
會的錯覺。
  小公園旁即為進入村莊的南側入口,一道被稱作「夏門(Portail d'été)」的石
拱門,拱門的右側有座高塔保護殘存的城牆,而公園對面的綠地上是一座13世紀的修道院
廢墟-聖約翰施洗者修道院(Chapelle Saint Jean Baptiste),於18世紀荒廢,其結構
損毀嚴重,卻可見到正門上方一面刻有雀鷹(épervier)的盾徽,那是當地豪族及領主
-埃佩維耶的吉翁(Guillaume des Éperviers)的家族紋章(「埃佩維耶(Éperviers
)」在法文為「雀鷹」之意,該家族以此種鳥類為家族代表)。
  進入夏門後,這一帶是巴拉聚克的下城區,緊臨阿爾代什河,有著蜿蜒崎嶇的鵝卵石
路和中世紀風格的民宅,仰頭一望,劃破天際線的是巴拉聚克聖母教堂(Église
Notre-Dame de Balazuc)的鐘樓,來到這裡的每位遊客莫循著狹小的石階上到教堂尖塔
,將周圍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
  當然我們也不例外。
  在法國的小村莊很少有這種「排隊景點」,狹小的石階只容得下一人通行,性子急的
子台仗著他是個不經事小屁孩的身份,還沒等到上頭的人下來他就忙著擠上去,為了追他
只好硬著頭皮跟了上去,幸好沒造成太大混亂。儘管雲陰得像是禿鷹的翅膀,仍不減風景
的壯麗。粗獷的石牆和生苔的瓦片交織的村莊風光,譜出當地特有的脈絡。只見聖抹大拉
教堂(Église Sainte-Madeleine)的鐘樓高聳入雲,兩座教堂之間隔著八個世紀的距離

  向另一頭看,阿爾代什河在此處轉了個大彎,凸岸是堆滿鵝卵石的淺灘,河水流速緩
慢,深度及膝,吸引許多遊客攜家帶眷前來戲水。當然盛行的划艇運動也從不缺席,河面
上處處是紅紅黃黃的小艇,造型酷似長棍麵包。
  對岸的山巒有座中世紀圓塔,名為「珍呢皇后塔(Tour de la Reine Jeanne)」,
該塔位於制高點,可監控經格拉台地(les Gras)至於澤(Uzer)的山路。雖是中世紀的
遺物卻修復得十分完好,現為私人財產,不對外開放。
  走下石階,來到聖母教堂前。這是一座古樸的教堂,羅馬風格的外觀,卻擁有兩座不
同時期的中殿。位於舊城區的聖母教堂後殿的教堂廣場(Place de l'Église)於19世紀
之前一直是巴拉聚克的中心,由通過教堂前面的道路名稱可見一斑:公眾路(rue
publique),廣場一側的石牆上還嵌有當時的公布欄。不過教堂今已改作俗用,夏季時常
有音樂會和展覽在此舉行,我們來的不是時候,教堂並無開放,無緣一見,令人扼腕。
  下城區的範圍比我想像中的狹小許多,順著主要道路向下行,通過採砂場門(Porte
de la Sablière)後,便可來到河畔。
  若是初次造訪,莫不對眼前美景給震撼,阿爾代什河谷(Vallée de l'Ardèche)
是自然給人類未經包裝卻璀璨無比的禮物。
  你很難找出世界其他地方有著類似的景觀,正因如此,縱然巴拉聚克處於法國偏鄉,
人潮仍絡繹不絕。
  此處自然形成的淺灘(gué,指不需依賴渡船便可涉水跨越河川之地)成為戲水者的
天堂。早有準備的我們,換上泳衣,鋪上墊子,兵分兩路,JY帶著子台下水去,我和婆婆
則躺在墊子上看風景,無奈當天氣溫不高,怕冷的子台下水意願也跟著低,於是改成在岸
邊玩沙和排石頭,雖然沒有玩具,但卻玩得十分起勁,JY已經在河中游到膩了,子台還在
排石頭。原來他在蓋「亞維儂橋」啊!瞧他一副認真的模樣,還堅持要我把他的成品拍下
來。JY說這裡比較適合小孩戲水,不適合大人游泳,原來是因為水實在是太淺了,走到河
中央的水深才到胸部而已,所以他說他反而游得很辛苦。
  而我,則是凝視著對岸的岩石解理,真是令人百看不厭。巴拉聚克村名的起源來自高
盧語的Baladunum,在高盧語中,「Bal」意指「懸崖」,而「dunum」意指「城塞」,在
《巴拉聚克:歷史時光中的法國小鎮(The Stones of Balazuc: A French Village in
Time)》一書中,作者將之形容為「嵌入頑石的村落」,可真是貼切!
