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心得] 偷走廈門第八市場變遷的故事及背後的政治

作者: jones921245 (jones)   2018-10-16 20:57:17
※ [本文轉錄自 China_Travel 看板 #1RnT__7f ]
作者: jones921245 (jones) 看板: China_Travel
標題: [心得] 偷走廈門第八市場變遷的故事及背後的政治
時間: Tue Oct 16 20:56:24 2018
哈囉!我是地方賊,歡迎大家,喜歡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圖文網誌版:http://t.cn/Ezvsp6Z
可以順便偷走賊的臉書追蹤:http://t.cn/RmPbrSh
大家好,第一次在這個版上發文,因為部落格取向的關係,我會討論到比較多文史
甚至是探討市場裡面政治、認同的面相,有興趣的可以一起討論看看!
[市場 #第八市場 ] 偷走廈門營平城內,那僥倖留存的市井老味 #廈門 Xiamen / 中國 China
連續講完了越南會安、馬來西亞檳城兩座著名的港口城市,同時也是世界文化襲產。這一篇則是去看看中國一座著名的港口城市「廈門」。廈門最早在史書的記載,是唐代所稱的「嘉禾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嘉禾嶼築廈門城,也才開始有「廈門」這個地名。鄭成功也曾駐兵於廈門,廈門有些路名與鄭氏政權的軍隊有關,晚點會提到。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廈門設立海關,並於五年後首次與英國進行茶葉貿易。鴉片戰爭後,廈門港成為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港口城市之一,既然成為貿易城市,周邊泉州、漳州的民眾紛紛湧入廈門居住、工作。中國改革開放後,廈門成為經濟特區之一,也讓廈門再次確立了沿海經濟重鎮的地位。
廈門港是一座天然良港,海岸線蜿蜒曲折,優秀的港口位置讓它的歷史特別突出,而能成為東南地區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城市。對外貿易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小看廈門島內熱鬧的市場交易,在這篇文章賊賊要談廈門有趣的「市場」。要談到廈門的老市場記憶,就不得不提廈門島在1920至1930年間,一波力求現代化的造鎮運動,當時總共興建了九座市場,而第十座則在鼓浪嶼。
然而,隨著時光荏苒,三市、五市、九市早已消失;一市和六市只剩下建築可以想像;四市也僅存與其相關的路名可以悼念;二市則不叫二市,改建為美仁宮市場。第七市場依然在思明東路上,也同樣維持著過去的人氣,但它的知名度遠遠比不上位在第一碼頭附近的「第八市場」。
這篇文章,賊賊要帶你偷走每個人各有解讀的「第八市場」的故事!
賊賊是搭廈門的BRT(快一路公交車)到開禾路口站,一走出BRT往下望,就會看到廈禾路南側的騎樓人潮洶湧。人們都往開禾路走去,畢竟那是通往八市的主要路口。在走進八市前,先讓賊賊講一下這條有著BRT運行的馬來「廈禾路」。廈禾路是廈門最早的公路之一,建於1921年,全長4.46公理,連結了廈門市區與禾山地區。因為聯繫了新舊市區,廈禾路是廈門的主幹道之一,2008年也啟用了BRT系統。
「騎樓」是廈門舊城很重要的空間印記,但隨著城市發展的用地需求,許多騎樓消失了。1993年,廈門開始舊城改造,廈禾路北側的騎樓全部拆除以拓寬道路,如今廈禾路開禾路口僅剩南側騎樓。而騎樓正好位於八市這一冊,所以BRT其實分隔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城市面貌。廈禾路南側是保留騎樓,還有著傳統市場的老城,而北側則是沒有騎樓,但卻有現代廣場的公寓大樓。
講完了廈禾路騎樓的演變,讓我們越過入口牌坊,走進早已成為一座露天市場的「開禾路」。賊來的時候正好下大雨,攤販們紛紛把遮雨的那傘撐起,以保護自己的商品免受雨水浸擾。雖然下雨,但空氣中還是洗不掉魚腥味,這正是八市的特色,這座靠海的市場就是靠販賣海鮮聞名的。雖然也有販賣小食、生活用品、蔬果類等,但整條開禾路還是以海產類攤販居多。
八市的成形其實與龍海、海澄地區的討海人有關,當時廈門是繁華的港口。漁夫們在第一碼頭附近靠岸後,就直接在當地做海產生意,逐漸形成一個以販賣海產為主的市場。即使現在有很多的社區型市場,但若問廈門人說,哪裡買得到最便宜和貨色最齊全的海產,廈門人還是會跟你說「八市」,即使他可能住在集美區。而八市獨特的市場氛圍,也成為觀光客愛來的菜市場,只是還沒有形成一套客製化的觀光服務而已。
一個簡單的路名背後總是藏著能夠仔細挖覺的故事。在台灣,雖然有些路名被簡單化為中山、中正,很難去尋找路的過去;但在廈門,有一些街道的名字真的讓人摸不著頭緒,很想找個街坊鄰居問問這個路名背後的含義。在八市的主要道路「開禾路」間,有一些有趣的小巷,路名乘載著這個城市的特殊記憶:首先會碰到的是「担水巷」,記得在新莊老街也有一條挑水巷,同樣記錄了那個用水不方便的時代。
挑水的閩南話就是「担水」。在還沒有自然水之前,廈門島缺乏足夠的淡水,水便成為一門生意。不少賣水的人開船停靠在第一碼頭附近,然後請挑水工人一担一担挑上岸。而担水巷因為在碼頭旁,賣水業者就在這裡修築一座蓄水池,工人們就將水倒入水池中,居民們就到担水巷這裡買水。
再往下走一點,有一條洪本部街及一條洪本部巷。洪本部原本的路名叫「前圓宮」,改路名是為了紀念鄭成功的部下洪旭,他對鄭芝龍投降清朝一事極為不滿,便投靠鄭成功,鎮守廈門,而他當時的練兵營部就在這條街的位置,所以取名為洪本部路。
即使是在巷子裡面也有許多攤販,遊走在廈門的巷弄間還滿迷人的,畢竟這保留了廈門市區改正前真正的城市樣貌。不過,竟然還有人直接用老房子養鴨,這在台灣很難見到吧!
