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制度公告的那天
我也是很shock的其中一人
因為原先的規畫和步調必須整個重新調整
一來日文變成必考,二來我並不喜歡『化學』。
但想想....同一時間八成左右的人們大概都跟我一樣shock吧
大家的立足點是一樣的,我也就很欣然接受了。
理組出身日文程度又不好如本人
擔心的大概就是必須和文組人放在一起考日文
這樣的考試在立足點上就已經存在『不公平』性
但想想,文組人也被迫要考『數學1』,數學選填題 可不比 日文選擇題好猜吧
兩者相抵,大抵上是公平的。
當然,這個制度下還是存在兩類直接受惠者:
(1)日文程度很好的理工人
(2)數學程度很好的文組人
然而,任何考試不可能做到『絕對公平』
況且,日文程度好、數學程度好也是個人自身的造詣呀
並沒有什麼好抱怨的
讓自己變得跟他們一樣強就是了!要嘛另尋出路!(公告當天我是這麼想的)
我個人是同意這個考試制度的
它避免掉以往本人不是很能認同的『策略性選考』的弊端 (個人看法,勿為筆戰)
不過話說回來,舊制自由選考,就是選擇自己『擅長』的科目去應考。
考好考差操之在己,而不在制度,卻也不失為一種公平性。
理組出身的我,要我說 高中數物化生
就能挑選一個人的『專業』那是萬萬不可能的
君不見 高中國英數物化生 到了大學
用到最多的反而是『英文』嗎XD (個人看法,勿為筆戰)
不過,本人還是支持新的考試制度的,只要它夠具公平性,以下提供小小淺見。
這個考試制度必須有個前提,才會使考試更具公平性
既然文、理組已經限制考科,已失去選取自己擅長科目的優勢,
那麼,進入複試的選拔,文組、理組必須分開挑選才是,
就像大學指考將社會組、自然組分開一樣。
粗略舉個例子
比方說:報考人數400人取100人進複試 (1/4的錄取率)
那麼就在理組報考人中、文組報考人中各自取約略1/4
這麼一來,理組人也就不再能把『日文程度不足』當藉口了
把『日文程度』放在全體理組人裡作比較
當成其中一項評定標準,我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公平的。
但有人會說 這樣的分組按比率選取還是存在不公平性
比方說:
A組:錄取的最後一小部分程度明顯不足
B組:明顯有一小部分程度不錯但沒錄取
所以我前面說大方向是約略取1/4
細部 可由考試委員會開會作出最後決議
也許有人會問:
考試計算成績方式是以所謂『標準化分數』在計算
大家放在一起比較應該沒有差別吧?
不~~~其實還是有差別的
同一年份不同考科,本身就存在難易度的差別
甚至不同年份的同一考科,難易度就有差
比方說:
A組 XX科:今年爆難(或爆簡單)以致幾乎沒有『鑒別度』
B組 YY科:今年出題中規中矩『鑒別度』適中
以下用實例說明
A組高手群普遍受到考試難易度影響,XX科只比平均分數高出0.5個標準差
B組同樣程度的高手群正常演出,YY科高出平均分數2個標準差
不同組人放在一起比較,最後化成『標準化分數』
隨著各科難易度不同,其實是存在不公平性的。
為了避免複試名單出現A、B兩組人數差別過於極端的情況
以上不負責任小小淺見,僅供參考。
以下為題外話
身為一個理工人,我一直認為考數II、組科,理所當然。
日本語可以像學測一樣當成『門檻』來參考
我也沒想過要選考『數I』、『綜合科目』
但我確實覺得....重讀高中數物化生
對於碩、博研究並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幫忙
反倒是『日文』程度的提升,增加一種語言的使用,
能夠深入理解另一個不同文化,不失為一件令人感到快樂的事。
比方說,日文歌詞若翻成中文,便失去了它原有的意境,
這也是我學了日語後才能有的小小體驗。
另一方面,我也覺得『綜合科目』也許比較存在實質上的意義
一來,能幫助日文能力的提升,
二來,增長知識見聞、增進人文素養
雖然我是個理工人,專業之餘,我覺得『通識教育』更為重要
我們先是個『人』而後才是『理工人』
但如果單以『考試』而論,
又有什麼考試具有『實質』上幫助的呢?
研究所考科,跟著教授做研究後就不再用到....
公職考試的考科不就是另一個例子嗎?
想到這層....
就覺得....這不過是個『方便挑選人的標準』
如果要以『專業的標準』來挑選....就更好玩嗎?
把考科變成
微積分、工程數學、普通物理、普通化學、電磁學、有機化學.......
似乎準備時間上要花更長吧XD
專長不在領域內的人更多吧
它就是個『考試制度』一個『方便挑人』的標準....
何必太上心呢?
抱歉....離題了@@
最後提一下
1、本人幾乎不在網路上發文,勿為筆戰。
2、本人這些話不是針對原po所說,只是藉原po主題表達些淺見。
3、本人生來隨遇而安,規則怎麼定,我就怎麼考,
此路不行就另找出路,我也不會去信交協給予任何意見。
以上