  的確,這座村莊有如隱士修行之處,雖然此地歷史可遠溯至尼安德人(Homme de Né
andertal),但卻要至西元前3000年才進入新石器時代,定居此處的人類除了農耕以外,
還放牧綿羊和山羊,並將死者集中葬墓,置入石棺中。11世紀的領主依著山勢在頂部建造
一座城堡,民宅圍繞著城堡而建,城牆將村莊團團包圍,經過兩個世紀的擴建,立於磐石
的城樓成為往後巴拉聚克男爵的大宅;14世紀幾乎將歐洲一半以上人命帶入冥府的黑死病
並未放過這座遺世獨立的村莊;當然16世紀的宗教戰爭讓這座村莊更加分裂,在效忠法王
的領主統治下,村民只得表裡不一,表面上信仰天主教,私低下卻改信新教的人不在少數
,雙方在1574年於巴拉聚克附近的波里城堡(Château de la Borie de Balazuc)中簽
訂和約,為歧議畫下句點;18世紀影響巴拉聚克最重大的事件非法國大革命和巴黎公社莫
屬,擁有巴拉聚克城堡的沃居埃侯爵潛逃他鄉,城堡成為「國家財產」,以賤價售出,成
為農場。
  18、19世紀是法國綢業的黃金時期,絲綢業成為巴拉聚克致富的「黃金樹」,連城堡
也作為養蠶場使用,當地經濟突飛猛進,卻也讓一向與世無爭的小村莊落入全球代的鍊帶
中。似乎在這樣的氛圍之下,該是村落蛻變之時,橫跨阿爾代什河的橋梁和新的教區教堂
分別於1887年和1896年興建,象徵巴拉聚克的黃金時代的尾奏。
  好景不常,巴拉聚克的產業全球化使得經濟命脈變得脆弱,一次的桑蠶流行病,幾乎
將法國絲綢業連根拔起。蘇伊士運河的開通(1869年)使得廉價的亞洲絲綢大舉入侵法國
,人造絲的發明(1884年)更是將天然蠶絲逼至絕境。
  天無絕人之路,只是人們怎麼也想不到,讓巴拉聚克再生的契機,竟是它的隱密的地
理位置和數百年不變的中世紀風情。
  沒錯,這些標榜著「中世紀風情」的村莊,有一半以上是刻意營造出來的。不遠處的
協斯河畔拉羅克(La Roque-sur-Cèze,見此篇網誌)便是一例,依著現有的城堡和城牆
,新建的民宅走復古風,慢慢的,整座村莊成為舊時模樣,認證為「法國最美村莊」後一
炮而紅,湧入大批觀光客,使得居民矛盾不已:觀光業者樂享其成,單純住民卻飽受其擾
。曾有居民破口大罵外來的觀光客讓村莊寧靜不再,也有居民擔心民宅成為「度假小屋」
造成當地環境的破壞。雖然巴拉聚克的建築多半是中世紀的產物,但居民的處境似在拔河
,在現代和傳統間兩相為難。
  子台玩夠了,我們來到主要道路上的一間酒吧(Bar Le Buron)休息。巴拉聚克的主
要街道並不特別寬敞,只是鋪上柏油路,容得下兩台汽車錯身而過。酒吧主打景觀,往外
一看就是橫跨阿爾代什河的大橋和河谷風光。1882年,法國在茹費理(Jules Ferry)擔
任總理期間,實施了義務教育(超早的…),為了讓河對岸的學生能以更安全的方式上學
,橫跨阿爾代什河的橋梁興建勢在必行。橋梁於1887年落成,卻在1890年遭受高出橋面30
公分的大水淹沒,幸好橋梁結構穩固而無大礙,橋上有塊石碑記錄那一年的水位。
