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越南遊記【十】美山聖地

作者: polesirius (ff)   2023-11-27 10:54:09
圖文網誌版: https://sirius99.com/?p=25863
(耽擱許久才寫完,請見諒)
越南在千年前曾有個古國「占婆」(Champa),它趁東漢衰弱之際起兵獨立,盤據著
沿海地帶,並與西邊大國「吳哥」拉鋸相爭。雖被北方後來崛起的「李朝」、「後黎」漁
翁得利,還是在「會安」這區留下了印記,也就是它曾經的都城「僧伽補羅」(
Simhapura)。不過王都盛年的建築幾乎都毀於戰禍了,倒是鄰近的王家祭祀聖地「美山
」(My Son)運氣好,遺下了一整區的寺廟建築殘著當年繁華。
由於是古寺又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員,我在查到相關資料時就很期待,哪知在「會安
」還天晴日朗,過了一夜居然下起大雨,很令人黯然。但也不能說過於意外,當初調查氣
候便知冬季北越較乾、中越較濕,只是為了顧全「下龍灣」,想賭個一把,幸好看預報這
週也僅有今早會下雨,就當是旅程必要的獻祭吧。
從「會安」去「美山」除了自駕,沒什麼方便的交通,一般都是報名半日遊,省時省
心力。上了旅行社派來的接駁,經過約一小時的車程,我們到了景區入口,這兒有附設廁
所的小咖啡廳,能感覺觀光客們外望的目光都滿無奈,有些甚至已點了餐,想等雨停再出
發。我們則沒那種悠閒命,快速解放後,就被導遊招著,撐傘踏水朝遺跡前行了。
可能是不同年代都有自己的經營區塊,由地圖上看,遺跡一簇一簇的,散佈在這廣闊
的山間地帶。它們被標上了英文代號,不曉得是否為考古發現的時序,而導遊並沒照著上
頭建議的順時針環遊方向,反倒逆時針直接帶去最裡的BCD區,說剩下的可以自己逛,不
會迷路,注意集合時間就行,有種偷懶的意味。但會把BCD區當成講解重點也有其理,畢
竟遠遠就能望見寺塔如峰,於綠地參差聳立。
一邊聽著導遊奇怪的中文口音,我一邊瞥著說明板的佈局復原,D區感覺像這地帶的
前院,以兩座長形儀式大廳各自通往其後的B區與C區。印度教早年經海播傳至以「湄公河
三角洲」為中心的「扶南」,與其相鄰的「占婆」也受到強烈影響,雖然這兒建築多半相
當殘頹,仍舊勾起我於印度遊逛的回憶。若是同一脈絡,儀式大廳應有著長拱狀屋頂,而
眼前的D1只能見到微弧牆頂,疊磚在剝落後,被草苔抹糊了稜線。牆側那些成列如殘碑的
,本來上頭也都有人像,可惜僅剩一尊無頭坐像孤獨守望了。
宛如雙生的D2好一些,尾端還留有拱形的拉尖,或許也因其結構相對強健,被設為臨
時性的展示所。進門後能看到一塊弧頂大石板,即使主角上半身已損毀,看其舞姿身段,
下方跪坐的神牛坐騎「南迪」,顯然是主神「濕婆」,旁邊另有些扭舞奏樂的小人,像是
記錄著一場祭典。不過後方展桌的那些石塊就很難辨出主題了,搞不好僅是考古學家嘗試
拼組的工作台。能令目光再次駐留的是牆上的雕作,齜牙怒面獅、面目模糊的小人像,可
惜數量寥寥,看來網路資料無錯,珍品都送去「峴港」的「占婆博物館」保存了,當初我
也曾想把它排入行程,想去的景點卻太多,幾番衡量後還是忍痛刪去。
講解結束便是自由放風時間,D區之後的BC兩區照佈局圖應有牆包圍隔分,走出小展
