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worldjournal.com/6445199/ 楊詠任
學習英文 挑戰紐約
我從小就喜歡看電影,在台灣只有老三台的年代,父母對電視有特別的管制,只有在周末
時全家人能聚在一起,觀看電視台精選的周末劇院。
全家人一起體驗電影世界的悲歡離合,那是兒時最棒的回憶,默默的希望,有一天,我也
能夠成為那位說故事的人。
在大學填志願時,家人非常擔心電影專業的未來,但在不斷溝通與協調下,父母認同了姊
姊的一句話:「現在工作一樣難找,還不如讓弟弟去讀他有興趣的科系。」因此我只填寫
了三所台灣電影大學。
2009年,我從台灣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電影組畢業,面臨到找工作或是繼續升學唸書
的抉擇。
當時的我,雖然知道影視產業實務的重要性,但又抱持著想要出國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在
思索許久過後,不想在未來後悔,決定把握能夠出國闖蕩的機會,開始準備申請與英文檢
定考試。
如何申請電影系所
影視科系非常注重托福的口說,因為拍片必須要能夠充分與團隊溝通。
在美國,電影學校有分三種類型:獨立製作、產業型和藝術電影。獨立電影類型的學校,
如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或洛杉磯加州大學都是名校,他們著重於編導個人能力的培養
。
產業類型學校如南加州大學或佛州州立大學,整個學校如同好萊塢製片廠,重視實務,收
的學生相對較多;藝術類型學校則以拍攝實驗電影為主。
還有一點與台灣學校不同的是,美國私立學校雖然學費昂貴,但能夠獲得更多資源;對於
經濟條件一般的學生來說,負擔比較大,找尋優質的公立學校其實是不錯的選擇。紐約市
立大學就是其中一所,它不僅有市政府的資源,更有州立的資金,學費與當時的私立名校
相比,更是便宜一倍以上。
我認為,到研究所之後的高等教育,學校對我來說只是個平台,更重要的是自我學習與找
資源的能力,在眾多因素的考量下,我很幸運地在2012年,就讀紐約市立大學媒體藝術製
作研究所。
電影需要有故事的人
電影研究所分為實務MFA與理論MA兩種,我所就讀的是實務製作研究所,所以每個學生都
必須拍攝一個約10到20分鐘的畢業作品。
而MA則是學習不同電影與文化理論,制定研究主題,最後撰寫畢業論文。
對美國電影製作學校而言,學生不見得要有大學電影學位,他們更重視你是不是一個有故
事的人,所有的電影基本知識,學校會幫學生重新銜接。
活動攝影中。我在台灣世新受過紮實的訓練,因此在技術課程上,對我來說沒有什麼難度
,反而是從身邊的同儕與環境,學習到更多東西。當時我們班有20幾位同學,有從墨西哥
、牙買加、賽普洛斯、印度、日本、韓國等來的人,甚至還有四、五十歲以上的同學回來
進修,真的讓我大開眼界,這是台灣學校體制下極少發生的事。
每個同學都有精彩的人生故事,如一位媽媽要養育小孩,卻仍積極抗癌的經歷;關心紐約
非法移民,與家人分離的心酸故事;被墨西哥黑道持槍挾持的親身經歷;在賽普洛斯因政
治關係,而被拆散的家庭...,各種文化的衝擊,才發覺自己有多麼的渺小,這可能是
我待在台灣,一輩子都無法接觸到的。
接觸多元文化與包容
從小我對未知與神秘的事物感到好奇,當我有機會當導演時,懸疑驚悚類型是我的最愛,
然而這個類型在學術界內,通常不太受到歡迎,有許多教授不能理解它,讓我相當困擾,
也很沒有自信,但在紐約市立大學的一次經歷改變了我。
還記在學校任教的知名導演香妲·艾克曼(Chantal Akerman),親自指導我們的劇本,
在經過幾次討論後,她還是無法理解我想表達的主題,幾次挫敗過後,她在某次私下討論
中對我說:「詠任,我其實不知道要怎麼指導你,因為我並不瞭解恐怖電影,每次我都覺
得我在把你的作品,推往不同的方向走。」
這樣一位曾經進入柏林、威尼斯影展,還在擔任柏林影展評審的大導演,能對我如此真誠
...從那次開始,我開始放手去創作,將自己的想法貫徹在作品中。
於是,我的畢業短片《甜蜜的十六歲》(Sweet Sixteen)在之後進入了費城亞美電影節
(Philadelphia Asian American Film Festival)、洛杉磯驚悚影展(LA Thriller
Film Festival)、冬季電影節(Winter Film Awards)最佳恐怖短片等,雖然不是什麼
一級大影展,但對新創作者依舊是一種鼓勵。原來我的想法是有人看得見,有人肯定的。
反觀我的主題在台灣,可能就會有所侷限,美國擁有更多元的閱聽人市場,探索不同社群
的可能性也更加廣泛。
環境能改變一個人, 紐約能夠快速掌握世界的脈動。在研究所時,參與每年舉辦的獨立
電影人研討會(Independent Filmmaker Conference),當我在林肯中心的講台下,聽到
的研討主題是Youtuber與網路平台的崛起,我覺得是相當驚艷,試想,十年前的台灣會請
