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日文新聞
https://news.yahoo.co.jp/articles/176053ab61dbd691857dff8122199e09e0f6afb9
山崎貴導演本月19日上日本的電視節目提到,哥吉拉-1.0的預算數字不能說
但大概是好萊塢電影的20分之1
之前也有台灣媒體報導:
關於《哥吉拉-1.0》究竟耗費多少製作成本,山崎貴先前曾在X上透露:「不可能只有十
億日幣,成本比這更高。」至於外傳的一千五百萬美金(約二十一億餘日幣),山崎貴日
前則在東京漫畫博覽會上感嘆道:「如果有這麼高就好了。」
由此可以推想,《哥吉拉-1.0》的製作成本應在十至二十億日幣之間,跟前作《正宗哥吉
拉》相差無幾,就日本真人電影來說已算是製作成本的上限,甚至不到好萊塢版怪獸宇宙
的十分之一。沒想到本片竟能打造出摧枯拉朽的影像奇景,絲毫不輸給好萊塢大成本製作
,也讓歐美怪獸迷聽到這個數字之後備感驚奇。
因為個人看過好幾部山崎貴的電影
所以當他的製作團隊獲得特效獎時我只覺得完全不意外和理所當然
但是若從現實問題
也就是電影成本、預算、票房收入和製作班底分潤等「錢」的問題來看這件事
就隱約感受到日本電影工業的血汗
我翻出自己2013年的舊文
「我不迷信好萊塢,不迷信3D特效,不迷信高知名度。
不迷信斥資重金,拍攝成本只是個非決定性的備取。
不迷信票房數字,票房數字只是個非決定性的參考。
自然的演技、適合的選角、有趣的劇本、高明的敘事功力才是正取。
花的錢比別人少,卻能拍出更用心、更優質的影劇作品才強大。」
但是現在想想,我應該是太天真了
電影不是公益,是商業
就以山崎貴為例,我是不知道最後哥吉拉的大成功讓他賺到多少分潤
但是以他的能力和等級,我覺得他值得更好的收入
有聽說一個東西叫做「製作委員會」,尤其漫改、小說改幾乎都會有這個
通常是由電影公司、原作出版社、電視台等組成
然後這些人在電影的分潤上都要分一杯羹(當然他們也是有投資啦)
不知道最後給製作單位、演員、編劇、原著作者的錢還剩多少?
我想很多人大概都聽過一個知名例子
電影《羅馬浴場》票房幾十億日幣,但漫畫作者只拿到一百萬日圓
然後演員的片酬也都不高,日本演員的收入主要來自廣告代言
過去我會以日本電影花少少的預算和製作費就很好看為傲
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是忽略了這背後很多人的心血和辛酸
請問有沒有更了解的板友能分享更多的祕辛?
或是討論各位觀察到的錢錢困境也可以
啊,即使在這麼血汗的環境裡,或許也有比較健康的例子
歡迎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