館後卻一覽無遺。與D1同處中軸的塔門B2僅剩框邊,後頭的B1更悲涼,本該以神龕主塔成
為視覺中心,現在只是牆礎勉強可辨的平台,立柱傾倒散亂,代表濕婆的「林伽」就這麼
暴露著接飲天雨。千年時光帶來的毀損可以理解,然據說「美山」的狀況原先異常良好,
偏偏遇上越戰這場大劫,經過美軍的瘋狂轟炸,仍能頑強屹立的僅有少數。
角落存放祭品的偏殿B5是其中一位幸運兒,它有明顯的雙層結構,上層縮窄,覆著略
呈鞍形的長拱頂,壁面飾柱密集,形成曲折紋路。下段的刻綴尤其顯明,柱帶攀滿花藤,
龕室皆填置於胸口結印的人像。山形窗框也能窺見原本的華美,流曲冠頂下有雙象鬥望。
儘管處處缺損,又帶著斑漬,那被歲月添染的色調卻漾著幻力,攀附的草葉彷彿是其轉生
後的感官,好奇盯望我們這些不畏雨襲的訪客。
B5鄰近的B7是棟小堂,類似的雕飾,身形卻歪斜著,像有著傾倒之危。導遊曾指著它
嘰哩咕嚕講了一陣,分心拍照的我大半沒接收到,猜測應是在說「占婆」的廟殿跟印度不
同,不用石砌而是磚疊,工匠會使用當地特有的樹脂作黏結劑,並於黏疊後把建築放火炙
烤,冷卻完才進行雕琢加工。但少了刻綴的那側明明是後人補強過的,為何仍缺一塊磚,
又沒幫它站直,就不清楚了。
無論如何,還能站著便是福吧,像敬奉濕婆之子「戰神室建陀」的副塔B3就很可憐,
被用支架撐著箍著,似乎少了這些,便會在哪天解了體,轟然散垮。醜歸醜,當轉去背側
,依舊能感受其盛年風姿,由底部人像龕室起始,山形簷尾勾挑如焰,沿頎長身形不斷往
上堆疊,誘人想望那缺失的冠頂耀華會是何模樣。
轉過頭,在視野裡醒目的是C區主塔C1,跟它B區的兄弟命運不同,儘管規模略小,雙
層容形仍大致完整。相較B5,偏向立方狀,且除了正塔門,其餘三面皆有相似塔龕探出,
在壁面諸多雕像的簇擁下,高竄指天。原以為這場雨只是下來惱人的,怎料從此視角望去
,激生的霧色在遠山輕舞縹緲,搭襯近處的寺峰起伏,莫名泛著仙氣,讓人不禁怔愣佇望

C區自然也有些環圍小堂,各自留存的型態不一,有的黯頹如墨塔,有的沉寂為凹陷
丘堆,但也有像入口C2這樣的,即便缺了堂頂,仍以頸處的飾柱節理替顯成冠。這也導致
聚集拍攝美照的女性相對多,甚至還有人穿了大紅衣袍,肩背披垂長巾,拍寫真般在各殿
前擺出做作身姿。
繞行一陣,我們離開BCD區,準備朝回程走。照地圖所示,鄰近有個A區,它建於十世
紀,主塔A1被譽為「美山」的代表,學界也常以「A1 Style」形容同樣式堂殿,感覺該有
著完整形體,週身刻鑿精微。可惜經過越戰的摧殘,受損最嚴重的也是這區了,塔殿全數
傾倒。雖在法國殖民時,曾有學者繪下圖解,剖析了門廊的山形頂冠、牆面飾柱角塔、及
細膩雕鑿的塔峰。幾尊鎮守八方的雕像,像是「雷神因陀羅」、「火神阿耆尼」、「水神
伐樓那」、「風神伐由」,也早早送至「占婆博物館」免得被盜。對喜愛古文明的人,這
樣的損失仍難以彌補。不免想窺探一下它的現況,在遠方緬懷,偏偏路徑早早封擋,由林
隙也看不出什麼,可能接棒的人還在將散亂瓦礫與資料圖比對,絞盡腦汁嘗試再築吧。
在它隔壁的G區,推想也是被波及到,只是殘餘的相對多,中軸能辨出一座儀式長殿
,指向內院塔門跟最重要的神龕主塔。前側則有小殿置了碑柱,記印著砌建年代、帝王「
闍耶訶梨跋摩一世」與事由,裡處邊角為烹煮及存放祭品的庫房殿。儀式殿幾乎傾毀了,
