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網誌版: https://sirius99.com/?p=28400
(造訪時間:2023年)
亞述區再往西,是一連串希臘文化的展廳,本來廳與廳間的安排是有邏輯的,從南邊
Room12的「米諾安與邁錫尼」(Minoans and Mycenaeans)一路朝北,時序會跟著推移,
在盡頭折轉到「亞歷山大」。但也不知「大英博物館」所謂的輪休在搞什麼工程,不僅是
我緣慳一面的亞述Room10,與其相鄰的一大區也沒開放,外加還有只開中午的,於是一趟
對希臘歷史的梳理,變得像跌入時空亂流。
為了省腳程,被割離的「米諾安與邁錫尼」是我在看亞述的中途拐進的,這兩文明都
比大家熟知的雅典城邦早,位處「克里特島」的前者可追溯至公元前3500年,當中的「克
諾索斯遺址」(Knossos)不僅因「牛頭人迷宮」泛著奇幻色彩,也留下不少珍貴古物。
數量最多的自然是陶器,儘管大部分只以不規則紋彩塗抹,有些已呈現了抽象圖騰,拿渦
旋章魚為題,可能是因地處愛琴海吧。
當中被獨立展放的是尊小小銅雕「跳牛」,在角上翻躍的人形雖已不太明晰,牛身仍
似模似樣,乍看像鬥牛,其實是源自忒修斯於迷宮殺死牛頭人的傳說,「艾伊娜島的寶藏
」(Aegina Treasure)則展示那時的珠寶金工,有的把金線彎折串繞,有的將金片敲製
或壓模。即便是出自在那居住或下葬的王室,以那樣的年代,精細程度仍令我意外。
至於「邁錫尼」,位於本土的它,年代晚了一千多,當「米諾安」被火山爆發重創,
它伺機征服,而後壯大。或許因著這樣的關聯,波浪岩塊植物之餘,章魚圖紋仍在這區的
瓶罐醒目著。不過描繪的主題明顯更為寫實與多樣,能見人和動物的互動、衣裝的點狀填
充。可惜展品不多,要認真研究還是得去「雅典國立考古博物館」,從知名的「阿加門農
黃金面具」起始,看當時人們在日常用物灌注想像,順道串聯荷馬史詩對「特洛伊戰爭」
的描繪。
「邁錫尼」消亡的原因,至今仍眾說紛紜,在那之後,是長達兩世紀的黑暗時代,要
到西元前九百年,文明才又綻露曙光。往北的Room13,展的就是這時期的作品,據稱受到
東方文化滿大的影響。而城邦的出現是另個轉捩點,彼此間的競爭讓藝術也百花齊放,陶
瓶開始有生動的人物彩繪,彈琴歌吟、田徑賽事,形塑我們對希臘藝品的印象。Room14是
特別給這流派祖師爺「Andokides」的小室,黑紅交錯間,有著生動筆觸。
到了Room15,「Athenes and Lycia」,擊退波斯入侵的雅典已如海上帝國,位於現
今土耳其西南岸的「呂基亞」,就是其中一個被迫臣服的區域。在廳中醒目的陵墓、環牆
上掛懸的衛城浮雕,皆來自「呂基亞」的王城「克桑托斯」(Xanthos)。上頭對當地英
雄與動物的刻描,顯明與希臘風格不同。
隔鄰的Room16是間藏於樓中樓的小室,展列「Bassai」的雕板。這地方是希臘被列入
的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由於偏僻,主體的阿波羅神廟仍大致完好。展示的雕板便是殿裡