據說現在洪本部街門牌38至44號,就是過去洪旭練兵營部所在的地方,能夠明顯看得出這些石砌老房子和其他較現代家屋間的差異。在洪本布街上以及附近的昭惠宮各有一塊記載著洪本部歷史的石碑,但已經很少人還記得這條街曾經的「國族歷史」,大家都是提著幾尾魚匆匆的就離開這已經被攤位佔據的巷弄中。
洪本部巷往下走會接到「打鐵街」,這是滿多古城會出現的老街名。打鐵街顧名思義就是與打鐵這個產業有關,這條街曾經是廈門打鐵店最集中的地方。除了一些家用的鋤頭、鐮刀、菜刀之外,因為這條街臨海,碼頭船舶需要的加工船錨、船鍊或其他鐵器,也都是在這裡製作,形成一個製鐵的聚落。現在這裡已經沒有打鐵店了,反倒成為八市延伸過來的攤販小巷,若沒注意到這特殊街名,誰還會記得這裡的過去。
前面講了這麼多與「八市」有關的資訊,其實每個人認知的八市都不盡相同,畢竟這是一個逐漸擴張的市場,也形成了一些邊界與認同的差異。大部分的觀光客可能認為從開禾路延伸到開元路的露天市集就是八市。
事實上,八市還有另外一塊空間,是在室內的「營平市場」,只是觀光客都忽略這兩邊的差異,但對市場人而言,這兩個市場是不同的,有時候甚至彼此對立。
其實下雨的時候,能夠躲進有頂棚的市場避雨,再好不過了。但在平常的時候,逛市場的人可能比較喜歡逛戶外的市集。除了方便之外,也比較通風、明亮、寬敞,這就是空間感上的差異,也使得營平市場攤販的生意沒有開禾市場這麼好。
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故事,其實室外的「開禾市場」與室內的「營平市場」互相對立。如果問營平市場內的海鮮攤商,如何在八市買海鮮才不會被騙,他們都會說不要貪小便宜去外面那個市場。若在開禾市場問同樣問題,他們會保證他們的海鮮最實在。
其實,無論開禾市場或營平市場都不是最初的八市。最剛開始的第八市場其實是建立於1933年,窩在一棟建築中。這棟樓賊沒有親眼見過,據說就是開平路與營平路的交匯處的一棟紅磚大樓,上面還有著「八市水產店」的招牌。雖然招牌還在,但八市早已外移出去,原本的市場樓房早已變成普通的住家大樓。
八市是先不敷使用,外移到營平路上,成為一個露天的營平農貿市場。後來,政府乾脆讓營平市場正規化,並架設頂棚,結果市場又更外延至開禾路。對了一些老八市人而言,只有規範化的營平市場才是真正的八市,而那些在開禾路上擺攤的都是外人,也得不到政府市場管理的保護,反而成為黑道管控的場地。為了繳納高額的保護費,開禾市場的攤商只好轉嫁給消費者,才會有消費者覺得在外面買東西比裡面貴的感覺。
這也導致八市的壞名聲,也讓營平市場的攤販不滿開禾市場攤商的作為,但對外人而言,它們都是八市。這其實就是「菜市場的政治」,當中內/外市差異與劃界牽涉的不僅是商業競爭、黑白道介入的差異,還包括八市商譽的維持、攤販間人際網絡,以及市場在歷史演變下的認同流動。對於這樣的八市,政府一直都有整頓他的念頭,但牽一髮就會動全身,到現在還是很難有所動作。
逛完了菜市場,大家也稍微了解市場內部的暗潮洶湧了吧!雖然只是觀光客的我們,真的很難體會市場人的處境,但還是放鬆一下心情,走到開元路上,逛逛幾間八市外的老店。「開元路」連結了北邊的厦禾路,以及南邊的鷺江道,這條1926年建成的道路,可是廈門第一條市政道路。前面有介紹到騎樓對廈門的重要性,而開元路的騎樓可是廈門街道建設的原型,也因為是廈門開創先河的第一條道路,而被稱為開元路。