只留下牆礎,院門亦隨環牆凋零,被遊客當成拍照的踏腳高台。本來也是有樣學樣排隊等
拍,怎知前面的家庭相當誇張,解決了團體照,又要單獨拍個人,然後還不斷重拍。集合
時間分秒逼近,我哪有心情等,只能嘆口氣先去觀賞主塔。
雖稱主塔,其實已是半塔了,即便如此,從三向門階砌起的門廳,多少能想像原先的
壯偉。由於朝代屬於較晚的十二世紀,裝飾跟BCD差別還挺大,看起來已不時興滿牆的人
像,取而代之的是台座旁接連如環帶的怒目獸面。它們是「Kirtimukha」,挑戰濕婆失敗
,被懲罰要吞食自己身體。但由於只剩頭顱的窘樣有取悅到,反倒被濕婆賜名「光榮之臉
」,並成為自己寺廟的裝飾物。邊角浮刻也奇形,見其手高高撐舉,以為是被降伏的犄角
妖魔,受罰要負馱主塔千千萬萬年,結果只是護守意義的獅子。
再循環道走,EF區又是另個災難場,根據殘遺的石碑,它原是「美山」最古老的建築
群,可追溯至七世紀,並於十二世紀大幅增修,結果越戰砲彈襲來,如今幾乎無存。兩座
主塔中的E1消失殆盡,E4的塔身頹散成土堆被野草侵染,僅餘尖頂探首。用來祭祀王室祖
宗的副塔E6,是仍有牆構還堅持著,殘斷的模樣已難推想其原形。
只有E7的運氣最好,身為聖書收藏庫的它在戰火中雖亦破損,尚能根據早期的考古圖
稿作修復。專家們刻意使用淺色磚作區分,看起來與先前見過的B5極為相似,雙層樓體,
上段縮窄為鞍狀長拱,若略去色調上的突兀,高偉聳立的身姿依舊惹人佇望。
E1前放了張緬懷圖板,藉殘遺的區塊表達它曾經的細膩雕鑿,光是台座便佈滿飾帶與
勾框,嵌入諸多小人舞樂,山形牆也刻繪了創世之初,於宇宙浮遊的毗濕奴由肚臍蓮花綻
生梵天的那一刻。可惜這些精品同樣要去「占婆博物館」才能細觀了,現場僅散置了「林
伽」、與其成對的「優尼」,大型的門神塑像還是斷頭的,只能依稀辨出裸身上的蛇鍊與
高舉短刃。
而隔壁的F區目前是大型手術台,簡易遮棚下為被鐵架勉力護撐的主塔F1,曾經密疊
的磚體潰散滑墜,若不是還有塊平牆,一道像嵌了人像的龕室,可能會以為是施工時堆積
的廢土。據說門楣本有塊精緻雕鑿,刻著多臂惡神「Ravana」搖晃「凱拉薩山」,被濕婆
談笑間踏伏,塔座跟祭壇不僅各以鳥獸花卉妝點,還有精巧的引水淨滌設計,如今通通灰
飛煙滅。這讓我不禁瞪向旁邊的大泥坑,那應是當時轟炸的彈痕,像個無法癒合的傷口,
望來相當嘲諷。
園區在接近出入口的地方尚有個K區,裡頭孤零零僅一棟建築,前後各設矮階,由於
缺了頂蓋,兩側牆有些外傾。它看來不像主塔,因為相對別區,規模有點小,較近似通往
內院的塔門。怎料當瞥向還原圖,上頭只勾了一段圍牆,中間嵌著方體過道,並稱其為此
區主塔。也是有這麼陽春的寺院喔?我挪了幾步望向塔牆,根據文字敘述,那兒本有個雕
綴,刻著坐於蓮花的三頭女神,為梵天的女性化身。不過現在也僅剩壁柱間的一道馬蹄形
外框,顯明的反倒是週邊因復原而突兀的新磚。
如此的矛盾感在行途中始終無法散去,因傾垮覺得心揪,又對復原後的嶄新感到刺目
,畢竟遺跡最讓人著迷的,就是一身殘傷卻執拗立望的傲骨,缺損為印記,草苔成華裳。
所以,該歸咎於戰爭嗎?怪美軍為求戰勝的粗暴,抑或越共的崛起生非?還是,一切都源
自人心,慾望難填,於是創生總伴隨著屠滅。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