的額枋飾帶,能見代表特洛伊的阿基里斯擊敗亞馬遜女王、海克力斯的第九項試煉-奪取
亞馬遜女王的腰帶、以及婚禮中的半人馬之戰。
可惜這幾廳都因輪休看不到啊,當時的我只能走東西向的中軸路,由亞述Room8切至
Room23。不曉得是收購少,還是把東西都挪去別館了,明明是遺品繁多的「古羅馬」,卻
只用個宛如穿堂的空間帶過。在這邊環圍的大理石裸男們,皆是羅馬人以希臘銅雕為基礎
,再添入當時潮流的翻製。最受歡迎的應屬正中的全裸維納斯「Crouching Venus」,沐
浴中的她蹲跪著,環抱的手遮掩私處,彷彿不堪來自各方的指指點點。略帶驚怯的回首,
就算背臀也展露優雅曲線,難怪被放在大廳作焦點。
由這邊向北到Room22,時間會倒推回亞歷山大,屬於被稱為「希臘化」(
Hellenistic)的時期。因大帝那無與倫比的戰功,受希臘影響的地域又更廣,像在入口
迎客的「The Apollo of Cyrene」便來自利比亞,能見以七弦琴及纏蛇妝點的阿波羅。儘
管對我們平凡人而言很難看出風格差異,其中一根柱座的殘遺其實挺珍稀,因為是來自古
代七大奇蹟「阿提米絲神殿」啊。位處「以弗所」的它,現在早沒什麼東西留存,有根殘
柱,還環圍著諸多神祇,真的是很難得了。
同屬七大奇蹟的「摩索拉斯王陵墓」(The Mausoleum of Halikarnassos)也有展物
,在隔壁的Room21。這陵墓歷經地震、建材被挪用,輪廓已無存,陪葬物亦遭劫盜。好在
尚遺留些雕板,刻繪著希臘人與亞馬遜女戰士的激鬥,而其中一尊男性雕像推測便是「摩
索拉斯王」。但這方向的兩間同樣被封,只得悻悻然穿至西側的Room17。
這間由Room15延伸過來,所屬地域也同為「呂基亞」的「克桑托斯」,標誌物是置於
廳末的「涅瑞伊得斯紀念碑」(Nereid Monument)。它其實是座陵墓,依波斯傳統高築
於台,卻受希臘的影響,有著愛奧尼克柱,形構頗類似「雅典勝利女神廟」。年代古遠,
發現時自然已崩殘了,是經考古人員的推敲,才勉力拼湊回可能的樣子。
由於展廳高度,山簷頂部的裝飾無法擺回,只能從三角楣的刻繪看起,那兒印留著主
人「阿爾比納斯王」(Arbinas)的模樣,有王后及家人陪飾。下方的額枋是一系列狩獵
場景,而立柱間那三尊,就是紀念碑取名的來由,海洋女神「涅瑞伊得斯」。底座也沒敷
衍,它縮減了原物高度,將兩條飾帶併貼一起。上層經學者研究,應是「阿爾比納斯王」
的某場攻城戰,有城池的示意、隊列的集結衝鋒。下層則像拉近了鏡頭,能見騎兵步兵的
奮勇搏殺。
開闊的廳間除了這座還原墓室,另擺了些相關雕物,跳水的獅子來自同地域,雕板可
能是位處墓室側背,便乾脆展於牆上。同系列的另三座女神是當中最醒目的,不僅距離親
民,也更完整。即便失了頭顱,仍迎著海風翩舞,巾袍飄飛,任浪花濕透其婀娜身姿。
會提早收攤的Room19在其北側,原先有些困惑,繞望過才知門藏在陵墓後頭,結果才
邁了幾步,便見門口用繩攔著。這好怪,明明還沒三點啊。問工作人員,她也不知原因,
只說常常會有突發性的關閉。這讓我頓時鬱悶,因為它的主題是「雅典」,展品來自衛城