Youtuber到研討會上分享嗎?承辦組織應該會被當作笑話吧。
後來的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也在四、五年前納入大學課程,或是影展展映。在
紐約這個多元的環境裡,你會發現,原來拍電影不只是進片場、當學徒這一條路而已。你
會看到,美國的包容性,就在於對不同領域的成功能給予肯定。
申請藝術家簽證
畢業後我決定留下來闖蕩,有別於一般受雇於單一公司工作的H1B簽證,我順利的申請到
了藝術家簽證,開始了我的職業生涯。
這也是藝術家們能夠考慮續留美國的一種方式,除了要有作品集之外,經紀人、足夠的推
薦信、媒體報導、獲獎紀錄等,都是申請的必要文件。
一般來說,申請書都是四、五百頁左右,藝術家簽證的好處在於不需要抽籤,完完全全憑
實力說服移民局,你是一個成功的藝術家,並且未來在美國有項目執行。
若是考慮申請的話,建議提早與律師洽談並做準備。如果人生能重來,我會更早做規畫,
畢竟創作作品,或是展映機會,都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需要長時間計畫及人脈的培養。
我常常遇到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要留在美國呢?有次回台灣過年,聽到哥哥與姊姊討論出
國的想法,當然也聽到身邊許多在國外闖蕩,最後覺得還是台灣好,決定歸鄉的故事;我
只能說,其實人生就是抉擇,每個決定都有得有失,在下了決定之後,只能為它負責。
我能在美國進入一些影展,認識一些創作慾望強盛的朋友,讓我覺得能夠繼續留在這裡闖
,如同三年前,我幫助一位在大學當講師的韓國學長,擔任攝影師職務拍攝低預算長片,
起初跌跌撞撞,還拍到沒錢...一個月硬撐完後,今年終於要在有150年歷史、布魯克林
音樂學院舉辦的電影節(BAMcinemaFest)首映,諸如此類的小確幸,讓我覺得在一步步
朝著電影導演夢想邁進。
也有可能是我比較固執吧,既然決定留下了,就希望能夠證明自己,獲得家鄉的朋友們的
關注,有天能拍拍我的肩膀,跟我說「小伙子,你做得不錯喔」。雖然目前這個想法,似
乎離我還有段距離。
這段時間的投資,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呢?失去與家鄉流行事物的連結、更多時間陪伴頭髮
漸漸反白的父母、兄姊成家立業與兒女成長的穩定生活、維繫所有關心我的友誼、因為熬
夜扛機器而失去的健康、更不用說台灣的方便與美食......,我充其量只能說,自己是
還在路途上的旅人,而我也時常在懷疑自己「會不會這些我捨去的,才是我未來老了
會後悔的呢?」
總歸一句,看似光鮮亮麗的外表下,有它所需要付出的努力與辛勞,希望我這些人生的小
篇章,能夠帶給別人一些不一樣的啟發。
作者簡介
楊詠任從台灣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畢業後,來到紐約就讀市立大學,攻讀媒體藝術
製作碩士。現在從事導演與影視攝影工作,住在紐約。
2014年起,楊詠任的作品活躍於各大國際影展,其導演的驚悚短片《甜蜜的十六歲》(
Sweet Sixteen)入圍2014年費城亞裔電影節(Philadelphia Asian American Film
Festival),並在紐約冬季電影節(Winter Film Awards)拿下最佳恐怖短片大獎;網路
劇集《我們留學生》(Study Abroad)曾在中國巡迴展映,獲得中央電視台關注;續作《
追夢的兔子》(The Daydreaming Bunny)2016年入圍舊金山規模最大的亞美電影節(
CAAM Film Festival),次年入選康卡斯特COMCAST網路平台「台灣電影新勢力」(
Coming of age and spotlight on Taiwanese cinema)特別播放。
近期楊詠任獨立製作並導演了第一部驚悚長片《禁閉日記》(Locked Alone),在林肯中
心首映後,入圍北愛爾蘭「黃色狂熱獨立影展」 (Yellow Fever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競賽單元。
除了擔任導演之外,他也參與獨立電影的攝影工作,由他擔任攝影指導拍攝的劇情長片《
日出/日落 》(Sunrise/ Sunset)將在2019年紐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舉辦的
BAMcinemaFest電影節上首映。
熱愛驚悚電影的他,希望透過隱喻的手法來描寫人性,也試圖找尋藝術與商業的平衡,因
此他樂於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曾經受到皇后博物館的邀請,舉辦「綜觀恐怖電影」與「
世界電影與文化」等講座,希望透過知性的方式,讓大家更了解類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