  酒吧一旁的紀念品店裡販售著當地自產的葡萄酒,吸引許多觀光客。我和JY吃完冰淇
淋後,便獨自探索上城區,留子台和婆婆繼續休息。
  在中世紀和整個十八世紀時,三條道路貫穿全村,一條位於今日的下城區,經過教堂
廣場的公眾路(Rue Public),自夏門至採砂場門;另兩條位於上城區,從新門(
Portail neuf)至伯爵宮廷門(Porte de la Cour des Ducs)。但由於屋舍的擴建,使
得這些道路變得十分狹窄,人們僅能以人力和驢子運送貨物,直到橫跨阿爾代什河上的橋
梁落成,興建主要道路的計畫順水推舟,一些城牆和中世紀的房屋被移除,村莊也分成上
城和下城兩區。
  橋梁的落成也吸引對岸的舍維耶爾(Servières)和歐東(Audon)兩聚落(hameaux
)的人民來到更近的巴拉聚克聖母教堂進行彌撒,在那之前,他們只能到不用過河的拉納
(Lanas)和於澤(Uzer)的教區教堂。於是興建一座可以容納更多信徒的教堂勢在必行
,新教堂就是在這樣的情勢下拔地而起的,它位於城牆外頭-那裡有更大的腹地可以興建
一座嶄新的教堂。
  主要道路旁的法欽尼耶門(Trouée de la Trouée)帶著我們進入上城。
  巴拉聚克的上城擁有更多權貴的宅邸,絕大部分隱身街弄中,僅能從窗櫺上的紋章或
裝飾性多於功能性的窗戶一窺。被遊客中心標的為「景點」的兩處:巴拉聚克城堡
(Château de Balazuc)和方塔(Tour Carrée),則分踞山巔兩側。
  此區的城堡的興建,大抵是為了防禦鄰近領主的侵略,巴拉聚克城堡始於11世紀,僅
是一棟三層的城樓(donjon), 12、13世紀為了躲避阿爾比十字軍的襲擊,城堡不斷擴
建。百年戰爭和之後的農民起義並無波及阿爾代什省,法國大革命讓貴族和領主們紛紛出
走,城堡被賤價售出作為農場使用,經歷巴拉聚克的「黃金樹」時期後,城堡數度轉手,
今日以高級民宿之姿再現風華。
  來到城堡前,其實失望透了(連照片都不想拍),已成私人財產的它當然不可能無料
參觀,但瞭望臺的景色卻是美得無敵。若有機會來此住宿(請提早至少半年前就預約),
城堡上的露臺見到的景色與瞭望臺無異,幻想在那兒用餐情景,氣氛一定無限美好。
   方塔是城堡十三世擴建工程的一環,也是巴拉聚克的第二座城樓。2017年方塔成為
該地的遊客中心,我們抵達時內部滿滿的人,巴拉聚克是附近著名的村莊,名氣毫不輸給
鄰近的大城市。
  巴拉聚克自古並不是個富裕的村莊,縱使在十九世紀末,大橋建成,道路鋪好,面臨
全球化來臨時還是得面對人口流失的困境,曾經輝煌一時的黃金樹時代轉眼即逝,人口一
度降到只有600餘人,但祖先遺留下的資產彌足珍貴,吸引無數觀光客前來訪舊尋幽。
  我們就是其中之一。
  回程,我和JY牽著手走到鋪滿鵝卵石的小徑上,一再回味自山巔看出去的河景,洶湧
的人潮擦肩而過,「法國最美村莊」是一把雙面刃,帶來人潮卻也擾民。當地居民要怎麼
從中獲得平衡,真是一門學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