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篇幅比我想像得短,
而且真不愧是日本幾乎人手一本的芥川賞大作,
有些句子其實要看個三次以上,才能意會。
但這絕不是代表作者又吉直樹故弄玄虛。
應該說世上有太多筆墨難以點出、關於人心最枝微末節的東西,
而《火花》最厲害的,
便是又吉直樹竟能在文字的後方微微敞開一扇人性的暗門,
在裡頭靜靜放置著我們都說不出口的,執拗的情感。
「在完全無法預期的未來中,
即便為不明原因的心虛與恐懼所苦,
還是努力拚了命走到這一天。」
《火花》敘述兩個一心想成為搞笑藝人的年輕相聲師,十年之間渺小又深邃的旅程。
(「渺小又深邃的旅程」語出作家吳曉樂對本書的評論,喜歡她這樣的註解!)
在漫才文化盛行的日本,想成為獨當一面的搞笑藝人,
必須從劇場演出開始,慢慢熬出名聲後,才會得到上電視的機會。
而《火花》雖然是小說,但由於作者的自身背景,
我們從中看見的不是一個虛幻的空間,
也不僅僅是某幾個角色在故事裡頭燃燒各自的人生的故事,
而是與現實貼合的、一整個世代的光景。
藝人、表演工作者、相聲師、網路紅人……他們懷抱著純粹的夢想帶給人歡樂,
甚至挑戰讓那些平時沒有笑容的人也能發自內心大笑。
然而,當興趣與工作結合時,儘管卯足全力,
還是不曉得自己的下一場演出在哪裡、觀眾會不會繼續買單、
究竟何時才能寄錢回老家……。
「自己這樣的生存方式,真的是正確的嗎?」
擁抱著夢想的同時,也同時懷抱著對這種生活的心虛感,
卻又深深害怕著自己「主動結束夢想」的那一天,
深怕在那天來臨之前,曾努力過的一切都是徒勞。
我想這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衝擊和安慰吧,
大概也是日本年輕人會這麼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之一。
另外,我非常喜歡《火花》中,主角德永的一段話:
「就算沒有私人的關係,也對在同一時代同一劇場並肩奮戰過的所有藝人感到驕傲。
穿著骯髒的帆布鞋走進後台休息室時,有許多穿著同樣寒酸的傢伙。
他們在短暫的片刻,讓我忘記自己被世間拋棄,忘記藝人總是被人瞧不起。
那或許就像虛幻的海底龍宮。縱使一句話也沒交談過,但如果沒有他們,我
恐怕無法持續如此瘋狂的生活長達十年。」
我覺得《火花》除了對演藝圈的刻畫引人入勝,
也將「羈絆」這個主題發揮極致。在我們一邊覺得自己傻得可以,
懷疑「這樣過下去,人生難道會成為純粹的荒謬嗎?」、「如果
到頭來還是無法改變任何事,那麼自己的努力算是白費嗎?」的時候,
卻總是會遇見幾個與自己並肩作戰的夥伴。
那怕只曾交換過一個打氣的眼神,就能在流著淚想結束夢想時,
支撐著彼此繼續往前進。
《火花》的文學性極強,快速掃過時對於某些部分有些困惑,
但從中後半之後,是一邊帶著極為震撼和激動的心情看完的。
「我一點都不感謝大家,因為有你們這些傢伙,我每天都過得痛苦極了!混蛋!」
身為要帶給眾人歡笑的搞笑藝人,直到最後一刻,仍要強忍著淚水,
以故意說反話的搞笑方式,向觀眾們表達十年來的感謝。
也許這樣的作品,和故事中的德永和神谷一樣吧,
既複雜又純粹,但仔細想想就能理解。
所以我認為這本書,也同時是作者又吉直樹對所有演藝圈,不,應該說是在這個世代中共
同奮鬥著的人的致敬。而儘管他並沒有挑明著說,但我想他一定一定認為,在現實與夢想
間掙扎拉扯的人們,綻放出的火花,比什麼都要燦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