的「勝利女神神廟」(The Temple of Nike)跟「厄瑞克忒翁神廟」(Erechtheion)。
前者位於山門旁,後者則以六根少女立柱(Caryatids)知名。我雖已在衛城看過少女柱
複製品,跟近距離比還是有差。
但也不知是否為館方的貼心,搶來的那根剛好在廳角,沒被遮牆擋住,勉強能觀察其
髮絲衣紋的細節,感嘆她以那纖細的脖身,竟能撐過漫漫歲月。若想再近賞,便僅能期待
未來的希臘深度遊了,去「衛城博物館」看其餘五根。只是該怎麼走我還沒個譜,畢竟希
臘窮太久,觀光經費似乎都投去愛琴海,內陸鐵路班次少,巴士愛開不開,偏偏遺跡多半
很偏僻。
雖與Room19失之交臂,幸好Room18沒出意外,因為這邊全是從「帕德嫩神廟」來的雕
刻,為重點展區。其空間仿著神廟配置,將雕板環列主廳,山牆刻鑿置於兩端。我先走向
北,這邊的東山牆主題為「雅典娜從宙斯頭顱誕生」,但很可惜,在六、七世紀神殿被改
建為教堂時,就因打算擴建後殿將中央拆除了,能憑藉的只有後人的想像。從「衛城博物
館」的復原模型看,倒沒有劈頭這樣的驚悚場面,就是宙斯和雅典娜互望著,火神赫菲斯
托斯在旁高舉斧頭,旁側有波賽頓、阿波羅跟赫拉。
而展場這些靠側的,身份也讓學者爭論不休,左端浮現的手臂與馬頭較沒爭議,是太
陽神赫利俄斯駕戰車隨黎明而起。於隔壁悠閒坐倚的男子雖有頭,缺乏輔助特徵亦不好推
斷身份,有人覺得像酒神持杯,也有人認為是海克力斯或打敗牛頭人的忒修斯。若循酒神
邏輯,隔壁靠依一起的兩女,就能順勢認定為農神狄蜜特跟冥后普西芬妮,因為是媽媽和
姊妹。至於再過去略帶奔姿、衣袂招展的,便沒啥共識了,阿特米斯、彩虹神、青春之神
都有。
挪移腳步,在右方殘留的為三人一馬。似想站起看清雅典娜的,被猜測是爐灶女神,
隔壁那組因其親暱度,被推論是母女檔。少女呼應著另邊的坐倚男性,嬌媚斜躺於母親懷
中,歸結為愛神跟狄俄涅相當合理。而在這收尾的亦是馬頭,御者雖空缺,對應左端的日
昇,顯然是月亮女神塞勒涅的沉降。資料寫著,這批雕作出自古希臘最偉大的雕刻家「
Pheidias」,神廟裡的雅典娜巨像、身為古七大奇蹟之一的「宙斯巨像」也是他所打造。
難怪眼前塑像就算缺失了頭手,卻彷彿仍有靈魄,勾人怔怔盯望其姿態,端詳衣袍皺褶之
細緻。
賞望過,將視線旁移,展於側牆的是神廟額枋的雕板。曾經它四面都妝點著,西緣是
跟亞馬遜的爭鬥,北邊述著特洛伊的陷落,東側表達諸神與巨人的大戰,南方帶入半人馬
。怎料先被基督徒刻意毀了頭部,十七世紀又遇上「威尼斯共和國」的進犯。當時「鄂圖
曼」將神廟當成火藥庫,就這麼被一炮引爆,大半雕刻也毀殘難辨,這也是山牆人物如此
缺損的原因之一。而此處的南側雕板已屬狀況最佳的一區了,能見半人馬栩栩如生的姿態
。
這故事算當時挺熱門的主題,Room16「Bassai」也有相關刻繪。它主述「拉庇人」(
Lapiths)國王「皮里托斯」的婚禮,因半人馬族與其都是阿波羅的血脈,便邀來作客,
哪曉得半人馬卻喝瘋了開始鬧事,甚至要擄走新娘跟女賓客,於是就有了雕板上的爭戰。
一開始應是半人馬佔上風,能見拉庇人被扯頭髮、鎖喉,前者還揮著豹皮、酒碗得意洋洋