不過現在走在這條路上,其實很難想像它竟然是廈門現代化道路的模範。雖然騎樓還在,但兩側的房子多數都已破爛不堪。其中,賊覺得最有特色的便是路中間,捲在一起的電纜線。有些人可能認為這是該被淘汰的街道風景,但它確實也構成廈門人獨特的舊城記憶。在阿吉仔生活百貨店的窗戶,就特別介紹了這個「電纜圈」,他說:窗外這些麻煩的圈,像極了八市,終是繞出了生活的種種無限可能。
連快被時代拋棄的舊街電纜圈都能寫成一首詩,真不愧是中國文青之都,廈門。廈門最有名的特產就是餡餅,當中「阿吉仔」更是知名的老店。這間位於八市旁的百年老店,沒有隨著時代淹沒,反而跟著廈門一起文青化。不知道是否受誠品影響,他們選了八市對面的五層樓騎樓建築,打造「阿吉仔吉治百貨」,店內有文創區、書店、咖啡廳,還有一隻跑來跑去的黃色小貓。
除了一樓的商品部外,整間生活百貨透過不同樓層呈現不一樣的廈門氛圍,就是要讓遊人一走進來能夠領略這城市的多樣化,也讓廈門人能夠走進時光隧道,回到過去的廈門時,也能感受這城市的改變。就像阿吉仔的產品包裝一樣,它不再執著於過去的老式傳統包裝,反而從花磚去尋找素材,設計出多款的花磚禮盒。這體現了廈門的文青風格,並不是媚俗,而是從舊式廈門提煉出菁華,製造出嶄新且多變的新廈門。
開元路其實有幾家百年老店都進行老屋再生的工作,賊賊真的覺得廈門的騎樓街屋還滿吸引人的,與檳城喬治市和馬六甲的海峽式有不小的差異。
回來講這個地區,前面有提到洪本部街與鄭氏政權有關的故事。八市所在的這個區域,雖然不是廈門最早開發的地方(最早應該是古城東西路包圍的廈門舊城),但卻是廈門海洋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廈門城市開發的原點,而這裡通常被稱為「營平片區」,這便與洪旭將部隊紮營於此有關。
不像現在等待復甦的樣貌,在三零至五零年代營平區最南邊的交會點「大同路」,可是最繁華的商店街。不僅有閩南地區最大的百貨店,還有許多家金飾店,以及不勝枚舉的小店。
除了商店之外,1942年建於大同路和大元路交界處附近的「金城戲院」,讓營平地區成為全廈門文化娛樂的重要地方。金城戲院於1953年改建擴大,可以容納一千名觀眾,並更名為「鷺江劇場」。劇院除了有觀眾席外,還有演員宿舍、化妝間、接待室,甚至還有食堂,現在真的很難想像一個劇院有這麼大的規模。劇院播映著京劇、歌仔戲、上海越劇、福州班,供應著不同語言人口的需求,甚至比較當代的上海魔術團都曾在劇院表演過。
就像臺灣許多老戲院一樣,到了八零年代看劇的人越來越少,劇場也開始改放電影。過了千禧年後,現代影城擠壓了老戲院的生存,鷺江劇場不再吸引人,就此關門,甚至原有的建築物成了危樓,跟著整個營平片區陷入等待拯救的情境。2013年,鷺江劇場的建築被拆除,原先劇院所在的土地開始在思考著再利用的方式。與所在的營平片區一樣,一直有重新改造、拆遷的聲音出現,但這工程過於浩大,計畫始終被擱置在旁。
最後,廈門市政府放棄了將營平片區的老房推平,重新打造一個商業區的決定,而是選擇保留這個具有歷史紋理的老街區。這只能說營平片區非常幸運,能夠保留到中國政府開始也將文化襲產保存納入都市計畫項目的時候。原本鷺江劇場的閒置用地變成「鷺江老劇場文化公園」,裡面不只有老書屋、老郵局,還會辦不少展覽、音樂、市集活動,並成為區民新的公共空間。
藉著文化公園的成立,廈門市政府其實是想要帶動整個街區的復甦,串連前面提到老屋更新的店家,讓整個舊街區朝新的方向前進。在公園裡面,可以看到有許多舊街弄的路牌,每一個路牌的背後都述說著廈門城市變遷的歷史,與市民和這座城市間的關係。很慶幸廈門市政府選擇保留營平片區,讓這座有著廈門最大市場的城市,依然有股熟悉的廈門味。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