。但當英雄忒修斯加入,戰況便有了翻轉,評價最高的一幅便是半人馬按著背部傷口逃跑
,被披風威揚的拉庇人補上最後一擊。
在環望中走回主廳,這邊牆上是內殿額枋的飾帶,刻繪四年一次祝賀雅典娜的慶典「
Panathenaic」。現場順序有調整過,若按原址,西面往兩側包繞的先是騎兵戰車,或穿
甲或披袍。靠東轉為慶典的準備,有長者、樂手、端持瓶盤的侍者,及即將被獻祭的牛羊
。這段還挺逗趣,特別刻了牛的反抗與負責少年的努力拉扯。東正門之上很合理坐著諸神
,右側為跟火神聊天的雅典娜,左方以宙斯領首,天后、戰神、農神依序,然後是親暱搭
肩的酒神和信使。
如此逛到另一端,就能看見西側山牆的雕作了。相對東側,這組的狀況又更差,這都
得怪威尼斯人,據說他們進佔後,貪心想把中央部份搬走,結果技術太差,雕像就這樣摔
下山坡毀了。所以這邊的「雅典娜和波賽頓的競賽」,依舊得參照古畫跟「衛城博物館」
的模型。所謂的競賽,是比誰能讓雅典人選其為王,故事裡波賽頓三叉戟一敲,召喚出水
浪,而雅典娜以變出代表和平的橄欖樹,獲得最後勝利。可惜現場就只有前者崩掉大半的
肩背、後者衣襟的紋邊與胸形,「衛城博物館」雖有些相關殘塊,要拼組一起應該遙遙無
期。
再朝兩側望,原本另有海后跟勝利女神駕駛的戰車作延展,現在僅能看到和前者搭配
的彩虹神伊麗絲,她往前奔躍、衣衫緊貼,為當中最完整的一尊。然後是海后安菲屈蒂的
下半身,沒看還原圖不可能知道她在拉扯韁繩。不過比起最右僅剩裙腿的,命也算好了,
後者為被北風之神劫走的雅典公主歐麗泰亞,古繪中的她有被強暴後生下的兩子相伴。
至於位處左半,展露腹肌臀線的裸男,是信使荷米斯。他本該望向駕駛戰車的勝利女
神及其身後的七個人物,結果這段通通缺失,徒留尾端的雅典河神。他像在河畔休憩般,
有著慵懶的斜躺姿態,以披巾點綴裸身。即便只會以正面示人,當往後繞,這些雕像的背
側仍被仔細雕鑿,流露藝術家對完美的堅持。
此區的牆上同樣有半人馬大戰的雕板,瀏覽後穿進狹長的邊室,這兒一端延續方才的
遊行飾帶,呈現馬隊出發前的整裝,但看來沒取得原件,只是複製。另端的櫃裡則是些殘
塊,部分屬於山牆雕像。較完整的是雅典娜巨像的盾牌,雖僅為古羅馬時代的仿作,至少
記印了原本紋樣。它以蛇髮女妖為心,周邊有與亞馬遜的奮戰。「Pheidias」還把自己刻
了進去,持斧與「Pericles」背對背。後者是當時帶領雅典的政治家跟將軍,不僅重建被
波斯破壞的「帕德嫩神廟」,還在第一次「伯羅奔尼撒戰爭」擊敗了斯巴達。
看過後回到大廳,在環望中想像早年雕飾們將神廟華麗妝點的模樣。可惜歸返原處應
該是不可能了,就連送回「衛城博物館」也很難,畢竟牽扯太廣,若它開了第一槍,其他
博物館該怎麼辦呢?況且要不是當初的半買半掠奪,早就被亂民分解了。再說千百年過去
,現今哪個政權不是打來的,誰有資格說自己是正主?想想文化大革命,想想伊斯蘭國,
多少古蹟文物毀於激進政黨或宗教,我寧願它們留在環境素養相對穩定的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